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告訴你:中學生如何避免網絡成癮

2020-12-17 中國網教育

一調查概況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已達2.56億,佔青少年總體的71.8%,其中又以中學生群體為最多,佔青少年網民的38.3%。與此同時,如何保障青少年健康上網、避免他們網絡成癮或過度用網的問題也備受關注。

本次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有關中學生網絡使用情況及網絡成癮診斷的相關問題,包括個人基本信息、網絡使用頻率、周上網時間、網絡使用行為及網絡成癮症狀等,共15個項目;二是有關中學生網絡使用動機的相關問題,共20個項目,要求中學生對有關自己上網原因的表述進行評分。

本調查於2013年3至4月在北京市海澱區的兩所中學發放問卷820份,共回收問卷799份,學生年齡為12至17歲,其中初中生427人,高中生372人。

二結果分析

1、超過99%的中學生曾經使用網絡,經常或總是上網的學生佔56.1%。

調查發現,799份有效問卷中,只有4名初中生表示從未使用網絡,曾上網中學生超過被調查學生的99%。在網絡使用頻率方面,表示經常和總是上網的學生佔56.1%, 只有約10%的學生很少上網或不上網。整體而言, 初、高中生的上網頻率無顯著差異;男女生的上網頻率則差異顯著,男生表示總是上網的頻率高於女生。

上網時間方面,中學生的平均周上網時間為9小時,但個體間的差異較大,男生平均周上網時間(10.1小時) 顯著高於女生(7.5小時)。

2、近六成中學生可以熟練操作計算機,男生高於女生,初中生高於高中生。

在計算機操作的熟練程度方面,57.5%的學生認為自己可以比較熟練或很熟練地操作計算機,31.2%的學生認為自己操作計算機的能力還行,只有約10%的中學生表示自己對計算機只「了解一點」。與網絡使用頻率一致,男生操作計算機的熟練程度(65.5%)也高於女生(50.5%)。同時,初中生可以熟練操作計算機的比例(63.5%)顯著高於高中生(50.4%),這表明隨著網絡的普及,低齡青少年接觸計算機的機會越來越多。

3、臺式或筆記本電腦是中學生上網的主要途徑,手機成為上網的第二途徑。

有關上網途徑,90%的中學生選擇了臺式或筆記本電腦,57.5%的中學生選擇了手機上網,同時選擇這兩種上網途徑的學生達50.7%,可見電腦和手機是中學生最常用的兩種上網方式。另有分別約1/3和1/5的中學生選擇了平板電腦或其他方式。初中生與高中生對上網途徑的選擇略有差異,初中生選擇臺式或筆記本電腦的比例(92.0%) 略高於高中生(87.7%),而高中生選擇手機上網的比例(68.4%) 明顯高於初中生(48.4%)。

4、聽音樂、看電影、查資料、聊天是中學生最常見的網絡使用行為。

調查發現,中學生上網最經常做的事情是聽音樂、看電影、查資料、聊天等,選擇比例均超過2/3,可見中學生的網絡使用行為以娛樂、社交、信息獲取為主。初中生與高中生的選擇基本一致,初中生選擇聯機遊戲或小遊戲的比例略高。男女中學生的選擇表現出一定的一致性,又有所差異。相對而言,女生多項網絡行為的選擇比例高於男生,但玩遊戲、看新聞、網絡聊天的比例則低於男生,特別是聯機遊戲,男生的選擇比例高達66.2%,排在各行為的第五位,而女生的選擇比例只有22.1%,在各種網絡行為中選擇比例最低。

5、中學生網絡成癮比例男生高於女生。

根據匹茲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金伯利•揚的標準,8項網絡成癮症狀中存在5項及以上,即診斷為網絡成癮,結果發現,參與調查中學生中,網絡成癮的檢出率為10.3%,男生的檢出率為14.8%,顯著高於女生的5.8%。

6、網癮中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差,上網頻率更高,更熱衷網路遊戲。

分析網絡成癮與學習成績、網絡使用行為的聯繫發現,超過1/3網癮中學生的學習成績較差,成績優等的網癮中學生比例偏低(16.5%);網癮中學生的網絡使用頻率也顯著高於非網癮學生,經常或總是上網的接近80%,遠高於一般中學生的53.7%;網癮中學生與一般中學生上網經常做的事情具有一致性,都是以娛樂、社交、信息獲取類的活動居多,但網癮中學生參與聯機遊戲或小遊戲的比例明顯更高,同時參與網絡聊天的比例也偏高,而上網查資料的比例略低。

