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簡歷】
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諡曰「敬仲」,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的後代,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
【歷史功過】
中國歷史上的權臣和名相不勝枚舉,然而真正能讓人記得住名字的又有幾人呢?而管仲,這位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被稱為「春秋第一相」的政治家,在中國名臣史上的地位大概是無人能取代的,甚至連孔子都曾稱讚管仲:「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作為中國歷史上罕見之改革家,管仲的確是個極具政治才華的人,他以一己之力使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他提出的各項改革措施甚至影響到以後的朝代。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主張尊重民意,「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等,這些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
【名言名句】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
【賞析】管仲當上齊相後,研究分析當時的形勢,對齊國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他推行國、野分治,在各地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各司其業。他從平民中選拔「秀民」從政,讓優秀人才擔當國家大任。他尊重民意,順應民心,實行租稅改革,合理徵收稅賦,減輕農民負擔,並運用國家力量發展鹽鐵事業。他認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意思是說:存糧的倉庫滿了,民眾才會講究禮節;衣食充足了,民眾才能顧及榮辱。因此,他十分注意調動民眾積極性,重視發展生產。他還為齊桓公訂立了「內修政治,外結夷國,待機而動」的大政方針,為齊國贏得了外交主動權。
【歷史典故】
管鮑之交
管仲之所以能相齊成霸,是與鮑叔牙的知才善薦分不開的。管仲晚年曾感動地說:「我與鮑叔牙經商而多取財利,他不認為我貪心;同鮑叔牙謀事,我把事情辦糟了,他不認為我愚蠢;我三次從陣地上逃跑,他不認為我膽小怕死;我做官被驅逐,他不認為我不肖;我輔佐公子糾敗而被囚忍辱,他不認為我不知羞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有位好朋友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他們倆一起經商。在經商時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管仲三次參加戰鬥,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後,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管仲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誠摯,他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心裡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領的人。事情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在長期交往中,他們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後人稱之為管鮑之交,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人物傳說】
