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金山嶺長城。中新社發 周萬萍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中新社承德5月9日電 題:長城腳下的承德「英語村」
中新社記者 張帆
「hello,Take a picture book?」五月初,赴金山嶺參觀的遊客多了起來,周淑利用流利的英語和自家旅遊紀念品商店門前的外賓熱情打著招呼。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金山嶺長城景區對外開放,經營農家院、銷售旅遊紀念品成了長城腳下許多村民的謀生之道。今年42歲的周淑利十七八歲就開始在長城上銷售飲料食品和紀念品,隨著外國遊客日益增多,村民們與外國遊客之間的交流成了當時最大的困難。
「那時候,我們說話外國人聽不懂,外國人說話我們也聽不懂,賣點東西,只能用手比劃,干著急。」周淑利說。
如何更好的服務外國遊客,增加做好生意的籌碼?只有學外語。上世紀九十年代,長城腳下的村民們掀起了學外語熱。?
「我們既不會寫,也不會認,只能憑日常別人說的用腦來記憶。」周淑利說,「一個單詞、一句話的發音,聽時間長了,一點一滴的積累,就知道什麼意思了。」
「我記英語時,比如單詞book,會在小本上用漢語拼音或漢字記成諧音『不渴』,只有我們自己能看懂。」談起初學英語時的情景,經營農家院的二道梁村民李桂芝忍不住呵呵笑了起來。
52歲的李桂芝告訴中新社記者說,「用不標準的英語摻雜著漢語,再拿出要銷售的東西,連說再比劃,那時候鬧出許多笑話。」
外國遊客聽不懂村民說的外語怎麼辦?閒暇時,村民們就坐在一起互相交流,遇到會說中文的外國遊客或旅行社導遊,會向他們請教準確發音,久而久之,一些日常用語也就記住了。周淑利說,如今,她能講英、法、日、德四國語言,但最擅長的還是英語。
記者在金山嶺景區採訪期間,一位年輕的外國情侶,看上了一件印有長城標誌的紅色體桖衫,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以50元成交。臨別時,這對外國情侶向70歲的劉姓大媽豎起了大拇指,誇她的英語講得不錯。
由不會到會,從不敢說到敢說。如今,幾乎所有在金山嶺景區務工經商的農民,都能用外語進行簡單的對話。景區內的二道梁子村,150口人,70%的人都能講英語。其中有54位農民當上了嚮導服務員,為遊客在長城上提供領路、攙扶、背包等服務。
金山嶺長城位於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境內,距北京市區130公裡。金山嶺長城西起歷史上著名的關口古北口,東至望京樓,全長10.5公裡,敵樓密集,景觀奇特,是萬裡長城的精華地段,素有「萬裡長城,金山獨秀」之美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