江蘇文科高考狀元因為選修的歷史等級為B+,根據江蘇高考錄取規則,她無緣清華北大這兩所國內頂尖名校,但她也不甘心屈從南大,武大、北師大、蘭大等高校。
像蘭州大學屬於偏理工類的學校,以基礎理學、生態、草學等學科為主,如果讓一個文科狀元報考一所偏理工學校的弱勢文科專業,這是在保護人才,還是在貽誤人才?
現在她做出了去香港大學的選擇。
在國際高校排名中,清華大學排16,北大排22,香港大學排名25,明顯比國內其它高校的實力更強。
但離家千裡之外,到一個文化和環境有巨大差異的地方,對於一個小姑娘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其中的無奈與心酸,也許只有當事人能體會到。
為什麼清華北大一定要忽視網友破格錄取的願望呢,對於清華北大來說破格錄取的先例不是沒有存在過,畢竟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還有,國學大師季羨林數學成績4分,清華大學破格錄取。我們看到的只是白湘凌考上了文科狀元的事實,卻並沒有看到事實背後的真理。
一次考試成績的取得,可能是憑實力,也可能是憑運氣。出的題剛好都會、遇見了眼熟的題型,在這種情況下取得的好成績,與實力和努力無關,而是運氣的加持。
同樣,白湘凌同學也承認平時在班級的水平處於中上遊,如果沒有運氣,可能也達不到總分430分;而她的選修歷史B+也是運氣,平時的歷史成績很穩當,但高考這一次她出現了失誤。
再來看她每一科的成績:
淮安考生白湘菱總分430分(滿分480分),其中語文180分(文科滿分200)、數學141分(數學160分)、外語109分(英語120分)。單看每一科成績可以說考得相當不錯的,可是歷史選修B+又處於什麼水平呢?
江蘇高考選考科目成績分為六等,各等級的分數設定為A+為前5%(含5%)
A為5%-20%(含20%);
B+為20%-30%(含30%);
B為30%-50%(含50%);
C為50%-90%(含90%);
D為90%以後。
江蘇省2020年參加高考學生總數34.89萬人,清華北大錄取人數不足百人,上清北成績排名至少要0.02%。這和清華北大要求選考科目最低A級對應的前20%,寬鬆了100倍。白湘菱20%-30%的歷史成績實在說不上好。
清華北大喜歡錄取什麼樣的人:第一個成績好,第二個在某一方面有特別專長的人。
而白湘菱顯然不符合要求,她沒有過人的專長,成績也不符合清華北大的錄取規則,所以根本沒有破格錄取的必要。
制度是剛性的,對於高考這一國家第一大考尤是如此。不輕易的破格錄取凸顯了考試的公平性和制度的剛性,假如開了口子,文科狀元可以通融,語文、數學、英語等單科狀元能不能通融?作文、選擇題等單項狀元能不能通過?
也許有人說江蘇高考制度存在問題,但制度的問題還要靠制度解決,而不是以破格錄取的形式。
高考招生制度中明確規定報考清華北大要A+或A以上,那麼高校不錄取狀元也無可厚非。這種犧牲小公平換得大公平,也是一種更有利於建構大環境公平的選擇。
白湘菱選擇港大其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內地大學錄取原則不能為她開綠燈,選擇一所實力更好,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大學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況且白湘菱選擇就讀的香港大學的金融專業,這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專業。
背靠國際金融市場,畢業之後好找工作,工資高稅收低,在那裡工作能力提升會很快。即使以後回到內地,香港大學的學歷身份或工作經驗也比較有說服力。
至於很多人說進了香港大學就會被洗腦純屬無稽之談。很多人生活在香港的內地人,都會成為祖國尊嚴的捍衛者,國人形象的塑造者。
香港大學採取的招生方式是獨立招生,主要考慮三個因素:
申請人的高考成績和英語成績;申請人在面試中的綜合表現(如獲面試資格);申請人的綜合素質(面試時全英文進行)高考文科狀元因為歷史成績B+,上學的道路坎坷曲折。也許正應了那句話:生活有時就像一部喜劇。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香港大學也許就是白湘菱最好的選擇,我們應該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