「商神」管仲的傳說
我國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管仲被譽為「商神」。「商神」的稱謂最早開始於他在相公居住期間,是時人極言他善於做生意,賺錢技法非常高明,精通為商之道。據傳,春秋時期的相公莊,居於魯國、莒國交界處,是南北東西通衢大道交匯點。相公莊東南一公裡就是祝邱城,祝邱的繁華帶動了城郊周邊特別是相公莊的發展。
相公莊大道東西向創越村莊,大道的北面,是人們修建的茅屋土舍,開著酒館旅店,過往行人、商販走卒到了這裡都要駐足歇息,生意非常紅火。有一家小旅店裡住著兩位外地的客商,名叫管仲、鮑叔牙,他們善於經商,聲望很好。 鮑叔牙與管仲都是遊說行商之人,春秋時期,凡飽學之士,都會遊說各國,如遇明君賞識,便可官登高位,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遊說的人,奔走各國的同時,還會察請辨利,返貨賣物,賺取利潤。
這次兩個人之所以在相公長住數月,是因為管仲生了重病。病中的管仲經常惦記起家中的母親。鮑叔牙就讓管仲寫了家書,親自送到了管仲的老家安徽潁上。這就是流傳千古的鮑叔牙替管仲千裡探母的故事。管仲十分感激鮑叔牙,在鮑叔牙臨行前告訴他一定要用商人的眼光看待此行,讓鮑叔牙先收購相公的土特產帶往潁上去賣,回來時候再把當地土特產帶回相公賣,一本雙利。按照管仲說的,鮑叔牙南行果然賺了大筆金錢,當地人們知道後,都稱讚管仲經商如神,「商神」的名聲逐步傳播開來。
管仲之所以被後人譽為「商神」,還在於他用商業思想治國理政,幫助齊桓公成就了大業,這些經濟思想主要見於《國語·齊語》和《管子》中。
管仲的商業哲學乃至治國之道均是以「利」為中心,他在商海中之所以能縱橫捭闔,關鍵在於能夠明辨利害,趨之以利,在關鍵時刻創造條件規避風險,獲取利潤。在管仲的主導下,齊國實行了靈活多變的外經貿活動,當某種商品在國外便宜時,齊國就提高國內市場價,以吸引其流入;需要向外國推銷商品時,就改用「天下高,我下」的辦法,吸引外商前來購買。管仲還採用了迫使敵國只能發展單一經濟的辦法,徵服他們。管仲在外經貿方面的一般原則是,不使齊國的財富外流,而千方百計讓外匯流入。在國內商品生產和流通中,管仲也以國家所操縱的價格為調控手段,用控制貨幣流通量來影響市場價格,以購銷糧食去調節其他商品價格,這就是他的「權衡之術」。管仲還把豬鼻權和貨幣發行權牢牢地掌握在官府手裡,並設立「輕重九府」機構,調控國內外商品的生產和流通。對於富商大賈的迅猛發展,管仲對他們也採取了限制措施,就是用提高糧價的方法,使他們經營的其他商品實際貶值,利潤減少,調整過高收入。通過管仲大力推行實施他的經濟政策,齊國空前強盛,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三歸臺與夷吾井的傳說
東阿鎮原為老東阿縣城,古為谷城,是春秋初期管仲的食邑。城鄉有「管鮑之風」,是客商雲集、貨物集散之地。管仲興魚鹽之利,姜溝是鹽場,是轉運齊西的鹽站,設有鹽官。
城南有「管仲三歸臺」,城中有「管仲井」,亦曰「夷吾井」。城曾被洪水淹沒,城中的夷吾井也被淹沒塌陷,早已成為無底大坑,它與地下濟水相通。現仍乾旱不涸,長年碧水如經,成為水族棲息之地。
據傳,古時候有一位考生,遊學道經谷城。聞名谷城的古蹟名勝,他先到城南管仲三歸臺觀光,瞻仰了三歸臺,曾有「遺址荒涼芳草綠,空傳管子相齊名」之嘆!時「金鳥已墜」,急去城中訪問夷吾井。去後,遺址尚存,井已淹沒成坑,霎時,只見坑北隱約有一書齋,茅屋草亭,竹篁掩映,但柴門未掩,並有琅琅讀書聲飄出。這書聲,吸引了這位考生往訪。齋中主人,聞有外客來訪,急趨迎接,想見一禮,讓入齋內,並向原有兩位文友一一介紹,也互通了姓名。四人一見如故,就座敬茶,談笑風生。這時,油燈初上,又待以名酒佳餚。在飲酒當中,齋主提議,要以文會友,每人作一文、一詩,以助酒興!於是,四人各作一詩一文。寫後互相傳閱。考生盛讚齋主人之大作,並暗暗背誦,「心志心寫」不忘。待月上中天,這位考生才告別三人返回城中大隅首北路西原住的客店。
一天,在京考場,發下試題一看,正是那天在管仲井北書齋之主人作的詩文題目。考生大悅,他真是胸有成竹了,照抄之後,果中進士,心中很感激那位齋主。返回家鄉時,仍道經谷城,再往訪管仲井北書齋,但不見蹤影!訪問城中居民,都說坑邊並沒有書齋、柴門!