7、網癮組中學生的「社會—情感調節」動機強度顯著高於非網癮組。

中學生的上網動機可以分為「社會—情感調節」和「工具—信息獲取」兩種動機。「社會—情感調節」動機得分高,說明中學生主要出於滿足情感聯繫和歸屬等需要,而將網絡視為結交朋友,尋求安慰和排除煩惱的媒介,即基於情感聯繫、感情依託的動機使用網絡。「工具—信息獲取」動機得分高,說明中學生主要看重網絡的工具功能,將網絡視為滿足信息獲取、幫助學習等需要的一種輔助工具。

比較網癮組與非網癮組中學生兩種上網動機的平均得分發現,網癮組中學生的「社會—情感調節」動機得分顯著高於非網癮組,而「工具—信息獲取」動機的平均得分則略低。從組內來看,非網癮組中學生上網的「工具—信息獲取」動機顯著高於「社會—情感調節」動機,而網癮組兩種動機差異不顯著,說明網癮中學生的網絡過度使用問題主要由「社會—情感調節」動機所驅動,他們和一般上網中學生一樣,認同網絡的信息獲取功能,但同時在情感聯繫上對網絡更為非常依賴。

8、「社會—情感調節」動機是中學生網絡成癮的風險因素,而「工具—信息獲取」動機則是中學生網絡成癮的保護因素。

採用回歸分析考察「社會—情感調節」與「工具—信息獲取」兩種動機對中學生網絡成癮的作用,將「社會—情感調節」與「工具—信息獲取」兩種動機得分作為自變量,網絡成癮得分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發現回歸方程成立,兩種動機的回歸係數均顯著,「社會—情感調節」動機得分越高,網絡成癮得分越高,而「工具—信息獲取」動機得分越高,網絡成癮得分越低,即「社會—情感調節」動機是中學生網絡成癮的風險因素,而「工具—信息獲取」動機可以作為中學生網絡成癮的保護因素。相關分析的結果同樣表明,「社會—情感調節」動機得分與網絡成癮得分呈顯著正相關,同時與網絡使用頻率及每周上網時間也呈顯著正相關。說明把結交朋友、尋求安慰及宣洩情感作為上網動機的中學生,更容易網絡成癮,更容易過度用網,給學習、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從具體上網動因——中學生對各種上網原因的選擇強度來看,聽音樂和看電影是中學生最大的上網動因,而網癮組與非網癮組差別最大的上網動因是玩在線遊戲,說明一般中學生對在線遊戲的參與度並不高。同時,相關分析表明,「獲得認同與歸屬」與「玩在線遊戲」兩項上網動因對中學生網絡成癮的預測作用最大;而「聽音樂」、「看電影」雖然是中學生上網的兩項主要動因,但與網絡成癮得分間並無顯著相關。上網動因對網絡成癮的預測,男女生略有差異,男生最大的預測動因是「獲得認同與歸屬」,而女生則是「跟蹤偶像和娛樂信息」。

三思考建議本次調查表明,網絡使用在中學生群體中已經非常普遍,而網絡功能的多元化,對中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乃至人際互動模式都產生影響,如何引導中學生合理使用網絡、避免網絡成癮也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本調查從心理動力學理論出發,考察中學生的上網動因,分析其與網絡成癮的聯繫,發現中學生的上網動機對於網絡成癮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基於調查發現,對幫助中學生健康用網、預防網絡成癮提出如下建議。

1、引導中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計算機操作和網絡運用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必備技能,整體而言,網絡使用對中學生的積極作用大於消極作用,為更好地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提升中學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養,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做出更多努力。

本調查中,我們發現北京市中學生的網絡應用已經非常普遍,上網方式也相對多元,除電腦(或筆記本電腦)外,手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平板電腦也逐漸豐富著中學生的上網體驗,這些可攜式設備的普及,也必然帶來中學生群體網絡應用更大的便捷性與隨時性。這也提示教育者及家長,更應重視引導中學生養成健康合理的上網習慣,形成正確的網絡認知,為他們提供積極的社會支持,提升他們網絡使用時的自我調控能力以及現實生活參與意識,為中學生健康用網和身心發展保駕護航。

