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字當中,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而且是唯一廣泛使用並延用至今的「語素文字」。這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字除了漢字之外,還有古埃及的聖書字、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和瑪雅文明的象形文字。雖然漢字對於我們來說已經習以為常,但「漢字」之所以稱之為漢字而不是其它,漢字又是如何發展的,我們可能都知之甚少。所以就有了今天的這篇文章,讓它帶領我們一起系統性的了解一下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漢字。
為什麼叫「漢字」?「漢字」一詞最早記錄於元朝《金史》卷九本紀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源郡王。始習本朝語言小字,及漢字經書,以進士完顏匡、司經徐孝美等侍讀」。《金史》也出現多次,如:「女真初無文字,及破遼,獲契丹、漢人,始通契丹、漢字,於是諸子皆學之」。 「長子布輝,識女真、契丹、漢字,善騎射」。
金史
發展歷史傳說據傳說,漢字是由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倉頡所創,他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從中受到啟迪,遂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
據《淮南子》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句中說:倉頡創造出文字的那天感動了上蒼,穀子像雨一樣從天上落下,鬼怪無處遁形,驚嚇的在夜間大哭。
倉頡
傳說歸傳說,關於漢字的起源,確切的說是漢字文化體系的形成,這一過程的開始和發展由於相關資料的缺失,並沒有定論。不過根據近期發現的具有豐富內容的古漢字資料了解到,宏觀上漢字體系可以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原始文字時代文字發明前人們以口頭交流為主,但在知識的傳播和積累中口頭交流的方式有明顯缺點,於是使用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具有明顯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特定的對應關係時,原始文字就形成了。
原始文字
近幾十年來在賈湖遺址、大地灣遺址、大麥地遺址、半坡遺址等國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許多刻在陶器表面上的符號標記,這將中文文字的起源推後了一千多年。但這些標記只是單獨的出現,並沒有出現詞組和隱含的語境,用古文字界泰鬥裘錫圭先生的話來說:「我們沒有任何依據能夠表明這些象形符號是商代文字的祖先」,但它的確代表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殷商時代這段時間裡黃河流域文明的符號使用史。
象形指事時代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今河南安陽小屯發掘出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這些文字的造字方法與陶文相同,被稱為甲骨文。後來經過研究了解到這些文字是前14~前11世紀的商代後期王室用於佔卜記事而刻。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
甲骨文
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鉅細靡遺描繪意象的方式向容易紀錄刻畫的簡化方式變遷,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也稱為古文字。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個甲骨文單字中,目前已能識別出近2000字,其中公認的有千餘字。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被稱為金文或鐘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考古和藝術價值。
金文
春秋時代開始,各地諸侯相爭,而原本周文化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的文化開始有"在地化"的改變趨勢。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為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晉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分文字有所差異,因此彼此文書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在隸屬於秦系文字的大篆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範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不同語族間的文化傳播,對中國的統一以及東亞各國的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小篆-劉禹錫《陋室銘》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時期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字數很少,以象形與指事的獨體字為主,大量事物以通假字來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較大歧義。例如先秦的「文」,兼有後世的新字「紋」的功能,表示組成各種事務的規律、型式,不單指文字的文,也包含野獸身上的花「文」、布上面的織「文」、手指的指「文」等數種含意。
除了「凹」、「凸」等特例直到唐朝才發明,大部分的象形指事字很早就已經定型,成為下個時代形聲會意組字法的基礎。
形聲會意時代為了能更精準的表述,從小篆時代開始一直到現代,隨著文明的發展和不斷增加的新事物,以基本的象形指事字為基礎又發展出了形聲、會意的組字法,以組合方式,來細化大量的字出來,使得文書上記載越來越精密,到今天一直是造字的主力。
比如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建立者劉龑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龑」字; 最早海上的交通工具就只有:「舟」一種;但演化到現在,細分成「舨、舟、艇、船、艦」等不同小大規模與形制的「舟」;
近代化學名詞在翻譯成中文時,也用了形聲會意造字法,造了一系列的新字,例如「溴」、「鈽」元素與「醇」基、「醛」基等有機化合物名詞。另外化學上還有很多將兩個字的部分湊合起來表示新的意義的字,其發音也是兩字發音湊合而來,如表示碳氫的「烴」、表示碳氧的「羰」、表示氫硫的「巰」、表示氫氧的「羥」等。
從原始的簡單符號到如今結構複雜的文字,這不僅僅是漢字的演變,更是文明的沉澱。相信在世界文化不斷交融,人類認知邊界不斷拓展的今天,文字也會在這一進程中承載起它應有的價值。就像《三體》中對於未來世界的構想那樣,未來世界的文字不再局限於國家、民族、政體,而是一種交匯融合,取長補短,正如同今天的我們總是要在句中融入英文單詞一般,我們不再受制於漢字的局限,而是去嘗試以各種方式去探索思想表達的邊緣。
好了,和漢字相關的內容今天就到這裡,下期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西方字體。Com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