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家庭可為五種類型。
一、進取負責型家庭。這類家庭成員,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穩定的職業和經濟收入,並有較高的人生目標和追求,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進取心,樂意為社會服務。平時十分注意對道德和精神的追求,把家庭幸福與社會進步緊密融為一體,因為他們沒有太多經濟與物質方面的困撓,所以會把大多精力投入到社會活動和工作事業上,獲得的成就和對社會的貢獻也比較突出。 這類人員和家庭可謂是社會的精英。在不同領域具有決策建議和話語權。
二、實惠利益型家庭。這類家庭多講究實惠與利益,追求實現個人或家庭最高物質享受和精神生活追求,把金錢、物質佔有作為人生或家庭幸福的奮鬥目標。精心設計,埋頭做事,刻苦努力,統籌計劃安排住房、購車、投資、旅遊、文化、精神以及子女教育等家庭生活的現代化。注重個人愛好,如音樂、美術、健身、旅遊等,但不太關注和參與社會話動,他們的思想不太容易受社會影響而波動。大多為從事文化教育、醫學藝術、科學研究等中等收入人群。
三、自私拜物型家庭。這類家庭把實現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高大上為奮鬥目標,以追逐權力、佔有金錢、奢侈享受為最大化。他們擅長交際,巧用關係,唯利是圖,不惜採取非法手段達到個人目地。常常以我為中心,以假充真、弄虛作假,打政策擦邊球,或以一種傾掩蓋另一種傾向,千方百計謀取權力、金錢、名利等好處,甚至以權謀私,以錢賄權,侵吞佔有社會資源和財富,並以物質財富的多寡、權力大小、職位高低來判定人生成功、家庭幸福與否。而此類人多分布在社會各階層的權、錢、物等部門或崗位上。
四、自給自足型家庭。這類家庭多是社會中下層,是社會的中堅,既過去常說的工農商學兵等普通工薪簇人群,多為淳樸、善良、勤奮的人們。憑自我勞動和打拼維持生計;具有樸素的社會責任感、正義感;具有純樸的道德情感。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精打細算、省吃儉用,吃苦耐勞,拼搏進取,不斷改善提升家庭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不求大富大貴,只求自給自足,追求安穩充實的家庭生活。其中也不乏事不關已、高高掛起、明哲保身、謹小慎微的思想羈絆。他們關心時政,愛國愛家,遵章守紀,恪盡職守,謙恭處事,厚道做人,處於社會下層的從屬和支配地位。
五、貧困掙扎型家庭。這類家庭主要是孤寡、貧困、病老、弱小、病殘一類,多是處在環境惡劣、山老邊窮地區的人群,屬於創造能力較弱、因循守舊的最低層人群,包括貧病交加的老年農民、下崗職工、微薄收入的城市無業者等。他們因主客觀象件限制,已經無力創造多少物質財富,只能寄希望於維持溫飽生活。拼盡全力去謀求所需物質生活,以及低層次的文化精神追求。或者依靠外援維持生計,不求發展,但求苟活,再無其它奢求。隨著國家精準扶貧的深入,這部分家庭人口會越來越少。
敬請關注 友好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