2、引導中學生合理看待網絡的功用,重視發揮網絡的工具功能,減弱中學生對網絡的情感依賴。

中學生在網絡中尋求安慰與歸屬、尋求與他人的情感聯結的需求越強烈,越希望藉助網絡結交朋友、尋求安慰與支持以及宣洩情感,越容易產生對網絡的過度依賴,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而如果對網絡持相對客觀的態度,注重其工具功能,則有助於更好地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避免產生對網絡的依賴。因此,應引導中學生將網絡作為生活、學習的工具,強化網絡在支持學習、獲取資訊方面的工具功能,儘量弱化網絡在中學生情感聯結中的作用,避免中學生在情感上對網絡的過度依賴。

3、關注中學生的網絡使用行為,豐富中學生的網絡體驗與在線學習資源。

調查發現,中學生的網絡使用行為主要以娛樂、社交、信息獲取為主。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看電影、聽音樂和玩在線遊戲都是基於網絡的娛樂行為,但對中學生的影響卻有所不同,前兩項娛樂活動在個中學生群體都比較普遍,而玩在線遊戲則主要是網癮中學生的參與度較高,並且是對網絡成癮預測作用最大的上網動因之一。

對比這兩種類型的網絡娛樂活動可以發現,看電影、聽音樂主要是接受性的活動,個體的捲入程度相對較低,而在線遊戲卻需要個體比較高的參與和投入度,同時包含了社交的成分,一旦個體的情感投入過高,就比較容易誘發網癮。同時,個別訪談發現,許多中學生表示,雖然大家都會上網,但對眾多的網絡功能了解得並不多、也不深入,使用的效率、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教育者和家長應更多地向中學生提供網絡應用方面的方法指導。此外,廣大教育者應根據中學生的特點和網絡體驗的需要,提供更多適用於中學生群體的網絡學習資源,特別要增加資源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以增強對中學生的吸引力,促進他們健康、高效用網。

4、了解中學生網絡應用的性別差異,提供有針對性的引導和幹預。

調查發現,男女中學生的網絡應用表現出了一定的性別差異,這些差異的產生,與男女生的個性特點有關,一般認為男生對技術興趣更大,更具主動性和衝動性,而女生往往情感上更細膩。這些特點反映在他們的網絡行為中。例如,同樣是網絡社交,男生更多選擇在線聊天、在線遊戲等即時性、交互性強的活動,同時在網上尋求交友對象的動機強度也高於女生;而女生更多選擇訪問空間、論壇、微博等非即時性且帶有更多接受性及分享性的活動。

因此,對男女中學生上網行為的引導、幹預應有所區別,注重發展各自優勢,規避負面影響,例如將男生較強的行動力和能量引導到有益身心發展的網絡活動中,發展他們的創造性,而對女生則多關注她們的情感體驗與分享。

5、引導中學生積極參與實踐,豐富生活體驗,鼓勵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尋求認同與歸屬。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觀點,中學生正處於人格發展的第五個重要階段——青少年期(青春期)。這一時期,中學生由幼稚逐漸走向成熟,面臨著身心發展的劇變,各種需要日益增長,視野更加開闊,尋求認同和歸屬、找到自己的位置、保持與社會的聯繫是他們的內在需求,而網絡世界的生動、便捷、絢麗多彩等特點讓心理需求滿足更為易得,從而可能強化中學生對網絡的依賴。因此,為避免中學生過度寄託網絡滿足這些需求,就要求家庭、學校、教育者為他們創設更豐富的生活體驗和實踐鍛鍊機會,同時提供積極的社會支持,讓他們在現實生活、日常學習中擁有更強的歸屬感和成就感。(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本文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2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小型調研項目「基於動機理論的中學生網絡成癮調查研究」課題成果。)

(文/崔吉芳,內容來源於《中國教育報》)

