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德倩
面對「90後」大學生,現在的課似乎越來越難上了,這或許是不少大學教師的共識——學生們可以邊聽課邊手機上網檢索資料,與你拼知識;可能認為偶爾逃課無所謂,「逼」著老師讓「課堂吸引力」成為備課第一要務……
昨天,復旦大學舉行了一場特殊「教師節」活動,請來學生眼中的多位「上課達人」華山論劍,對「今天,如何上好課」的課題,給出自己的答案。
哲學學院教師楊澤波:學哲學,是讓你變得更愚鈍一點
常有學生帶著男朋友或女朋友來聽我的課,甚至學生的母親來探親時也參與旁聽,還有學生幾次三番選我的課重複聽,這對我來說都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我始終努力用自己的專長,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哲學課上講道德,怎樣讓學生甘心去聽並接受,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我的體會是,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專長。
我們哲學學院的人常被灌輸這樣的想法:學了哲學之後,會讓你變得更聰明一點。我卻反覆告訴學生們:這話大錯特錯,學哲學不是讓你變聰明,而是變得更愚鈍一點。因為哲學主要告訴人們如何生活,對此,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成德,就是要犧牲。所以在講課之前,我會反覆說:「你們選楊老師的課,就要做好一個思想準備:你是來學奉獻的,不是來學索取的;你是來學愚鈍的,不是來學聰明的;你是來學責任的,不是來學佔便宜的。」我的觀點是:你在考慮人和事的時候,必須考慮道德因素。
這樣授課,學生能有收穫。比如前幾天,有個學生進計算機房前沒有下雨,也沒帶雨傘,不料出來時外頭瓢潑大雨。計算機房門口放了一大堆傘,他猶豫了半天最終沒有拿,跑回宿舍淋了個落湯雞,他卻說他非常高興,因為這是他自身的道德訴求。
還有個學生,在我講課後說要跟我交流一下,後來又說「楊老師我沒法講了,還是給你寫下來吧」。我這才知道,他上高中時,外祖父得了不治之症,但老人家拒絕治療,要把有限的錢節省下來供外孫上大學。他以前覺得這很正常,上了大學後才懂得,別人做犧牲是在「成德」,自己不應心安理得接受,而應該多去愛別人。
新聞學院教師程士安:備課是和學生手中的現代技術「比拼」
現在是信息爆炸、檢索便捷的時代,上課時人人都可以用iPhone上網,我覺得這是對老師的挑戰。我允許學生用iPhone在我的課堂上上網。
我們上的是文科,不同於理科千變萬化的題目、推導,更多的是信息、概念以及闡釋。如果你在上面講,學生在底下已經用筆記本電腦、手機百度出來了,顯然是不行的。這更要求教師做好功課。
備課不再是簡單地準備定義、找案例,而是要和學生以及他們手中的現代化技術「比拼」。你所要解釋的命題、規律或者你要分析的案例,網際網路上究竟有多少資訊存在?學生獲得了這些資訊之後,他們大概會得出哪些觀點?其中哪些可以為課堂所用?你自己有什麼網際網路、課本之外的「撒手鐧」鎮住學生、吸引學生?這些問題都要弄清楚。
所以,講課的時候就不是講資訊了,而是要給出一個分析的框架,一個相對合理的科學視野。比如說像富士康跳樓事件,我把它作為一個企業的危機來看待。怎麼來討論這個事件,如何讓學生看待網際網路上多、雜、亂的信息,如何幫助學生找到在網際網路上解讀信息和梳理歸納的方法……這些都是今天的老師應該做到的。
教年輕的學生,我們需要應對的還有「個性」問題。比如說我們這邊強調團隊合作,經常是先有小組活動、小組討論,最後聽我給小組評分。有學生就受不了了,給我寫郵件,堅決反對按小組打分。他是以極高的考分進大學的,認為「我以前是第一名,現在卻被拉了後腿」。我就說:「我承認你非常優秀,但是你今後踏上社會總要融入集體,你現在必須強迫自己更好地融入團隊,一起來完成任務。」還有學生在課堂上當場跳出來說,能不能給個人打分,我說不行,只能給出團隊分。學生踏上社會後,就會明白自己只是滄海一粟。所以,課堂不僅是教知識,同樣也教為人處世之道。
數學科學學院教師陳紀修:用板書一步步推敲,讓學生跟著你的思維走
首先講兩件對我在教學上影響比較大的事情。
先說第一件。那時候我是數學分析科目老師。學生本科畢業後報考本系老教授的研究生,老先生經常會問一些數學分析中容易混淆又很重要的概念,相當一部分學生回答不出來。老教授就問:「你們數學分析學過嗎?」「學過。」「誰教的?」「陳紀修老師。」這事是別的老師告訴我的,對我的觸動很大。
我當時想,我認認真真地備了課,所有的概念也都講清楚了,還不合格嗎?後來我又想,數學分析這門課是數學專業最重要的課,如果沒能做到讓學生對重要概念終生不忘,很有可能對他們今後的學習、研究、工作造成影響。這就是我的不足。
另外一件事。我和同事寫了一本數學分析教材,請來一位老院士寫序言。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任何一門學問就其本質來說,關鍵的內容、核心的概念往往就那麼幾條,發揮開來就成為洋洋大觀的巨著。學生如果能夠理解這些核心和關鍵,並且通過嚴格訓練,掌握了這門課程的精髓,就能得心應手地應用和發揮,也就達到了學習這門課程的目的。」
這兩件事,促使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當中更加用心,更加踏實。教師應該抓住實質,把難的東西講得簡單,學生聽後自然興趣盎然、印象深刻。另外,儘量用板書而不用多媒體,這是數學學院的一個「規矩」。因為多媒體課件可能非常華麗好看,但缺點是一晃而過,學生的印象不深,這對數學特別是數學分析這門課而言,並不是合適的教學手段。用板書一步一步推敲,讓學生跟著你的思維走,會收到比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