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船出海歸來交易直接在船邊進行 十幾分鐘就能完成一次交易
16日凌晨4時30分許,龍王塘漁港裡人聲鼎沸,大連市內各處的商販們開著廂式貨車已守在岸邊,最先趕到的人開著車子圍著漁港轉上一圈,貨比三家,選擇品質好的海魚,還有相熟多年的老主顧,直接從船上拿魚。很快,剛下船的鮮魚一車車運向了大連市內的各個市場,進而端上市民的餐桌。而記者調查發現,一條鮁魚從漁港碼頭到飯店餐桌,身價漲了3倍之多。
現場:鮮魚直接在船邊交易
4時30分許,漁船剛靠港,記者就看到碼頭上停著幾輛廂式貨車,穿著水靴的商販們早已等候多時。 2號船船長閆相偉扛著一臺磅秤走上碼頭,一箱箱鮮魚在船邊直接交易。船主和商販們都拿著小本記下每箱海魚的重量。
商販大楊最早趕到1號船船長張強的船邊,幫著搬運魚箱。最先抬出的是鮁魚,這是交易的重頭。最大的一條鮁魚在12斤以上,每斤單價22元,僅此一條就200多元錢。幾位大買家挑走了那幾條近1米長的鮁魚,大楊介紹說,只有少量大鮁魚會流向小市場,大多數都是為熟客留下的。「我們都是自己賣魚,不是魚販子。 」大楊告訴記者,他在華北路早市有個攤位,這些鮮魚都直接送到早市上出售,「到龍王塘漁港收魚的基本都是本地商販,收來的魚直接拉到市內自己的魚攤上。 」大楊說,旅順本地剛上岸的海魚很新鮮,不用到黑嘴子水產交易中心販賣,一般南方或山東的冰鮮魚才會通過魚販進行二次交易。
6箱小黃花魚、兩箱小鮁魚、兩箱小扁鰱魚、兩箱蛤蟆魚和1箱皮匠魚,大楊收購的鮮魚只是漁船很小一部分,其間不斷有商販上前問價,最終的成交價是船主與商販之間的秘密,記錄在雙方的本子上。不到半個小時,大楊已經裝車準備離開。
記者粗略統計一下,15日早上龍王塘漁港裡大約有十幾艘漁船返航,每家收穫大同小異,交易直接在船邊進行,船主定價參照當日龍王塘漁港冷庫收購價格,很少有討價還價的情況,一般十幾分鐘就能完成一次交易。
價格:千斤鮮魚能賣出1萬餘元
「旅順的魚不愁賣。 」一位商販告訴記者,除了市場以外,有些飯店也會專門派人到漁港收購,儘管現在魚價比較高,但大連人愛吃魚,尤其是當地魚,所以銷路一直很好。龍王塘漁港的碼頭交易形成多年,每天早上都是這種繁忙的景象。
在碼頭上,記者詢問張強的船主了解到,各種海魚的最低價格也要4元錢/斤。個頭稍小的鮁魚大約30釐米長,每斤15元錢左右。鯧魚價格最高,近1斤重的標準鯧魚50元/斤。看上去不起眼的皮匠魚只有十幾條而已,但每斤收購價也達到25元錢。數量最多的是扁鰱魚,最小的7元錢/斤,大的則15元/斤左右。小黃花魚最便宜,每斤5元錢左右。
「1000多斤海魚,算在一起大約能賣出14000元左右。 」張強說,交易還沒有全部結束,但大體價格不會相差很多,刨去出海的費用,當天大約收入1萬元左右。「春季捕撈基本就是這樣,秋季會好一些,我去年還打出過7萬斤鯪鯽魚。 」對於船主而言,春季捕撈只佔全年捕撈很小的份額,全年收益還要看秋捕。
從凌晨4點半靠港,到6點半,大約2個小時,龍王塘漁港裡的交易基本結束。而張強捕撈的上千斤鮮魚,在1個多小時內就所剩無幾,碼頭交易結束後,龍王塘漁港冷庫還會上門收購剩餘的鮮魚,再次銷往市內。
「1000多斤海魚,刨去出海的費用,大約收入 1萬元左右。春季捕撈基本就是這樣,秋季會好一些。對於船主而言,春季捕撈只佔全年捕撈很小的份額,全年收益還要看秋捕。 」船長張強
算帳:鮁魚上桌身價漲了3倍多
在漁船邊的交易只是市場流通的第一個環節,一條魚從漁船上到市民的餐桌上價格又會出現怎樣的變化,記者帶著這個問題走訪了市內的多個早市和飯店探尋魚價變化。
在中山區一家早市上,記者看到,海鮮攤位上的魚價並沒有大幅度提高,小鮁魚的價格在16元/斤左右,最大的鮁魚每斤25元錢左右,小扁鰱魚的價格在8元錢/斤左右,小黃花魚每斤大約6元錢,記者粗略統計了一下,平均每個品種的海魚每斤漲了一兩元錢,最多也沒有超過5元錢。
但記者注意到商販也通過其他方式變相提高價格。比如有的攤位上,海魚的品質參差不齊,有些不像是當天剛捕撈的海魚,魚皮和魚眼顏色明顯沒有光澤。「一般都混著賣,有的從黑嘴子進來的魚,混在地產魚中間,要不我們怎麼掙錢。 」一位商販直言,不少商販正是靠不同品質鮮魚間的差價掙錢。
市場零售價格與碼頭出貨價格相差還不算懸殊,真正讓魚身價倍增的是進入飯店。昨日記者在西崗區一家海鮮飯店看到,一條1斤多重的鮁魚標價為每斤48元錢,而在龍王塘漁港同樣品質的鮁魚每斤大約15元左右,價格已漲了3倍有餘。記者先後走訪了多家飯店,一盤鮁魚燉粉條最低價格也在28元,而每盤大約只有五六塊魚肉,重量還不到1斤,盤中大半都是粉條。按照碼頭價格計算,這種小於1斤的鮁魚每條10元左右,價格也漲了近3倍。 首席記者王博文
花絮
大魚吃進肚的小魚也得算錢
在船邊交易時,蛤蟆魚是商販和船主最頭疼的海魚之一。一條大的蛤蟆魚足有臉盆大小,以吞食小魚為生,即使套在漁網裡,蛤蟆魚也不忘猛吃嘴邊的小魚。因為不知魚腹中吞下幾條魚,商販和船主也常為此「斤斤計較」。
在商販大楊收魚時,他將所有蛤蟆魚都買下,箱裡有兩條大蛤蟆魚吃得身體嚴重變形,嘴邊還掛著幾條魚尾沒咽下,大楊見狀趕緊找船主商量,「魚肚子裡一包水,上秤至少重二斤,我要豁開魚肚算淨重。 」最後雙方商定,如果豁開肚子,裡面的小魚也要算錢。
大楊一手拎著魚尾,一手順著魚鰓伸進肚子,扯住一大串魚子,足足掏出一小盆,蛤蟆魚的肚子頓時癟了下去。2號船的船長閆相偉戴著手套拽著蛤蟆魚嘴裡的魚尾,使勁一薅,居然拽出一條1斤重的扁鰱魚,還從蛤蟆魚肚裡摸出了兩條小黃花魚。 「老楊,這下你賠了,這一條扁鰱魚至少7元錢,你掏出這麼多魚子才幾個錢。 」閆相偉說,按規矩既然從魚肚裡取出來了,這魚就得算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