相關焦點

  • 心靈花園丨怎樣避免網絡成癮?
    邀請到了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 臨床心理科 浙江省精神衛生中心主管 心理治療師 湯路瀚 與我們分享 「怎樣避免網絡成癮
  • 陶然: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是什麼?
    【專家簡介】陶然,北京軍區總醫院醫學成癮科主任,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主任,《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主要制定者之一。記者:11月8日,北京軍區總醫院制訂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通過專家論證,引起網友的極大關注。網絡成癮這個概念是如何出爐的?網絡成癮,究竟是不是一種精神疾病?
  • 專家談如何預防孩子網絡成癮:建立規則
    專家談如何預防孩子網絡成癮:建立規則 2014-12-16 09:07:45還有學者提出了網絡成癮的心理需求補償機制:網絡成癮存在心理需求的網絡滿足補償機制,即如果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在現實中沒有得到滿足,可以在網絡上得到較好的滿足以補償現實的缺失;心理需求現實缺失越多,則網絡滿足優勢越大,從而導致青少年網絡成癮趨勢越嚴重。  回到我們的家庭中來看看,家庭是否滿足了孩子的這些心理需求?
  • 青少年網絡成癮必須根治!
    網絡成癮的表現依賴網絡:強烈地想要上網,自己無法控制;腦子裡總是不斷浮現上網的想法以及網絡上的場景,渴望著再次上網;多次想控制自己不去上網,但都失敗了。網絡成癮的預防青少年只要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培養出健康的心理品質,網絡成癮是可以預防的。控制上網時間。控制好每周上網的時間要比控制好每天的時間更有效。給自己一個限定「我每周上網的時間不能超過×小時」,自行調節避免過於死板。
  • 網絡成癮,如何讓孩子擺脫屏幕
    在極端情況下,孩子甚至可能嘗試避免與朋友面對面的交流,而只希望應用程式和社交媒體上進行數字互動來傳遞消息。另一個危險信號是,如果您的孩子僅在將時間花在屏幕前(無論是手機還是電腦上)時才會感到高興,並且任何限制使用的嘗試都會導致衝突或暴躁的反應。嘗試使用諸如父母控制應用程式之類的技術在早期發現問題。
  • 《網絡成癮》:孩子網絡成癮怎麼辦?丨佐心家長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根治網絡成癮?第一部分:網絡成癮的概念和表現網絡使用的分類網絡在現代生活中已經越來越融入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我們一般在上網的時候都會做一些什麼呢?只不過可能因為他的這種學習的緊張和打遊戲的輕鬆互相交替的時候,這個打遊戲的時間稍微持續有一點點長,那這個是可以通過其他的一些方式去進行調整,但是其實不會有特別大的問題。
  • 未成年人為何會網絡成癮 專家:治療關鍵在父母
    隨著春節假期的臨近,不少忙碌的家長們終於能有大段的時間好好地與孩子相處了,但是令不少家長頭疼的是,孩子並不「領情」,在假期裡整日沉迷於上網、玩平板電腦、玩手機,懶於同父母交談,孩子的時間已經被數碼產品所佔據。
  • 美圖殺熟,不過是大數據的本職工作,3招告訴你如何避免被殺熟?
    這樣一家擁有超級現金流和活躍用戶數的企業,與滴滴一樣,擁有極其龐大的大數據,這也是人家的重要核心資產,想殺熟,太容易了。大平臺為何會出現大數據殺熟呢?如果你是常客,且並不會貨比三家,每次都是固定的幾家餐館點餐,最後對價格也不怎麼確認,一通操作不用動腦子,1分鐘不到就搞定了,那麼美團的大數據就會認為你是對於價格不敏感的常客,那就宰你沒商量了。
  • 導致青少年網絡成癮的三大毒瘤是什麼?
    導致孩子網絡成癮的原因         第一:網路遊戲         網路遊戲,是青少年網絡成癮、暴力犯罪的原因。一些網路遊戲的製造商在牟利,在設計網路遊戲時,有意設置讓人上癮的陷阱,添加了許多不健康的內容和情節,並且不斷製作關於「如何上癮」的文章,不斷升級,越來越激烈。對自我控制能力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他們最容易受到傷害。
  • 專家告訴你孩子沉迷網絡該咋辦?
    你讓他學習、上課他總喊困和累,你讓他打打遊戲上上網卻精神頭十足……哎!其中,持續時間是診斷網絡成癮障礙的重要標準,一般情況下,相關行為需至少持續12個月才能確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在國家衛健委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統計數據表明,全世界範圍內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的發病率是6%,我國比例接近10%。目前,我國關於這一領域的治療規範仍在制定之中。
  • 網絡成癮的孩子有什麼不一樣
