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劉邦是一位讓人說之不盡的知名人物。
他是大漢王朝的開創者,是在幾乎一窮二白基礎上九死一生創業成功的開國之君,也是給後世留下無數故事的著名歷史人物。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約瑟·湯比評論說:「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是建立羅馬帝國的凱撒和建立漢朝文明的偉大漢高祖劉邦。愷撒在目睹羅馬帝國的建立和文明的崛起之前不幸被暗殺,而劉邦則親自創造了一個繁榮時期,並以其遠見卓識的領導開創了人類歷史的一個新時代。」
1
有人盤點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開國皇帝的創業經歷,談到白手起家,基礎太差這一項,如果劉邦稱第二,那麼只有朱元璋能稱第一。
貧農家庭出身,因為吃不上飯不得不去廟裡當和尚的朱元璋是從一窮二白的創業條件起步的,但朱元璋走的創業路線是做好打工人,後當創業者,先參加郭子興的紅巾軍,在不斷做大做強後最後才推翻名義上的上級小明王自己當老闆。
而身為亭長,職務等級大抵和《一個文官的死》中的庶務官切爾維亞科夫差不多的基層小公務員劉邦,帶領著屠夫樊噲、獄掾曹參、主吏掾蕭何、車夫夏侯嬰、吹鼓手周勃這樣一群縣城的小人物,在四十七歲接近知天命的年紀,開始自己的創業塈造反的艱難歷程。
在30歲沒升中層就要憂慮自己的職業前景,35歲以後就要被優化出門只能去賣保險或開滴滴的今天,當我們驚訝的發現,劉邦創業時已經47歲時,如果再雪上加霜的考慮一下當時人們的平均壽命,我們必須得承認,劉邦的創業難度之大,似乎遠勝於朱元璋,創業條件極其有限,沒有5個億創業基金練手的劉邦,在創業這條路上,註定會走的比較崎嶇。
可以說,在眾家義軍揭竿而起的秦未,「劉邦和他的朋友們」這家創業公司相比起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的陳勝、吳廣,相較於楚國貴族出身,日後與劉邦同在帝王本紀類擁有姓名的項羽,只能算是小微企業的劉氏公司顯得格外弱小、可憐而無助。也正緣於此,這種「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的真實創業記錄也更值得人們學習了解一下。
要想探知大漢集團董事長劉邦先生的創業真相,日本歷史學者佐竹靖彥的代表作歷史書籍《劉邦》值得一讀。
2
作為一早就在圍觀始皇東巡時發出「大丈夫當如是也」感慨的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為後人貢獻了許多歷史掌故、成語故事,甚至影視劇素材。
幾千年來,大家精精樂道於鴻門宴、十面埋伏,以及約法三章等劉邦衍生出的一系列成語典故,但是在日本歷史學者佐竹靖彥的歷史書籍《劉邦》中我們又看到許多與那些流傳已久的說法不同的觀點。包括但不限於:
劉邦與項羽的年齡差並非如傳說中那般大,只比項羽大五歲而已。
劉邦的第一位夫人並非呂雉,而是一直被後世傳為情婦的齊王劉肥生母曹夫人。
而《史記》中呂后之父呂公對劉邦一見之下,便大為賞識,直接將女兒許給他的描寫,並非事實,這只是呂公與劉邦事先商量好,在大家面前演的一場戲罷了。
所謂的約法三章,並非如人們所熟知的版本中講的,將秦法盡廢,一些常識性的法律還在繼續沿用。
楚懷王與諸將所訂「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誓約,不光是為了鼓舞士氣,更是想通過提出一個近乎不現實的奮鬥目標,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基礎。
鴻門宴並非是一場劉邦向項羽進行解釋辯白的會見,歷史真相是劉邦是到鴻門亭向項羽宣布投降的。只是因為後來劉邦成為勝利者,所以史書中才對此事進行了大規模粉飾與遮掩,成為大家今天看到的樣子。
以上這些新穎獨到、看似特立獨行的觀點,又是建立在佐竹靖彥廣泛研讀各種史籍,認真研究古今學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礎得出的。
為了掌握更多資料,作者還專門到沛縣、彭城(今江蘇徐州)進行實地考察,對書中所講如從沛縣到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的水路進行了深入研究,在考察中思考當年劉邦創業的種種。
對漢代史書略有了解的讀者們都知道,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一些事件的記錄中已經有若干改寫成份,偏離當時歷史狀況,而班固在《漢書》中更是進行了不少主觀而武斷的改寫,較之當時的歷史現實更為遙遠。
《史記》與《漢書》中的記錄與現實的偏離,主要還是緣於作者主觀上要從漢王朝統一性角度進行書寫記錄,於是與客觀事實不免造成若干碰撞,導致各種矛盾與混亂。比如《史記》中劉邦與項羽皆被寫入帝王本紀,但到《漢書》裡項羽便被歸入與劉邦部下同級的列傳中去,不再與劉邦分庭抗禮,劉邦則完全代表正統與正義。
而在如佐竹靖彥、辛德勇等學者們的不懈努力下,讀者們得以從另一視角了解那些歷史事件的真相。
3
說起來,日本不少歷史學家、漢學家對中國漢代歷史愛得深沉,鑽研的更是認真,也有不少經典出品。已經有一千多年《史記》研究歷史的日本學術界,對於漢代歷史研究之深入徹底,比我國學術界的成果也是不遑多讓。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是每位《史記》愛好者、研究者的必備書,被著名學者辛德勇盛讚的《劉邦》一書,也值得每位對劉邦感興趣的歷史愛好者們一讀。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胡適提出的學術觀點,這一點在日本史學名家佐竹靖彥這本《劉邦》中倒是踐行的頗為徹底。
雖然此書作者以研究宋代史見長,但凝聚了作者對劉邦研究的全部成果之作《劉邦》,在《史記》《漢書》等史書,以及雲夢秦簡、居延漢簡、尹灣漢簡等考古發現,在多種資料的有力支撐下,經過抽絲剝繭的詳細論證,以具體詳實的資料為支撐,得出許多與既往認知不同的結論。讀後不會讓每一個愛好歷史的讀者失望。
配圖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