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特別」的 2020
2020 註定對所有人來說,都是特別的一年。疫情之下,讓人們的差距體現得淋漓盡致,但同時也把所有人幾乎拉回了同一起跑線。
對於足球行業更是如此,中超開賽日期一推再推,五大聯賽也差不多同時停擺。國內所有的體育活動,都需要等待體育總局的無限期復批。
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契機之下,我認識了老徐。
也許上半年大家都已經在家悶得發慌(估計老徐也不例外),所以哈比決定5月初在上海舉辦第一期 MDCC 培訓。
(注 MDCC:Match Day Coach Clinic 比賽日的基本教練商|哈比足球主題培訓)
其實早在義大利留學期間,我已經關注哈比足球的動向。當時他們的公眾號總會不時更新一些關於足球科學的文章,比如《老裴帶你探索足球訓練課背後的科學》系列文章,其中會提到了「Super compensation」理論,還有很多人忽視的大腦科學對運動能力的影響。
在他們的一篇名為《神奇的睡眠:如何睡出一個良好的球場表現和身體狀態》,居然對快速眼動睡眠期(REM)概念也有所涉及。
對於身在歐洲學習運動科學的我來說,絕對是當時發現的一大驚喜。也正因為這些由不同科學論點支撐的文章,吸引著我持續關注著他們。
言歸正傳,那一次 MDCC 的課程,是我第一次親身體驗國內的教練員培訓課程。由於一直關注哈比和老徐,對於那次的課程,我是帶著滿滿期待來到的上海。
老徐給人的印象是幹練話少,幽默自嘲,思路清晰。那三天課程裡的內容和思考點,跟我在的教義大利參加的教練課程有很多相通之處。
哈比所關注的點,都是歐洲青訓教練常用的思維模式和教學方法,他們把歐洲青訓理念掰開揉碎,再加上球商的切入點和老徐個人的強烈風格,沉澱出一套自有的教學體系。
三天時間很快就過,結識了一幫致力於青訓的教練同行,感受很深,獲益良多。
02.
持續交流
在上海 MDCC 培訓過後,我們有好一段時間沒有見面。
直到8月中,本來相約蘇州一起去看中國足球小將舉辦的賽事,但由於中甲賽區封閉的原因,我們同在蘇州也未能碰上一面。
雖然在疫情過後,在網上湧現出很多教練課程。
不少金主和一些歐洲職業俱樂部聯合舉辦線上培訓,但足球畢竟是一項團隊體育運動,理論再好,如果無法在場地實踐,那它永遠只停留在理論當中。
很多研究顯示,更好的學習效果來自於討論、實踐以及教授他人。
我想這也是哈比一直不舉辦線上課程的原因之一,因為在討論和實踐方面,他們是我在國內沒有見過其他機構能夠做到這個程度。
所以在經歷了半年的沉寂後,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哈比終於開課了,12月的深圳 MDCC和深圳 L1 課程都是很多人期待的線下課程。
03.
深圳 Level 1
記得很清楚,那是11月21號晚上,老徐發來一條信息,問12月的深圳 L1 課程有沒有時間參加。
這是 距離 MDCC 上海站大半年後的又一次線下課程,我當然爽快地報了名。
11月29號踢完和富力的足協杯之後,我拿著行李直奔機場,為的就是趕上第二天的課程。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哈比享負盛名的 Level 1 教練員培訓,依然滿心期待地準備享受老徐給我們的分享。
Level 1 的理論課並非跟學員講解一些足球理論或者足球知識,而是從一些理論和觀點中,引導大家思考如何設計一堂高效有趣的訓練課。
這是一個關於足球訓練課設計的底層邏輯,也往往是很多教練真正關注的:該如何去設計訓練課。
而 Level 1 的實操課,則是少見的每堂訓練課都能做出「肉眼可見的訓練效果」的高效課程,哪怕大家都是中年球膩子,也依然在每堂實操課後能明顯感覺到自己作為球員的提高,從而大幅增加了教練培訓中老徐的內容和理念的信服力。
「動態訓練」、「倒推思路」、「精準的教學點」這些具體的內容,我就不在這裡過多敘述了,相信哈比的公眾號裡有不少關於哈比理念的解析。
我更希望的是,從自己的個人角度去和大家分享,我對哈比的理解,以及為什麼一個職業教練也需要參加這樣的培訓。
04.
