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他在1770年生於德國符騰堡公國都城斯圖加特,父親是市政局的稅務官。1780年,經過拉丁學校的三年開蒙教育之後,少年黑格爾進入斯圖加特文科中學,1888年中學畢業,隨即於當年十月入杜賓根神學院學習神學和哲學,課餘時間還讀過許多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著作,積累了淵博的知識。黑格爾在杜賓根神學院學習五年,這期間他有幸與後來的哲學家謝林和詩人荷爾德林同室而居,並成為密友。神學院畢業之後,黑格爾像當時許多文科大學生一樣,步入社會的第一個職業就是當家庭教師,他曾在伯爾尼、法蘭克福等地的富足人家坐館。1801年10月,由謝林舉薦,黑格爾獲得了耶那大學編外講師資格,1805年復由歌德和席勒的推薦升為副教授。他在耶那大學先後講授了邏輯學、形上學、哲學史等課程。從1808年起,黑格爾擔任紐倫堡新教文理中學校長一職共8年時間,此後被聘為海德爾堡大學和柏林大學教授。1829年被任命為柏林大學校長,直至1831年逝世。黑格爾從1798年開始正式出版學術著作,他的代表作主要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自然哲學》、《歷史哲學》、《哲學史講演錄》等。
黑格爾哲學是一個包羅萬象的龐大體系,他本人把這個體系納入所謂「哲學全書」之中,這套「全書」包括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三大部分。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本體論、認識論和辯證法的統一,理念或稱為絕對精神是世界的本源,這個理念或絕對精神實際上就是客觀化的現代啟蒙理性。理念到絕對精神的自我認識、自我復歸是一個歷史過程:它從純粹的邏輯狀態出發,經過異化之後的自然階段,最後又在更高的層次上回歸精神本身的演變歷程。當理念回歸自身即絕對精神之時,它已不是出發時的缺少內容的純邏輯存在,而是包含著主觀精神、客觀精神、絕對精神三個階段,包含人類學、社會學、藝術哲學、宗教等豐富內容的精神實體。
《美學》一書是黑格爾逝世之後才出版的,他曾於1817至1829年之間在海德爾堡大學和柏林大學講授美學達5次之多,他去世之後由他的學生海因利希.霍託根據黑格爾講授提綱和聽課學生的筆記整理編排而成,在1842~1843年分三卷出版,初名為《美學講課錄》。後改為《美學》。
黑格爾之所以多次講授美學並留下一部美學著作有多方面的動力,一方面是社會的需要,當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高度時,就要求對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在哲學上作出說明和解釋,其中就包括文學藝術乃至全部審美活動。在德國,這種傾向尤其明顯,許多德國哲學家在其學術活動的後期都要轉向審美和藝術問題,黑格爾在主要的哲學著作完成之後,也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美學研究。二是美學學科內在的邏輯趨勢的推動。在黑格爾之前,鮑姆加登、康德、席勒等人已經寫出了一批經典的美學著作,為德國美學奠定了基礎,但美學當然不會就此止步,它還要向前發展,造物主在冥冥之中不無偶然地把這個接力棒交到黑格爾手中。此外,黑格爾探討和論述美學問題還有一個更直接的動因,那就是他那種帶有幾分機械色彩的正、反、合三段論法要求他必須把美學或藝術問題納入「哲學全書」的體系中來,給它一個適當的位置。黑格爾把藝術看作絕對精神演進的一環,是絕對精神回歸自身的第一步,這時「理想的自在的絕對精神」表現為「具體直觀和表象」。
黑格爾《美學》分為三大卷,第一卷是總論,討論「藝術美的理念或理想」,在這裡黑格爾首先把美學的主要對象限定為藝術美,這是因為自然美所呈現的理念或精神模糊不清,所蘊含的內容相對貧乏,對於揭示精神發展的歷程助益不大。反之,藝術作品是人按照理念有目的地創造出來的,所表現的精神內容相對豐富和深刻,研究藝術美對於建構黑格爾的思辨美學體系有更高的價值。在這個總論部分中,黑格爾提出了作為全書基石的核心命題:「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其主要內涵是:美的深層本質是「普遍性的理念」,也就是絕對精神。獨立存在的精神性的理念不能呈現於感官面前,不是感官對象。但理念不能永遠停留在這種狀態,它要藉助於具體形象呈現出來,當理念與對象整合為一體時,美就出現了。黑格爾認為理念與現象結合的程度不一,有的比較疏遠,有的比較緊密,當兩者緊密無間,完全溶為一體時,美也就達到了最完善的境地。
《美學》第二卷和第三卷論述各種特殊類型的藝術美和各門藝術所構成的體系。黑格爾按顯現理念的程度把藝術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或三種類型,即象徵型藝術、古典型藝術和浪漫型藝術。藝術史的初階是象徵型藝術,萌發時代的藝術被黑格爾稱之為「藝術前的藝術」,在這一階段藝術中形象和理念的結合由疏遠逐漸達到密切,由不協調達到協調,各民族古代宗教的儀式、神象、法器等就具有這種象徵的性質。象徵型藝術不斷發展和提高,最後超越自身進入古典型藝術。黑格爾把古典藝術視為藝術的頂峰,這種藝術所顯現的就是理想的美,古希臘的雕塑藝術就是這古典型藝術的典範。理念在性質上與外在現象決然不同,前者極力要擺脫物質的羈絆,返回原來的純粹狀態,成為非物質的精神實體,古典藝術雖然達到理想境界,但其物質媒介或外殼對它而言仍然是一座樊籠;於是就必然要突破這種樊籠進入與精神更為接近的浪漫型藝術。浪漫型藝術包括繪畫、音樂、詩歌等,這些藝術的物質因素更為淡化。到了戲劇詩的喜劇階段,由於主體性已達到自由和絕對,與客觀世界和個別感性對象漸行漸遠,精神和物質的暫時統一又重新分裂,這就導致了藝術的解體,精神的發展於是進入宗教階段,與此相關,從鮑姆加登到黑格爾存在了不足一個世紀的美學也就隨之告終。
黑格爾《美學》是德國古典美學的巔峰之作,是西方美學史上體系最完善、思想最深刻的美學巨著,是有志於藝術哲學的人絕對不可忽視的最重要的經典。黑格爾的美學學說同他的全部哲學一樣,充滿辯證精神和歷史感,精心研究黑格爾的《美學》會提升我們辯證思維的能力和獨立分析藝術作品的能力。從這部書中我們看到,黑格爾秉持一種十分嚴肅的藝術觀,他絕不認同戲耍逗樂、消磨時間是藝術最重要的功能,而認為藝術必須有深刻的內容,即表現理念或精神。他關於音樂的看法就令人肅然起敬,他所說的「把自由推向最高峰就是藝術」、「音樂就是精神,就是靈魂」等是糾正形式主義音樂觀之偏頗的有力武器,對於醫治當代藝術所滋生的低俗空虛的流行病也是一劑良藥。
黑格爾《美學》雖然是一部傳世名著,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也帶有某些缺憾,例如,絕對精神的本體論設置具有客觀唯心主義的性質;僵化的三段論發展模式不完全符合藝術史的實際;藝術終結的理論也被現當代藝術的發展所否定等。對於這些瑕疵,我們在閱讀時要有所批判,而對其合理內核則應該有所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