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並不遙遠
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抑鬱症,卻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療。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達2.1%,焦慮障礙患病率達4.98%。作為一種常見病,抑鬱症正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其中,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高壓職業人群是我國抑鬱症的重點防治人群。希望更多人能了解並正確看待抑鬱症!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病例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症狀或轉為慢性。
焦慮障礙患病率較高但易被忽視
隨著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生活和工作節奏顯著加快,公眾心理壓力普遍增加,導致患病風險也相應增加。抑鬱症首次發作人群一般集中在30歲左右,經濟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相對比較低的人群患抑鬱症的比例和風險更高。值得注意的是,抑鬱症患病人群性別差異明顯。大多數心理疾病男女的發病比例是相當的,但是抑鬱症的女性發病率是明顯高於男性的。
我國焦慮障礙患病率達4.98%。國家衛計委疾控局副局長王斌說,我們面對壓力的時候,總會產生一些焦慮的問題,但是這些焦慮問題如果不緩解,我們常常也意識不到它,可能會滑向焦慮障礙這樣一個疾病的狀態中。
一項針對我國30-79歲成年人抑鬱的研究顯示,抑鬱症的臨床表現上,認知症狀、自責自罪和自殺觀念是較為常見的心理症狀,出現的概率分別為80.81%、 78.18%和56.51%;軀體症狀群則以體重改變、睡眠紊亂和精力喪失較為常見,出現概率分別為99.91%、83.60%和81.59%。
抑鬱症有前兆
1、心境的低落;
2、興趣或者愉悅感的喪失;
3、易疲勞。
附加症狀主要有:
1、早醒;
2、食慾的下降;
3、性慾的減退;
4、體重的減輕;
5、易激惹;
6、運動性遲滯。
朋友家人得了抑鬱症怎麼辦?
很多人認為,勸抑鬱症患者想開些就能助其解脫,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想開點、多吃點、好好睡覺」這樣的寬慰,會讓患者感到重大壓力,喚起更多的「自責感」。正確的做法是傾聽和陪伴,然後帶你的朋友或家人儘快就醫。目前治療抑鬱症,全世界通用的治療方法是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藥物治療,第二部分是物理治療,第三部分是心理治療。最有效的治療辦法和抑鬱症持續的時間都取決於病症的嚴重程度。
多問問「你還好嗎」,給他們支持、陪伴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