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郝春梅 孫雅琴
「看到孩子們都面帶微笑走出考場,神情也比較放鬆,作為語文老師,我立馬就放心了」,7月7日中午,高考首場語文考試結束,在青島二中分校考點接孩子們出場的冷老師說。當天的語文考試用時兩個半小時,作文要求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為主題,寫一篇文章。採訪中多個考點的孩子表示,看到這個作文題很熟悉,「老師都講過,平時也多有練習」,但專家指出,「學生們都有話說,但拿高分需要寫好距離與聯繫之間的辯證關係,展現出平時積累,寫出深度和廣度」。
考生情緒很平穩,作文「很熟悉」
高考首日第一場語文考試臨近結束的時候,青島二中分校考點門前已經聚集了翹首以盼的家長,記者採訪得知,該考點考生來自青島一中、二中分校、39中、青大附中等多所學校。因為疫情防控和新高考場次的需要,多數家長都選擇貼身陪考,為孩子承擔應考後勤事宜。「我有點緊張,不知道孩子狀態怎麼樣」,一位手捧鮮花的女士告訴記者,但隨著11點半過後,孩子們分批陸續從考場走出,家長們的注意力迅速轉移,「看起來狀態都不錯,應該是比較順利」,這位家長神色安定了許多。
記者在五十八中考點也看到了同樣的景象,「疫情應該是今年所有考生都關注過的話題,作文題目也恰好與此相關,我有太多話可說了!」從青島五十八中走出的考生小薛說,老師前期結合疫情給他們出了大量話題,他也在疫情期間積累了很多素材,寫起來很順暢。「提前做了不少『押題』的準備工作,沒想到考了最熟悉的作文題目。」小薛開心地說。
「挺平穩,跟一模二模區別不大」,二中分校考點考生徐同學告訴記者,整個考試過程比較順利,「疫情之下雖然必須要保持安全距離,但是醫護人員和志願者的付出,身邊不同人之間的互幫互助又將距離拉近,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讓我們的聯繫更加密切」。多數考生表示,作文「挺簡單的」,老師已經指導練習過多次,自己也親筆練過,「有感觸,有話說」。
變是常態,試題體現新高考特點
除了作文之外,採訪中有考生表示,「文學類的閱讀題挺難的,裡邊有關於地理方面的,不太好理解」、「古詩文默寫也比較難」、「有幾道題挺有哲理,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一名較晚走出考場的考生告訴記者,自己在臨近結束前五分鐘結束了答卷,「選擇題和閱讀理解多花了一點時間,但整體來說還可以」。考生賈雲天在表達完作文題目很簡單之後,也說「試卷的閱讀量比較大,答題時間有些緊張」,她是「壓著哨聲」才寫完的。同時,賈雲天告訴記者,閱讀理解的題目需要仔細琢磨,「拐好幾個彎兒」才能找到答案,需要考生細心注意。
對於孩子們的這些反饋,記者隨後採訪了青島名師、名班主任、青島一中語文教師張磊。張磊老師表示,從孩子們出考場的狀態來看,整體來說比較從容。「對於第一批新高考改革之後的學生來說,新高考的變化可能會讓大家對考題有點不適應」,新高考強調核心素養,強調反套路,「考的東西很靈活,給的文本會比較新穎,出題方式也不一樣,所以需要學生更多地去思考一下」。在張磊老師看來,語文作為一門開放的學科,會引導孩子們更多元更全面地去學習,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更靈活地去學習我們現在的知識,這是大方向」,所以在考前,老師們就帶大家適應各種題型,同時告訴大家,「變是常態,只要心態平和,認真閱讀、認真分析、認真表達,不要慌亂,一切都在預料之中,只要你去頑強地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孩子們在出考場的時候,所呈現出來的從容、平穩,除了考題不難的因素之外,還有部分原因是「在打牢知識基礎的條件下,他們不害怕,都有思想準備,所以最後比較從容」。
作文想拿高分,要寫出辯證關係
對於考生普遍反映比較簡單的作文考題,張磊老師說,「這方面的練習都做過,包括青島市的模擬考試也做過,當時是寫『疫情當中你的成長』,還練過『在十五年之後給現在的人寫封信』、『這一年你的經歷和感受』、命運共同體等,這樣的題目練過很多。不過,張磊老師坦言,今年高考作文再次直面熱點,也體現了關注社會、關注時事、培養家國情懷的重要性。
「這個主題讓學生不至於無話可說,但是你仔細看會發現,題目當中有一定的思辨關係,也暗含了限制」,張磊老師說,「距離和聯繫是相對的,所以有的學生可能會寫一部分距離一部分聯繫,有的也可能糅合起來寫,但是要拿高分的話,就必須要把二者之間的思辨關係寫出來,這是該考點內在的特色」。
體現平時積累,寫出深度和廣度
對於今年的作文題目,青島五十八中高三語文集備組長、語文教研組組長劉清蕾也說,「『疫情』確實是平時給學生們最最重點準備的作文話題,我們老師每周都會給學生準備一期閱讀材料,素材來源於報紙、網絡,其中有好幾期都是疫情專題,應該說學生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劉清蕾介紹,考前學校還給學生重點圈定了幾個話題,比如疫情、增強體質、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疫情」話題依然是排在第一位的。
「平時訓練中,也會考查學生多種文體。今年的高考作文文體不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難度,考生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文體寫作,」不過,劉清蕾直言,「如果想得高分,考生必須緊扣『距離』和『聯繫』這兩個點,既要體現出自己平時積累的知識面,更要辯證地進行分析和說理,要在文章中顯示出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來。」
劉清蕾舉例說,比如疫情期間的居家學習,雖然師生彼此不見面,看似有距離,但是師生間克服重重困難和阻力開展線上學習,背後更加深了師生情。再比如,疫情期間,每個人雖然戴著口罩,看似距離好像遠了,但是期間湧現除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人們之間心與心的距離更近了。「『距離』和『聯繫』兩個點不能均衡用力,關鍵在於後者,文章的主題應該體現社會的大愛、力量的凝聚,以及無私的奉獻精神等。文章結構採用總-分-總的形式寫比較好。」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