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一個津工超市,它與眾不同,卻十分成功。
它與沃爾瑪、家樂福的大賣場及其他小型超市都不一樣,與人們所理解的超市也不盡相同,卻被視為「為本土超市找到了出路」。它甚至聲明,自己不是一家零售企業,而是一家服務企業。
津工超市是一個異類,它立足受外部衝擊最小的社區市場,卻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2010年,只在天津發展、只做社區店的津工,門店達到456家,銷售15億元,增長14.2%。隨著連年高速增長,津工在天津獨佔鰲頭。它究竟是怎麼做的?
在津工170號店,記者見到了盧代盛,就整個商業模式,這位津工掌門人打開了話匣子——
關鍵時刻壯士斷腕
1997年,我們開了津工超市的第一家門店,很快在天津站穩了腳跟。2003年,我們進行了股份制改造,數百名老員工持股,企業迅速發展。到2004年底,銷售近六億元,有了200來家大到5000多平方米,小到100多平方米的門店,那時最大的一個店年銷售額近一個億。
然而,就在這春風得意的過程中,我們卻越來越發現,津工超市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
隨著中國零售行業向外資企業全面開放,2003~2004年,大量的外資零售巨頭像八國聯軍一樣湧入天津,包括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日本大榮、易初蓮花等。來者不善,它們與津工展開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戰。
毫無懸念,弱小的津工在與巨無霸們的競爭中敗下陣來,企業面臨滅頂之災。在殘酷的競爭面前,「走正確的路比正確地走路更重要」,怎麼辦?津工必須找到一條正確的路。
我決定轉型,轉移陣地,轉變商業模式。
我發現,200平方米左右的店——也就是更接近社區顧客的店,滿足社區裡的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店,生意會更好,「離顧客越近,離競爭越遠」。從2004年底開始,我決定關掉500平方米以上的所有100多家店,把新店全開在了居民社區裡面或旁邊。
在零售領域,這樣的小店,與數千上萬平方米的大賣場相比,市場、戰略、策略、管理都不同,是一種新的業態。大賣場肯定不會分心去做他們瞧不上眼的社區店,二者井水不犯河水。
從此我們擺脫了巨無霸們帶來的生存威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設計、經營這個全新的市場。
「社區一站式服務」的基本架構
津工門店新的定位,即以店址為圓心,半徑300米以內,如果有1000~1500戶居民,就開一家200平方米的店。當時我們計算,2005年,快速消費品的銷售額,天津官方數據是12元/人/天,10元的食品和2元的用品(2010年為20元/人/天),1000~1500戶,每戶按最低兩人計算,每天必定產生24000~36000元的消費,這可不是個小數目。我們決定,就做這種社區生意。
把店開在社區門口,這對社區居民有很強的吸引力。這必然對那些通常去大超市採購,但又遠又不方便的消費者形成截流。先入為主,只要我們搶先在天津各大社區開店,別的社區店很難再進來。
事實果真如此,當時我們是第一家上規模地做這種社區超市的。後來跟進的華潤萬家,現在只做了200多社區店,而我們已經有了456家。
整個2005年,我們一直在不停地關大店、開小店,經歷了一次艱難的脫胎換骨。直到2007年,我們的店一直保持在240~260家之間,雖然總量沒變,但店已經置換到社區裡來了。另一方面,津工從一開始就一切圍繞顧客需要做足文章。我們不斷發現,社區居民的需求中,竟然有許多亮點可以發掘。
比如,2005年我們就在社區店內賣鮮肉,當時覺得肉是老百姓最需要的。但我們很快發現,顧客老是抱怨說,「哎呀,買完肉還得去菜市場。」一句話提醒了我們:能不能賣菜?於是2006年,津工超市開始賣蔬菜水果。但還是有的顧客買了東西就急急忙忙往外走,因為和店員都熟了,店員就問,「幹嗎去啊?」「交電費去。」順理成章,我們能不能代收電費?
津工對顧客各種需求的了解,都是從顧客的嘴裡知道的。於是,我們的經營範圍越來越寬廣:和國家電網合作,代收電費;和政府合作,賣政府儲備菜;又和鐵路合作賣火車票;又收交通罰款……服務項目多了,津工把整個系統進行梳理、完善,最後形成了自己的商業模式,這就是:社區超市、社區廚房、社區服務、社區物流、社區養老相結合的「社區一站式服務」。
為什麼只做180~220平方米的店?
