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以來,山東德州、山西太原均從經天津進口的冷凍食品外包裝上,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今天凌晨,天津發布最新通報,濱海新區中新天津生態城海聯冷庫一份環境樣本新冠病毒檢測陽性,一名裝卸工人核酸檢測陽性。
這一連串新聞,極大刺激了民眾的敏感神經。分析相關報導不難發現,一段時間以來,「冷鏈管理」已成了疫情防控的熱點詞彙。10月中旬,青島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證據鏈,證明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冷凍條件可長期存活;10月底,北京新發地疫情溯源最新研究成果公布,結合流調與數據分析,新發地疫情可能源於受汙染的進口食品經冷鏈運輸帶來了從環境到人的傳播。等等這些病毒溯源的最新進展,凸顯了進一步強化進口冷鏈食品防控的必要性,呼喚我們積極主動鑿實現有的防控網絡。尤其眼下,歐美多國正遭受秋冬第二波疫情,「防人」和「防物」都時刻鬆懈不得。
構築「冷鏈防線」,科學精準仍是關鍵。冷鏈食品涉及進口、生產、物流、倉儲、經營等多個環節,涉及的主體十分龐雜。加之近年來冷鏈行業高速發展,給安全檢疫、生產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防物」的難度不小。為此,國務院專門發布了兩份技術指南,從「人」和「物」兩個方面對進口冷鏈食品的各個環節予以精準防控。例如,在管「人」方面,提出建立冷鏈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員工健康登記制度和健康異常報告程序;在管「物」方面,要求對來自新冠肺炎疫情高風險地區或國家的冷鏈食品外包裝進行嚴格消毒。方案的觸角延伸到了冷鏈食品從入庫到搬運再到餐飲加工的全套環節,勢必能極大提高冷鏈管理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而針對社會對冷鏈食品安全的擔心,北京、四川等多地已開始實行冷鏈食品追溯機制,供應鏈首站「賦碼」,下遊經營者「進出掃碼」,終端消費者則可「碼」上追溯——購物時只需掃一掃外包裝上的二維碼,便可獲取產地、生產日期、檢驗檢疫等產品信息。一碼到底、來去可查,小小的二維碼就是給廣大民眾吃下的一顆「定心丸」,值得廣泛推廣。
而在這一機制下,防控工作也能事半功倍。一旦出現問題,相關方面可以一鍵發送預警通知,同時及時追溯高風險生產經營者。在這方面,此番天津港進口冷鏈食品檢出陽性就是例證。各地及時鎖定食品來自天津,為後者防控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時間窗口。
對於廣大民眾來說,也要提高警惕。購買各種冷凍食品,特別是進口魚肉海鮮等,一定要選擇正規的市場和超市;接觸外包裝及生鮮食品後應及時洗手,避免用手觸摸口鼻眼等處;食物煮熟煮透,確保食品安全……遵守防控規定,做好防護措施,病毒便沒有可乘之機。
評論員 晁星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u015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