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我大學同學的一個信息,聊起了有關職稱評定的事情,我同學很悲觀的講:可能到退休都是中級職稱了!
我知道形勢很嚴峻,但又不好過多的說些什麼,只能安慰我老同學不要輕言放棄。
我同學在常州,通過聊天,我們才知道各個地方的職稱評定要求是有很大的差異的。下面就談一談我所了解的某些有關職稱評定的地區差異,供大家參考。如有不足,請大家補充、指導!
首先第1關,是從學校出線。這一關其實是最關鍵的,各地都一樣!因為這幾年職稱的名額少之又少,所以積壓了很多的老師,甚至包括一些離退休還有5年左右的老教師。由於種種原因,他們錯過了職稱比較好評的年代,而現在要求越來越高,與年輕人相比,他們失去很多比賽的機會,也沒有過多的精力擔任班主任工作,所以他們只能望洋興嘆。就年輕教師而言,也是積壓了許多人,學校只能採取打分的方式來進行選拔。教齡是有一年算一年,工作時間較長的老師這方面佔優勢;班主任工作經歷也是有一年算一年,不做班主任的這方面就有欠缺,有的學校可以以做備課組長等職來替代。此外還有課題、論文發表、教學比賽、指導競賽等等。學校一般還有民意測評,也賦有相應的權重。所以先從學校出線,也絕對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從學校出線之後,幾乎所有地區都會要求所有參評的老師上一節公開課,我所在地區為無生上課,由參評的專家評委評定等級。上課的課題是事先不通知的,進入候考室之後知道,然後就處於封閉狀態,在給定的規定時間內進行備課,然後進行無生上課,時長大概二十分鐘。這個環節對於一線的老師而言,其實並不難。難的是很多老師進入不了這個環節。
我同學在常州,在進入第2個環節之前還有一個環節,即理論考試,考試內容以新課程理念為主,對於不擅長記憶的老師而言,純粹的理論考試真的是不太適應。個人以為,對一線教師而言,更應該側重衡量一個老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理論是需要的,但更要看理論是否能夠轉化為實踐。
這個環節結束之後,將會進行公示,通過公示,即可順利獲得高一級別職稱。
不同地區的職稱評定標準的差異還體現在其他方面。如我南通的同學,他們當地要求發表論文的刊物的頁碼不能過多,如果頁碼超過一定的數量,即不算。還有,他們在算論文的時候,只算學科論文,非學科論文即使是班主任的論文也不算。
另外,還有的地區需要有城鄉交流、異地支教工作經歷等。這種具體的規定,沒有絕對的好壞,是因當地的教育整體狀況而定。所以不同地區的老師要充分研究當地的職稱評定的標準,因地制宜準備材料。
最後,在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祝所有的老師心想事成,都能順利地晉升更高一級的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