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 07:30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支持抗疫不缺席,志願服務不間斷
新時代好少年 青春展風採
姚孜融正在進行訓練。 本人供圖
苔花如米向陽開,棗花雖小能成實。
在新冠肺炎疫情前,他們以實際行動支持抗疫鬥爭,有人創作歌曲,有人製作畫報,還有人跑了很多家藥店購買抗疫物資送給一線志願者;
在校園外,他們勇於奉獻、幫助他人,或做志願者守護南京的綠水青山,或結對幫扶困難兒童,或走進敬老院等場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賽場上,他們咬牙堅持、奮力拼搏,每一座獎盃背後都凝聚著青春的汗水;
在課堂上,他們求知若渴、創新創造,用勤思善學書寫人生的一筆一畫……
近日,我市50名優秀少年兒童當選2020年度第一批「新時代好少年」,他們身上展現出新時代青少年樂觀進取、向上向善的亮麗風採。
年紀雖小,支持抗疫不缺席
「剪去心愛的長髮,奔赴抗疫的戰場,披上戰袍,便是你最美的模樣……」
今年3月,一首名為《白衣天使贊》的歌曲在網上流傳開來,這首歌的詞作者和演唱者叫吳泳瑩,是南京市中山小學六年級的一名學生。
吳泳瑩說,歌曲創作靈感源自一張新聞照片,照片中,護士正剪去長發準備出徵湖北。每當想起這個場景,吳泳瑩總忍不住熱淚盈眶,心裡便有了創作一首歌讚美白衣天使的想法。
在老師的指導下,吳泳瑩抓住「口罩勒痕」「剪髮出徵」「穿上防護服」等幾個特定場景展開描寫,終於,一首長達4分30秒的歌曲誕生了。
與吳泳瑩一樣,北京東路小學六年級的徐一一也展開歌喉,為抗疫而唱。身為江蘇大劇院童聲合唱團主力,她在網上召集合唱團的同學們一起通過歌聲為武漢加油。
「經歷了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更懂得了什麼是責任。」說這話的,是宇花小學六年級學生朱瑞。
朱瑞的媽媽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從正月初二開始便每天和同事們戰鬥在第一線。朱瑞一邊心疼媽媽,一邊也為她感到自豪。
受媽媽影響,朱瑞覺得自己也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主動幫同學們製作體溫報告,協助老師了解大家居家隔離期間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並牽頭錄製抗疫小視頻,給同學們鼓勁加油。
南京市二十九中初二(7)班的吳與同則通過籌集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資的方式,積極參與抗疫。為了買到這些物資,他與媽媽跑了很多家藥店,提供給社區志願者和輔警使用。
志願服務,小身軀也有大能量
丁家橋小學五年級學生葉蕊嘉年齡雖小,但她的志願者生涯卻已有5年。
「我出生在北護城河畔,她見證著我的成長,我希望她能永遠美麗!」生長在南京的山水城林之中,葉蕊嘉領悟到,守護綠水青山是每名少先隊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她把玄武湖、紫金山的照片製作成一條彩色橫幅,代表中隊發出「青山綠水我守護,護河美河我行動」的倡議,請全校每一位少先隊員都在橫幅上籤上自己的名字。
孩子們帶著這條千人籤名的橫幅參加了守護北護城河志願者活動,並向成年人發出呼籲:護河美河,獻出一份力量。
青奧村小學四年級的王陳寧將自己對科技世界的興趣與志願服務完美結合了起來。
2018年,她開始擔任南京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公益講解員。兩年間,她多次參加「保衛珍稀植物,共創美好家園」主題宣講、全國青少年航天科普宣講、南京市青少年紫金山天文臺科普宣傳等活動。
在擔任小小講解志願者的過程中,王陳寧的努力得到了全國各地參觀者的好評。為了準備講解詞,她查閱了大量資料,與此同時,長期的學習和積累也讓她的科技視野不斷開闊。2018年,她在南京市青少年人工智慧知識競賽中獲得一等獎。
賽場拼搏,汗水見證成長
每個周二和周四,11歲的姚孜融都會準時出現在玄武湖畔,躍上帆船,與浪花搏擊。
2017年,就讀於新城小學南校區的姚孜融第一次接觸帆船運動,便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4年來,他每周雷打不動地至少訓練兩次,一到寒暑假,還要隨訓練隊到廈門、海口等地參加封閉式集中訓練。
這些年來,姚孜融獲獎無數,當懷著喜悅和激動的心情站上領獎臺時,他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我熱愛帆船運動,因為它培養了我勇敢、獨立、樂觀、自信的品格,讓我懂得擁有夢想是一種幸福,為夢想而拼搏更是一種幸福!」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不僅是姚孜融的體會,也是張玥童的感悟。
南京外國語學校河西初級中學初一年級的張玥童是南京市遊泳隊主力隊員之一。不管風吹雨打,每天放學後,她都會訓練兩小時,每次至少遊7000米。這樣的訓練強度和密度,她已堅持了8年。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2018年第十九屆省運會青少部遊泳決賽中,南京代表隊共獲得12枚金牌,其中張玥童一人就得了4枚,同時3個單項的成績均打破省運會紀錄。她也因此成為南京歷史上第一位10歲就達到國家一級的遊泳運動員。
創新創造,爭當發明小達人
2008年出生的王昊天是白下高新小學五年級學生,從小就肯動腦、愛動手。
去年,王昊天和小夥伴報名參加了「星光計劃」中小學生創意製作活動。搭建過山車時,滾珠總是在垂直迴環的時候飛出去,整個團隊忙活一天也沒進展。晚上回家後,王昊天繼續苦思冥想,不停嘗試各種方案,最後,他通過加管子做護欄的方法,解決了滾珠亂飛的問題。
王昊天還是一個有心人。他曾目睹了一起交通事故,事故原因是兩車都開了遠光燈,結果相遇的一瞬間,司機在強光刺激下什麼都看不見,發生碰撞。「我能不能設置一個裝置,根據兩車距離自動調節遠近燈光,並自動降速呢?」王昊天心想。
說幹就幹,在科技老師的指導下,這個「汽車燈光車速自動調節裝置」面世了,並先後獲得「南京市第二十五屆中小學師生科技創新大賽」發明創造一等獎和「第三十一屆江蘇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前不久,這項發明還成功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
在發明創造領域,12歲的何米立也很了不起,這名小西湖小學六年級學生發明的「智能花燈」,讓學校的科技老師都為之讚嘆。
「智能花燈」以傳統秦淮荷花燈為基礎,增加傳感器和聲音光線輸出裝置,只要有人靠近花燈,傳感器立刻就會捕捉到,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並獻上一首動聽的歌曲。
何米立還給花燈加入了開花和花瓣旋轉機械裝置,並加裝雨水傳感器,只要向花燈噴水,「荷花」就能自動盛開並快速旋轉,仿佛荷花仙子在雨中舞蹈。
何米立的發明靈感多來源於生活,如她曾發明過一個在光線不足時提醒主人去開燈、坐久了起來走一走的「魔法椅」,還發明了一個可快速測量物體尺寸的裝置,憑藉這個作品,她獲得了「中科院小院士」稱號。
「我想成為一名真正的院士,通過創新的力量讓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當選小院士時,何米立在日記中寫道。這不僅是她的少年夢,也是眾多善發明、敢創造的少年兒童共同奮鬥的目標。
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