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日本綜藝啟蒙,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超級變變變》。小時候有段時間上海本地的電視臺老愛在中午和傍晚重播它的精選。於是它也成為了第一個讓我產生 「原來電視可以讓飯更好吃」這種錯覺的節目。
節目經典logo
大家所熟悉的《超級變變變》正式的名稱叫做《欽醬和香取慎吾的全日本變裝大賽》。作為許多人「童年記憶」的該節目其實比大多數看過它的人都要來的長壽。
1975年,日本電視臺邀請了當時的人氣藝人萩本欽一(也即「欽醬」)和他的搭檔嘗試了許多綜藝企劃。這些企劃的內容不盡相同,但他們都統一在每年的12月31日——也就是日本的大年夜播出。而它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在收視率上打倒日本「春晚」——NHK紅白歌會。1979年,節目組想出了讓普通人進行無主題cosplay然後互決勝負的構想。雖然紅白歌會到今天還沒有任何將被打倒的跡象,但是大受好評的全民cosplay這一形式被保留了下來,成為了常規節目。
可愛的豌豆一家(背景裡的兔女郎是小時候另外一種「啟蒙」)
最早,《超級變變變》每年只播出年末和春季兩期。在報名參賽者不斷增加和第4期取得了20.8%的驚人收視率等因素的影響之下,從1982的第5期開始節目在每年的年末、春季和秋季三個時段分別推出。2004年到2013年,節目又改回了一年兩期的模式。而因為主持人欽醬年事已高和其他各類原因,從2014年開始,觀眾們每年只能看到一期《超級變變變》了。
和其他靠明星為賣點的節目不同,《超級變變變》最好看的地方正是一個個腦洞大開的素人。在一般不超過10分鐘的表演時間內和一方小小的表演舞臺中,參賽者能夠發揮無窮的想像力或是仿真或是惡搞,給觀眾們帶來無窮的歡樂。而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職業,有著不同人生經歷的人,為了一個並不怎麼崇高的夢想能夠苦練多月這件事情本身就已經十分得「燃」了。
總的來說,能夠得到高分的作品無外乎以下幾種「套路」:第一種套路是人海戰術。幼兒園大班十幾個孩子扮演毛毛蟲,或者公司一個部門全體員工變成煙火「升天」首先就有了苦勞分。
人海戰術
第二種套路則是最重要的「創意」。如果你的cosplay想法足夠好,即使道具簡陋一點或者表演不太到位,也可以幫助你拿到高分。而說實話,這類作品才是觀眾想要收看《超級變變變》的最大原因。
給人留下深(tong)刻(nian)印(yin)象(ying)的《頭掉下來了》
被後來許多節目和人模仿過的作品《鞍馬》
而在諸多創意類型中,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依靠轉換人們的日常視角來製造新感官體驗的作品。
《桌球》可能是最經典的「視角轉換系」作品了
第三種高分套路則是以故事的情節和情懷取勝。奶奶用過的小提琴的代際傳承或者路邊一顆小草慢慢長大的故事最能得到評委和觀眾們的青睞。
最後一種套路則是超高的審美力。這或許也是最難的一種高分策略。這不僅要求作品的創意到位,更需要整體表演可以體現出完整性和美學意識。
「審美系」作品《達利》
而在感嘆日本人創意無限的同時,我們也可以觀察在其背後更為深層的結構性因素。因為動漫等二次元文化的發達,以cosplay為核心的創意活動早已融入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祭典、漫展甚至是大學畢業式都可以成為人們發揮腦洞的好機會。
每年都備受關注的金澤美術大學畢業典禮
校方默認甚至是鼓勵這種「出格」的行為
另一方面,幾乎從小學開始日本的學生就需要參加課外社團活動。這些社團很少有學校的官方介入,完全靠學生自己組織。這也給了學生一個通過共同完成項目而培養團隊協作意識的機會。而《超級變變變》的集體參賽者除了家庭之外最多的可能就是這些學生社團了。
當然,《超級變變變》在播出了38年共94期節目之後,似乎正走入瓶頸。觀眾們最大的抱怨之一就是節目的審核標準沒有以前那麼嚴格了。以傳說中最嚴厲的第84期為例。在該期出場的33組選手中幾乎三分之一都被淘汰,得到滿分20分的作品只有一個。以往節目的評委中除了有一兩個知名演員扮演「紅臉」給高分之外,其他評委都會以專業要求來審核。而在近兩年的節目中擔任評委的大多是通告藝人,他們相應的審核標準也不斷降低。每期有1個人不合格已經很少見,而將近一半的作品都能滿分(有學齡前兒童參加的更是重災區)。這也不得不讓人感嘆「寬鬆世代」似乎真的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