我們先說社區超市。超市是整個商業模式的基礎,一是賺取後續發展的資金,二是可建立後續大規模的業務平臺。而超市要做成功,選擇店面面積,是個被很多人忽視的關鍵點。
2006年,津工決定做生鮮的時候,同行無不認為200平方米的小門店不可能賣菜,一是出自自身經驗,二是連鎖行業有一個所謂標準:「500平方米以上的店才可以做生鮮。」但是,500平方米以上的店,津工超市已經都關完了。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講究,從單店盈利能力來看,500平方米的社區店,絕對創造不出200平方米社區店2.5倍的銷售額。
社區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在200平方米內完全足夠陳列,這是社區店的最佳盈利面積。多出來的300平方米,陳列的必然都是社區日常生活少有用到的商品,而且多出來的面積,租金要付,照明成本要付,用的員工要多,陳列的商品也要多,庫存要多,就連做衛生的面積都大得多。但是銷售不會按照相應比例增長,這些都是白白增加的成本。
所以,門店的面積決定了方方面面的成本。
社區店的生鮮訣竅
社區店裡,賣得最多的就是肉和蔬果。但是在200平方米的社區店裡賣肉、賣蔬果,國內沒有第二家做成功的。某著名大型超市在天津有18家大賣場,一天銷售蔬果20噸,平均一個店一天1噸多,而津工一天銷售蔬果100噸!
我們的蔬果銷售,尖峰時間是下午五點到晚上七點。顯而易見,客戶群主要是上班族,剛下班,只圖便捷,對價格不敏感,毛利就高。因此,我們拿出店面中每平方米產出小的位置,改成賣周轉快、毛利高的蔬果。這樣單店盈利能力就提升了。
而做肉的訣竅有三:
第一,決心比條件重要。我們做生鮮的經驗,都是賠錢賠出來的。做蔬果,我賠了500多萬元。賣豬肉最初兩年,賠了600多萬;
第二,機制比技術重要。活兒不是我在幹,是幾千名員工在幹。因此獎勵機制太重要了,好的機制可以讓400多個大肉工在分割肉的時候更科學、更負責,分得好,肉就可以賣貴點,分差了,好肉也只能便宜賣。蔬果也是這樣,門店可以提留50%的毛利,這大大刺激了店員減少生鮮傷損的積極性。每天賣不完的菜,店員不會扔掉(別的很多超市就是這樣),甚至寧願搬到街邊去,3元、2元也賣,賣2元他們可以提1元。好的機制,可以擴大邊際利潤;
第三,口碑比利潤重要。口碑好,自然賺錢。我們有一個很重要的做法,即周六周日豬肉打9折。每個周六,津工豬肉的銷售額有60萬~100萬元,周一到周五每天銷售則只有20多萬元。
這叫做「分類定價,及時打折」,為什麼要這樣?其實還是有許多社區居民還是會看重價格的,讓他們周六周日圖個便宜,把一周的肉全都買了。這兩天,我的毛利率只有5%~6%,圖的就是量大;而周一到周五的主要顧客是上班族,他們講究品質,要新鮮的,價格貴一點無所謂,這部分人貢獻的毛利率高達15%~16%。
每周六周日打折,時間一長形成口碑,社區居民一到周末就全都會來了。周轉快,銷量非常大,完整的供銷鏈就快速運轉起來了。
這就是200平方米社區店將生鮮做成功的主要訣竅。
漲價有理
零售企業的收入,一塊是商品毛利,一塊是後臺毛利。津工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我們商品毛利率的方針是,逐步放棄薄利多銷。舉個例子,比如香菸,2003年我們的毛利率是6.4%,這幾年提高到了23.58%!而絕大多數同行無論怎樣賣,也不會超過15%。我們為什麼能賣這麼貴?
香菸是「毒品」,為了讓消費者少吸菸,我們抱定了漲價。我們在香菸貨架上貼了一句話,很有意思:「吸菸有害健康,總部要求門店不準低價促銷香菸。」比如藍白沙煙我們賣12元一包,市場價不過10元。如果這導致顧客流失,我們就寧可不賣煙了。最後,香菸銷售額卻從3020萬元漲到了9403萬元,毛利率漲了4倍!