    如題:網絡成癮的孩子也是我們的寶貝。在寫這篇文章前,我心裡默念著一句話「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因為過度使用網絡的孩子不被身邊的人所理解,他們就像是被困在孤島的天使,在虛擬的島嶼上一點點消耗青春的能量。
  • 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如何避免被大數據殺熟?
    規定明確了,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律師:「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果對客戶實施了價格欺詐,客戶可以主張3倍賠償,最少也是500元的賠償 。」大數據殺熟的本質,就是利用科技的力量搞價格歧視。如何儘可能避免被大數據殺熟?第一,可以多註冊幾個不同帳號,多備幾款手機,或者讓家裡的人代為購買下單,避免被大數據看透購買行為。
  • 青少年網絡成癮和人際關係相關 要靠心理幹預
    青少年網絡成癮和人際關係相關 要靠心理幹預   中新網北京6月30日電(記者 馬海燕)青少年網絡成癮案例屢見不鮮,但如何對其進行有效幹預一直是教育界、心理學界面臨的難題。
  • 國家衛健委明確青少年網絡成癮診斷標準
    其中,持續時間是診斷網絡成癮障礙的重要標準,一般情況下,相關行為需至少持續12個月才能確診。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在國家衛健委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統計數據表明,全世界範圍內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的發病率是6%,我國比例接近10%。目前,我國關於這一領域的治療規範仍在制定之中。
  • 首部《網絡成癮診斷標準》通過論證(圖)
    昨天,我國首部《網絡成癮診斷標準》通過專家論證,玩遊戲成癮被正式納入精神病診斷範疇。  青少年犯罪76%的人都是網絡成癮患者  網絡成癮是指個體反覆過度使用網絡導致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表現為對網絡的使用產生強烈的欲望,突然停止或減少網絡使用時出現煩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
  • 可能是網絡成癮,還可能是精神疾病!
    本文專家:郭萬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教授網絡成癮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教授KIMBERLY S. YOUNG提出的,他在1996年對396名嚴重上網成癮的人做了調查研究後,認為網絡成癮是一種臨床心理障礙。
  • 青少年網絡成癮有哪些原因?
    孩子的網絡成癮問題一般都有深層的心理原因,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孩子在身體發育、思想認知等各方面都發生飛躍。  隨著對世界的探索和自我體系的建立,心理上也發生巨大的變化。出現很多的心理需求包括:獨立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被認同的需要,歸屬感的需要,親密感的需要,成就感的需要等等。
  • 首部網絡成癮診斷標準發布明確五種上癮症狀
    10月8日,我國首部《網絡成癮診斷標準》通過專家論證,玩遊戲成癮被正式納入精神病診斷範疇。  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科主任陶然介紹說,我國從1994年開始重視成癮醫學的研究和預防。除了網絡成癮,賭博成癮、工作成癮、購物成癮、飲食成癮、性成癮、菸酒成癮等都是成癮疾病。網絡成癮的患者數量最多,其中,玩遊戲成癮中以沉迷於《魔獸世界》的人居多,很多患者到了難以與真實世界區分的程度。
  • 2017留學考試年報:大數據告訴你如何正確備考
    新東方《2016-2017留學考試年度報告》青島站即將發布大數據告訴你如何正確備考  「留學」作為近年來中國教育熱詞,關係著許多家庭的選擇、眾多學子的未來,如何正確認識留學,做出合理的選擇並做好充足的準備,是每一位有出國夢想的學生及其家長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
  • 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原因
    造成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原因①網路遊戲本身的特徵網路遊戲具有娛樂性、互動性、虛擬實境性等特點,可以匿名,又具有不受現實生活交流方式限制的自由度,因此對青少年很有吸引力。③家庭環境不良和學習壓力過大家庭中親子關係緊張,父母關係不和諧使青少年經受慢性而又長期的心理困擾;在學校學習壓力過大,尤其是對學校生活適應不良的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挫折較多,而產生情緒、認知和人際關係失調,他們就會藉助網絡來舒緩壓力、尋求安慰,逃避現實中遇到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