【生平大事】
品性貪婪卻譽滿天下
管仲家境貧寒,父親在他幼年時就已經過世,管仲和老母親一起生活。為了賺錢養家,他常和摯友鮑叔牙一起經商,每次賺錢之後,管仲總是拿多數,鮑叔牙一點也不計較。人們背地裡議論管仲貪財、不講友誼的時候,鮑叔牙總會出面來解釋說是他自己願意讓管仲多拿錢的。
後來管仲去參軍,三次參加戰鬥,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貪生怕死。鮑叔牙聽到後,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是怕死,只是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如果他戰死了,誰來照顧他的老母親呢?管仲對鮑叔牙異常感激,多次講:「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這句話成為千古名言,常常為人引用。
管仲從事過很多職業,最後終於往仕途發展。他認為,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很有可能登上王位。於是,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這樣,不管誰登位,兩個人都可以互相舉薦對方。
不久,齊國發生內亂,齊襄公被他的堂弟姜無知勾結大夫殺死,齊國貴族又殺死了姜無知,一時之間齊國沒了君主。而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一個躲在魯國,一個藏在莒國,誰先趕回齊國,誰就可以當上君主。管仲為了公子糾,帶著士兵在路上偷襲公子小白,誰知公子小白大難不死,並且先回到齊國登上了王位,成為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在齊桓公求才之時,鮑叔牙大力推薦管仲,說他是天下奇才,並極力勸說桓公拋棄私仇,重用管仲。最終,管仲和鮑叔牙同時成為齊桓公旗下的名臣。
管仲成為齊桓公的上卿之後,齊桓公逐漸發現管仲果然有著出色的治國才能,便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改革:對內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整物價等等。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
為了擴大領土,伺機吞併其他小國,管仲提出「尊王攘夷」。在「尊王攘夷」的旗號下,齊桓公出兵吞併了譚國、遂國,同時以武力使魯、宋、陳、蔡、衛等國都先後屈服齊國。當時鄭國發生內亂,管仲抓住這個好機會,建議齊桓公打著周王室的名義,聯合宋、衛、鄭等國家,於公元前680年在鄄(今山東鄄城)會盟。後來乾脆拋開周王室,用齊桓公自己的名義號召諸國在鄄會盟,齊桓公成為春秋公認的霸主。擺平了鄭國之後,齊國召集了更多的國家在宋國的幽會盟。此時,齊國霸主的地位已經牢不可破。
公元前645年,八十歲的管仲重病在身,管仲鄭重向齊桓公推薦了賢明的隰朋接任自己的位置擔任宰相。但管仲病逝以後,齊桓公卻重用易牙等三人。到了第二年,這三個人趁齊桓公病重之時堵塞了宮門,假傳齊桓公的命令,把這個春秋霸王活活給餓死了。齊桓公餓死之後,他的幾位公子爭奪王位,國內一片混亂。混亂的局面到了第三年才平定下來,而齊國千辛萬苦爭回的霸主地位也逐漸衰落了。
【秘聞軼事】
與役唱和
齊國的管仲被魯國抓住,魯人將他捆綁之後裝在囚車裡,派差役送他回齊國。差役一邊唱歌一邊拉車。管仲擔心魯國人改變主意殺害他,想要儘快趕回齊國,於是對差役們說:「我來為你們領唱,你們來和聲吧。」他們彼此唱和協調,差役們不知疲倦地就走了很遠的道路。管仲可以稱得上是善於借事用人,人們得到所需要的,他也得到所需要的。用這樣的方法治理萬乘之國,成就霸業,不在話下!
酒入舌出
齊桓公為大臣準備了酒宴,約定在中午開始。管仲後來才到,桓公舉起觴來向管仲敬酒,管仲把酒倒掉了一半。桓公說:「約好時間而遲到,喝了一半又倒掉,這樣做合乎禮法嗎?」管仲回答說:「我聽說酒一入口中,言語就會多。話說多了,就會有失誤。言語有失誤,就會有喪身之禍。我考慮到與其喪身,不如倒掉酒。」桓公笑著說:「仲父請起身就座。」
管仲楚國購鹿