關於哈比培訓和歐洲青訓的思考
通過自己幾個不同身份和不同經歷,和大家分享一些對於國內外青訓的思考。
「義大利運動科學畢業生」
正如我前面所說的,關注哈比就是因為他們對待運動科學的嚴謹態度。
把足球看成一門科學不容易,裡面涉及很多跨學科的知識,包括生理學、解剖學、生物化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
很多意甲意乙球隊的主教練,本身就畢業於運動科學專業,具備良好的體能知識。
一線隊的體能團隊只是一個為他提供精準解決方案的部門,所以作為一個運動科學的畢業生,我習慣性關注訓練內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理論基礎以及科學性。
在這方面,哈比無疑都做得很好,並且總是以一種簡單易懂的方式給學員傳遞必要信息。
「歐足聯 B 級教練」
在義大利的 5年時間,考取了歐足聯 C 級以及歐足聯 B 級的教練證,也上過不少義大利足協舉辦的課程以及研討會。
C 級課程更偏向於青訓教練層面的足球知識,B 級課程更傾向於成年隊的訓練理論。
他們關注的不僅僅是球員的個人足球能力,而是會把球員視為一個社會整體的一部分。
通過全身心各個方位的引導,把球員塑造成一個融合在團體中的獨立個體。
其中這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讓球員保持思考的習慣。
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在哈比本身的課程中,它的教學方式就一直是一種思考研討、頭腦風暴的過程。
他不會給你講解什麼叫什麼,更多時候是讓你去思考什麼是什麼,用一些原則和方法來讓教練有思考的方向,這是歐洲足球和哈比培訓的相似之處。
「義大利足球俱樂部青訓教練 」
4家職業和非職業足球俱樂部的實習經歷,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歐洲足球金字塔從上往下都是統一的。
職業和業餘俱樂部的運營結構,人員配置,足球理念以及整個國家對青少年的培養理念上都沒有本質區別。
在義大利,12歲以下的青訓,教練從來不會和球員講解位置職責和戰術跑位等內容,他們更多的是不斷重複一些足球概念,讓小球員思考,讓他們在比賽中辨認出這些概念出現的場景。
換句話說,教練不會告訴球員應該怎麼做,只會引導他去辨認當下的情況,再思考可以怎麼處理。
這是一個決策問題,也是我們球員以及國外球員在成年後,踢球思考能力和思考速度的巨大區別。
這是一種需要從小培養的習慣,一種不斷思考的習慣。
小球員需要培養,教練自身也需要培養。
「精準的教學點」、「深度挖掘訓練主題和場景」以及「提問的藝術」無疑是很多國內教練缺乏的隱性必備技能,哈比 L1 的課程更像是培訓教練在這方面的能力。
「中甲一線隊體能顧問」
接著上一個話題,本土球員的閱讀比賽能力不強,處理球的合理性不高,不僅僅是因為國產教練團隊執教能力的問題。
如果往回看,更多的問題是累積在球員小時候,通過「被命令」的方式教學,不斷重複地練習閉合性技能(Close skill,如顛球,繞杆,長傳等),這種脫離情景的訓練,在生理學的角度來看,身體細胞適應的是一種單一的場景(這裡涉及細胞神經突觸及傳遞遞質的形成)。
在比賽中,一旦場景發生變化(有防守球員、有自己隊友時),這種身體細胞的「記憶」就會因為生理結構的支撐不足(神經遞質的損耗及傳遞信息的多寡)導致不再奏效。
特別是脫離大腦不斷適應新場景的情況下,這樣的 close skill (也就是哈比不推薦的靜態訓練)無疑是低效的訓練方式。
一線隊更多的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如果一些本應該在球員小時候就能解決的問題沒能及時解決,到了成年以後就會以「球員能力」不足這樣的觀點來掩蓋以前的缺失。
而哈比在線上內容和線下培訓中反覆推崇並且不斷實踐的動態訓練,正是現在我們需要更多使用的訓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