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為武漢人民做點貢獻,這也是追尋我學醫時的初心,老婆,謝謝你的理解。」
「老公,我報名了社區志願者,希望社區不要有人被感染,這樣你的同事就不會那麼辛苦……」
……
今年年初,身為江寧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生,32歲的柯章敏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去武漢的徵程;他的妻子將2歲的女兒交給老人,報名成為一名社區防疫志願者。
在抗疫的60多天時間裡,夫妻倆除了日常電話聯繫,還寫下一篇篇「抗疫日記」,藉助文字的力量關心對方、鼓舞對方。質樸的話語和真摯的情感,字裡行間的小家與大愛,讓無數人為之感動。
近日,柯章敏家庭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稱號。
他將赴「戰場」,她連夜從外地趕回
柯章敏記得,他是1月23日,也就是臘月廿九那天下午接到了醫院通知:疫情肆虐,湖北告急,急需醫護人員支援。
報名後,他在微信上給妻子董傑留言:「湖北需要醫生支援,我準備去。」
幾分鐘後,妻子回復了9個字:「我今晚帶寶寶趕回來。」
結婚3年,每年春節別人闔家團圓之際,柯章敏卻因要值班,一次都沒有去過老丈人家。小夫妻倆原本約好今年回老丈人家過年,為此柯章敏還和同事調了班,妻子也帶著2歲的女兒提前回到了位於連雲港的娘家。
晚上近10點,妻子帶著孩子頂著寒風,風塵僕僕趕了回來。
大年初一下午4點,出發的集結號響起。在妻子、女兒和母親的陪同下,柯章敏來到了集合點,帶著僅夠用十多天的防護裝備,踏上了徵程。
事後,董傑和家人說,不是沒有想過阻止丈夫去危險的湖北,但她知道這是丈夫想做、也必須去做的事情,所以只能義無反顧地支持。
讀他的日記,她有時想笑有時想哭
1月25日23點多,柯章敏所在的第一批江蘇援鄂醫療隊抵達湖北武漢。除了一些工作人員,大街上沒有一個人、沒有一輛車,如同一座空城。
柯章敏的心緊緊拎了一下,武漢的情況很可能比他想得還要嚴峻。
第二天,他被分配到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這裡病人太多,沒有足夠的病床救治,醫護人員也早已疲憊不堪,江蘇醫療隊的到來,給全院上下都帶來了希望。
柯章敏和他的同事們一邊根據流行病防疫要求,對醫院進行了「三區兩通道」的改造,將汙染區、半汙染區、清潔區、醫護通道和半醫護通道分隔開;一邊重新分配有限的醫療資源,儘可能增加醫院收治能力,將原先的7個病區擴至12個。
在武漢的日子,每天都很忙碌,只要在病房,基本連坐的時間都沒有,加班更是家常便飯;防護服數量有限,穿下就不能脫,柯章敏只要穿上防護服就不吃不喝,也不上衛生間。
不想妻子擔心,他並沒有把這些艱辛告訴妻子,而是「盡揀好的說」,如哪個病床患者病情好轉了,又有哪個醫療隊過來支援了等。
柯章敏以前就有寫日記的習慣,為了讓妻子安心,他開始用日記記錄自己在武漢的工作和心情感悟。
「1月31日,星期五。今天是江蘇醫療隊來武漢的第7天,從進入隔離病房的緊張和激動,到現在從容應對隔離病房裡發生各種突發情況,能為武漢人民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也是追尋我當初學醫時的初心,當患者經過我們的精心治療後,由危轉安時,那種欣喜和成就感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一名50多歲的男性患者入院時,雙肺都白了,在柯章敏悉心治療下,病人奇蹟般轉危為安。出院後,他給江蘇醫護人員送來一封感謝信,信中寫道:「我們的時代有很多英雄,你們就是離我最近、最勇敢的英雄……」
柯章敏將這事寫進了日記裡:「臨床上已經看慣了生死的我們,仍然被武漢人民深深地感動,願疫情早日過去,還善良的武漢人民、湖北人民、中國人民平靜的生活,讓這座城市鮮活起來。」
疫情發生初期,防疫物資緊張,身在武漢一線的柯章敏更有感受,他將此事寫進了日記裡,不過卻是另一種口吻:「今天到醫院戴口罩時,發現我拿的N95口罩系帶壞了,實在不忍心浪費,悄悄塞進了口袋裡。下班回到宿舍,我用一支籤字筆花了20多分鐘將它修好了。」
看到丈夫的日記,董傑有時想笑、有時也想哭,她從字裡行間看到了丈夫的樂觀與堅強,也感受到丈夫身為醫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讀她的日記,他嚇了一跳
董傑也開始寫日記,回應丈夫。
「2月3日,星期一。他和我說病人病情好轉,那一刻他言語中的喜悅之情,我隔著電話都能感受到。我的老公最棒,全世界最帥。」
3天後,妻子又發來一篇日記,柯章敏讀後卻嚇了一跳。「2月6日,星期四。我報名了社區志願者,首先希望社區不要有人被感染,這樣你的同事就不會那麼辛苦;其次,平日裡我們都會得到鄰居的幫助,現在能出點力也是好的……」
晚上回到宿舍,柯章敏擔心地撥通了妻子的電話,董傑在電話那頭安慰他:「我也想為抗疫出份力。你放心,我會好好保護自己和家人,我也和媽說好了,這段時間寶寶和她睡。」
妻子是如此支持自己,柯章敏也選擇支持她,他沒有再說什麼,只是叮囑妻子注意安全。
這天后,妻子正式「上崗」成了一名社區防疫志願者。每天一大早,她與社區其他志願者拿著消毒設備,對轄區樓道、出入口、公共場所進行大範圍噴灑消毒;為準確掌握社區管轄範圍內的外來人口,董傑逐戶電話登記排查外地返寧人員情況;她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接聽隔離人員的電話,給他們安慰和溫暖。
在排查過程中,得知一些居家隔離的外地返寧人員購買生活物資比較困難,董傑第一時間向社區反映相關情況,同時與其他志願者一起開會討論,大家群策群力,發動所有渠道,通過線下專人購買、線上網絡預訂等方式,儘可能買到新鮮蔬菜等生活物資,與防疫志願者、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一起將生活物資送到生活不便的居民家門口。
在思念的日子裡,小夫妻倆就這樣靠著一篇篇「抗疫日記」溫暖著彼此,鼓勵著彼此。一字一句裡既是脈脈溫情,也是相互扶持;既有小家的溫暖,也有人間大愛。
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