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29日報導臺灣聯合新聞網1月22日刊登題為《西方名校到你家:英國大學「海外分校」插旗熱》的文章,文章摘編如下:
如果一個中國學生想在馬來西亞讀英國大學,可能嗎?不僅可能,還有許多選擇。高等教育的私有化與市場化,伴隨著全球化時代下,時空距離縮短與跨國成本降低,使得越來越多學生有能力離開母國取得國外學位,進一步帶來大量的學生跨國流動與知識交換。而現在,不僅學生,連大學與學位本身都在進行跨國流動。
這些具有跨界、境外、無國界特徵的教育相關流動,統稱為「跨國教育」,其形態也愈發多樣。其中迅速擴張並且引人注目的是大學海外分校。
英國大學中,諾丁漢大學率先開啟風潮,早在2000年便於馬來西亞設立分校,隨後於2004年在中國寧波設立寧波分校。圖/新華社
遍布全球的海外分校在2000年時只有84所,到2016年時已暴增到超過200所。
留英也沒那麼好?「國際學生」減少的警訊
有英國研究指出,有跨國教育經驗的學生較受僱主青睞,他們普遍有較好的英語、溝通與分析能力,設立國也受惠於更多元的課程,提升高教品質與人才技術培養。
然而,設立海外分校背後反映的其實還有:英國高教產業近年的結構性隱憂,以及設立國的高教發展策略。促使英國大學設立海外分校的動力,除了前述好處與追求國際化外,部分來自對未來的擔憂——尤其是未來國際學生人數下降的可能性以及脫歐衝擊。
國際學生的人數有多重要?平均來說,學費收入佔英國大學總收入的一半,國際學生人數——或者說學費收入——減少的可能性,已經使各校警覺到分散財源與風險的必要性。
近年來,英國政府對國際學生態度並不友善。不僅限縮學生籤證,試圖減少淨移民人數,也在2012年取消畢業後可留下一年找工作的「學成後工作籤證」。圖/路透社
第二個原因當然就是脫歐。脫歐對歐盟學生人數的影響早已發酵,雖然脫歐後歐盟學生需付的學費將大漲,但人數的降幅恐將遠高於學費漲幅,造成總收入減少。
海外分校有風險:高品質管控,成本回收慢
但跨國教育也不是沒有風險,其中最大的隱憂即是「品質管控」。跨國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教學品質。海外校區要成功,必須說服學生相信在海外校區得到的教學品質與學習經驗與在英國相當。
然而,海外分校的經營與教學策略由母校一手包辦,所需負擔的時間與財務成本都相當高,回收緩慢。連諾丁漢大學的高層都表示:「如果動機是要賺錢,那(設立海外分校)真的不是一門好賺的生意。」
中東與亞洲國家的「海外分校」熱潮
英國大學的海外分校,使學生近在咫尺就能得到英語教育與英式教育服務,這在亞洲和中東地區有高度吸引力。
從設立國的角度看,馬來西亞、中國大陸、新加坡、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海外分校較多的國家,往往將海外分校視為刺激經濟、培養人才與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發展策略中的一環。
馬來西亞早在1988年就有第一間海外分校進駐;新加坡於1998年跟進開放,2002年積極向海外大學招手;中國大陸則在2003年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條例》開放國外大學與當地機構合作設立分校,近年更大力鼓勵邀請國外頂尖大學設置分校,以提升高教品質。
然而海外分校在各地的境遇大不相同。新加坡政府大力補助的多間海外分校黯然離場。
打頭陣的諾丁漢大學海外分校目前學生人數最多,中國寧波校區有近8000名學生,馬來西亞有5000名學生。圖/新華社
反觀中國大陸的海外分校,各地方政府的配合與投入吸引不少當地學生就讀,成功達到合作與交流的目的,同時也招收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
海外分校的國際化與當地化
海外分校通常不會把母國大學所有的科系通通搬到海外。多數海外分校瞄準特定學生族群,提供特定科系課程選項,主攻小眾市場,以降低財務與名聲風險。
回到大學的國際化趨勢上,最後一個思考是:如果大學繼續「國際化」下去,我們還能稱這些大學為「英國大學」嗎?像是在中國大陸的海外分校,以融合英美大學的教學品質與內容,加上具有「中國特色」的校風環境,成功吸引優秀學生,國際學生也倍數成長,在處處都有海外分校倒閉的各國之中,保持零倒閉的紀錄。
不過大學與其所在地常常有著難以分割的地緣關係,就像我們很難想像不在牛津的牛津大學、或不在倫敦的倫敦政經學院。母國校區的經驗或許是海外分校難以完全複製的。同時,這樣的文化經驗又該如何被評鑑系統評估?母國大學與設立國之間的平衡如何拿捏?都是英國大學紛紛追求國際化之餘,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