還有幾個原因。一是國家規範了菸草銷售渠道,賣假煙的、無證賣煙的被打擊,零售網點少了;二是現在顧客有一種心態,賣得貴的肯定不假;三,連鎖店有信譽保障,顧客寧願多花一兩元錢,買個放心;四是我們的煙單盒賣得多,整條賣得少,一盒顯得並不貴。
不光是煙,油炸的、醃製的、罐頭、蜜餞、可樂等不健康的食品和快消品中的奢侈品,我們都漲價。你從此不吃了我也沒有意見,結果呢,該吃的還得吃,因為這些商品的消費者對價格並不太敏感。
再一個是包裝商品,毛利率2005年不到10%,到2010年調到了19%,比如130克裝的薯片,我們賣13.9元,超過其他超市2元左右。雖然包裝商品銷售額有一定下降,但利潤大幅增加。
總之,這幾年調價,津工超市總體的毛利額增長了32%左右。
這就是我們品類和價格調整的結果。我們對價格的逐步上調,將主要目標客戶群從中下層工薪族提升為中上層人群,天津的人均GDP已經到8300多美元了,10000美金指日可待。人們消費能力在提升,我們的商品品質和價格自然需要同步提升。
總之,因為津工在許多方面給顧客提供了便利,培養了顧客的忠誠度,再加上有信譽,人們都喜歡在這裡消費,這就是從「一切為他人著想」獲得的利益。不過,我們的價格不會再作大調整了,一是毛利率水平已較高,二是我們也需要一個穩定的銷售規模。
社區服務創新項目(一):外部整合
前面說的都是商品和價格,現在說說服務的創新。分兩類,一類是與國企合作,比如代收電費、電話費,代收交通罰款,賣火車票等;另一類是我們自己創新。
過去老百姓交個電費怨聲載道,銀行又不願做這種沒利潤的業務。於是我投了500多萬元,憑藉遍布天津的456個門店,顧客在家門口就可以交電費了。每交一筆電費,我向國家電網收取0.5元的手續費。
2010年7月20日正式啟動這個項目以來,我每天都有數千個新增客戶,目前已有28萬個家庭固定在津工交電費,佔到整個天津市場的40%!然後,我們在每個津工店裡設了個「天津站售票處」,從此全市人民買火車票方便了,更多的人因為買票方便而選擇坐火車。每賣一張火車票,我們向鐵路收取5元的手續費。
近兩年,我們還代收電話費,2009年顧客到津工超市交的電話費達1393萬元。連司機交罰款也可以就近去津工超市,過去司機去銀行排隊,現在哪兒都可以就近交了開車走人。
如此種種,津工除了有一定收入之外,更重要的是,顧客進店來交完種種費用,十有八九會買些商品,買些菜。津工幫助了他們,他們就更願意出入津工超市,生意自然就火了。
社區服務創新項目(二):內生循環
從2011年開始,我們的五年規劃是,完成從零售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的轉型。
1.社區物流。我們切入社區物流,是和天津一家都市報合作,這家報紙的發行和徵訂全外包給我們。200名送報人員,原來報社一年要支付給他們近600萬元工資,賠得很厲害,現在這些人我們全部接收,轉為津工超市的員工。原有的所有發行站撤銷,房屋租金不付了,因為我們的店就成了發行站。
看上去我們吃了虧,但是實際上我們賺了。安排這些員工絕不僅僅只是賣報紙,我們又和乳品公司合作,所有社區裡的牛奶也由這些員工去徵訂,去送。比如原來一個居住單元一個人跑一趟送5份報紙,他每份賺0.2元,跑一趟賺1元錢。現在,25袋牛奶,他一趟同時送上去,送一袋賺0.2元,25袋就是5元錢。這樣,他的勞動量和收入全上來了!
而且,這些人都是熟練的物流工人,徵訂、推銷駕輕就熟,比我們自己再培養一批員工省事省錢得多。而且,下一步要把純淨水做了,再下一步把啤酒做了,很多東西都可以做,物流工人的收入還要大大提高。將來每個社區,都將有單獨的四五十平方米的辦公室來做物流,將來會有3000多名津工物流員工,活躍在天津各個社區的大街小巷。
2.社區養老。老齡化問題是將來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現在大城市70%是空巢家庭,所以我們決心做社區養老。
我們沿著他們的生活軌跡思考,他們需要什麼?他們需要日用品,需要解決一日三餐,需要家裡惦記,交電費電話費水費的時候需要有人幫助,生活中的許多事需要有人給他提一個建議,需要有人把東西送家裡去。
具體的工作,就由社區物流員工來做。這些老年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吃飯。津工給老年人發張訂單,一日三餐都在上面,老人想吃什麼,打一個勾,我給你做完了以後,物流員工給你送家裡去。我店裡賣的就是生鮮食品,炒菜3分鐘出鍋,一次出5份,就夠5個家庭。
物流員工也給老人發一張日常生活用品的訂單,老人打上鉤之後,物流員工定期送到老人家裡。發張需要種種幫助的單子,物流員工也定期服務……這些,就是我們將來的社區服務模式,全是標準化生產。
你想想,我把社區物流、社區養老做好以後,誰還會計較我店裡的東西賣什麼價錢呢?我給社區所有居民的,是一個綜合性的、配套的網絡式服務。隨著我們門面功能的增加、服務項目的增加、消費多樣化的增加,顧客對門面忠誠度、依賴度越來越高,他們從方方面面受益,也就不在乎我們的商品貴那一兩元錢了。同時,我們的服務是有價格的,商品價格上漲的部分,就是「服務+商品」產生的溢價。
你說,在天津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去做,我們幹嗎要向外擴張?
做百姓和政府都離不開的企業
最近兩三年,津工超市的理念,同政府為老百姓服務的觀念越來越近了。
我們的思路很明確,那就是最終讓人們說,哪個企業都能倒,津工超市不能倒。津工倒了整個社會的生活亂套了,買電買火車票沒地方買了,老年人沒人管了,肉蛋米麵蔬果天天要吃的東西也沒地方買了。這一點,才是津工真正要努力去打造的核心競爭力。
比如,津工每年都要做政府儲備菜。曾經有一年,肉價暴漲,政府為了平抑價格,就把家樂福、沃爾瑪等零售商找來,說「政府明天投放儲備肉,凍肉,11元/斤批發給你們,你們賣給老百姓只能賣11.5元/斤。」當時市場價14、15元左右。第二天上午10點報訂單,政府萬萬沒料到的是,這麼多的外資企業,竟然沒有一家理睬這事兒!
只有我們津工一家,報了50噸的訂單。最後,政府決定將所有的政府儲備肉全交給津工超市賣,給我補了70萬元的物流費。
那年春節以前,所有的11.5元/斤的肉都是我們賣的。這樣,那些外資企業,肉就不可能賣得太貴,這就保護了老百姓的利益。
現在,我每年為政府儲備白菜,我報0.62元/斤的採購價,政府同意了,我就按這個價採購儲備到我的冷庫裡。到賣的時候,政府說賣多少,我就賣多少,賺了賠了都是政府的。比如政府告訴我只能賣0.4元/斤,那每斤0.22元政府補給我;如果他說賣0.8元/斤,每斤賺的0.18元,我也退給政府。
其實我也不虧,政府會補給我30%的傷損費。而且,媒體會告訴老百姓,津工超市投放了政府儲備菜。津工的正面形象和老百姓的依賴性會大大提高。老百姓會大量湧到津工來買菜,其他商品也會大量連帶銷售。
這樣的形象工程,我們會永遠做下去。津工將成為百姓和政府都離不開的企業。
複合性低成本與複合性高增長
超市是所有零售業態裡面,品類最多、管理最複雜、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種。但是,我們一直堅持了一個最基本、最樸素的前提: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
這就是,對顧客像對親人一樣,能幫就幫一點,能送就送一下。這些親情服務,拉近了超市和居民的感情。而津工實行的「抹零結帳」,購物總額中不夠一角的零錢一律不收,大大溫暖了顧客,使津工深入人心。
當然,要做到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員工必須盡心盡責。怎麼讓員工做到?
我們規定,店員最低工資為1400元,如果門店虧損,則由公司補足1400元。而天津規定的最低工資是920元,天津同行的最低收入為1000元左右。天津同行店長收入2000元左右,而我們至少2800元!有財務專家說我們員工的收入高了,說我的工資財務佔比,與55家上市零售企業相比,要高出12.6個百分點,要求我們降下來。我說,不,這正是我們的競爭力所在!
保障了員工利益,我們才能「深耕社區」,讓整個津工超市形成一個優勢,那就是,複合性低成本:同樣是拿一份工資,我們的員工為顧客做得更多、更好;同時,社區廚房、社區服務、社區物流、社區養老等項目,都具「長尾」屬性,單獨運營都無法盈利,但在社區超市的平臺上運營這些項目,各項成本就被零售業務分攤,附加項目得以靠低成本優勢盈利,並帶來人氣的凝聚和連帶的消費。
這使津工產生了可觀的複合性增長。我們的商品零售額中,至少有3%是因為顧客到津工交納電費電話費等,順帶隨機消費而產生的。
總的來說,提供全方位的親情服務,不僅是我們的一種生存手段,也是我們經營的根本目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我們看來絕不是一句空話套話,我們想盡辦法去踐行這個理念,才有了豐厚的回報。
(來源:商界 作者:白 勇 高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