管仲做了齊國的宰相後,徵服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諸侯國,幫助齊桓公做了中原的霸主,但楚國仍然不聽號令,於是管仲最後把徵服的目標定為楚國。為了徵服楚國,管仲想出了一條妙計。
一天,管仲派一百多名商人到楚國去購鹿,並在楚國到處揚言:「齊桓公好鹿,不惜重金。」於是楚國商人紛紛加緊購鹿,鹿的價格飛漲。
楚成王和楚國大臣聽說後很高興。他們認為齊國即將遭殃,他們在宮殿裡大吃大喝,等待齊國大傷元氣。
管仲不斷提高鹿的價格,最後把鹿價又提高到幾千斤糧食換一頭。楚人於是紛紛放下農具,做獵具奔往深山去捕鹿,後來,楚地大荒,銅幣卻堆積成山。楚人慾用銅幣買糧食。管仲卻發出號令,禁止各諸侯國與楚通商買賣糧食。
楚軍人黃馬瘦,喪失了戰鬥力。管仲見時機成熟,便集合諸侯的軍隊,討伐楚國,楚成王內外交困,只得派大臣求和,保證接受齊國的號令。
管仲先是抬高鹿的價格,使楚國人放棄了其他事業去捕鹿,這樣,楚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很快就被削弱,此時,再去進攻楚國,楚國當然就束手就擒了。在生活中,很多投機商就是採用了這種策略進行投機,他們先是大量收購某種商品,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這種商品的價格自然飛漲,在價格漲到一定程度後,這些投機商趁機把囤積的商品高價賣出,以獲得高額利潤。所以,人們對某種商品離奇的高價要予以充分的警惕,以防備高價背後的陷阱。
官妓創始者
三皇時代開始有有分類但不夠細化的妓女,歌妓等。但據史書記載,管仲則為國家管制的「官妓」。
中國最早的官營妓院是春秋時齊國宰相管仲於公元前七世紀中期開設的。即《戰國策·東周策》中的「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女閭,即妓女居住的館所,也就是後世的妓院。目的一是滿足青年男子的要求,二是保護良家婦女不受騷擾。而管仲的妓院作用更大。一是通過稅收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二是有利於社會安定,三是吸引大量人才,四是送妓與敵,兵不血刃。管仲的發明很快被其他各國效仿,一時官妓大興。據古籍記載,當時官府開設經營的賣淫業一是為了收稅,「俗性多淫,置女市收男子錢以入官」。(《魏書·龜茲傳》)二是為了緩和社會上曠夫和工商市民的性饑渴。因為皇宮貴族、士大夫以及富豪鄉紳均蓄養大量美女,因而造成了社會上男女性別比例失調。官妓發展到漢武帝時,又分立出一種營妓制度,即《萬物原始》中說的「至漢武帝始置營妓,以待軍士之無妻者」。(見《漢武外史》)也就是說,營妓是為軍隊官兵提供性服務的。但後世也有把在樂營中的妓女稱為營妓的。確切地說,營妓是官妓的別稱。
管仲智過鬼泣谷
春秋時期,管仲任齊國相國後,齊國北面的山戎出兵攻打與齊國立盟的燕國,燕國君主親率2萬將士出戰,卻在一個叫鬼泣谷的地方中了山戎令支國首領密盧的埋伏,只逃出千餘人。燕國急派使者向齊國求援。於是,齊桓公統率5萬大軍開向燕國。
管仲來到鬼泣谷後,拿出令牌吩咐道:「王子成父、趙川二將!你倆去前軍按令牌所指行事,做好準備,明日清晨過鬼泣谷!」
王子成父和趙川接令牌駕車而去。第二天天剛亮,一輛輛戰車向鬼泣谷駛去。這時,山戎令支國首領密盧舉著「令」字小黃旗,出現在鬼泣谷的山頭上,見齊軍進入了他的伏擊圈,就一揮小黃旗,喊聲:「打!」猛然間,箭、石、木齊下,有的擊中齊軍將士,有的把戰車砸得稀巴爛,有的把「齊」字大旗打斷了。
密盧揮動狼牙棒,率兵從山上衝下來,等他們衝到齊軍陣前,定睛一看,原來那些高大的齊國士兵是披著衣甲的樹樁。密盧知道中計了,但為時已晚。
這時,只聽見鼓聲大作。齊國驍將王子成父和趙川率兵直撲過來。密盧受了重傷,他手下一員大將衝進重圍,把負傷的密盧搶了回去,往山戎的另一部落孤竹國逃去。
管仲輕而易舉地通過了鬼泣谷,解了燕國之圍。
管仲在過鬼泣谷時,先用計把埋伏的敵軍引誘出來,然後將計就計。大敗敵軍。躲在暗處的敵人是最危險的敵人,因此,在交戰時,就需要先讓敵人主動現身,改變敵暗我明的形勢,讓自己做到知己知彼,從而戰勝對手。在商戰中,先採取一定的行動對對手進行引誘,讓對手暴露其真實意圖,然後根據掌握的敵軍情況進行安排,一舉擊敗對手,是一個不錯的策略。
【養生之道】
管仲治國有方,而且在養生方面亦頗有造詣。他重視飲食和精氣神對生命的影響。
他提倡「節飲食」、「薄滋味」的養生方法。指出「饑飽之失度,乃為之圖。飽則疾動,飢則廣思,老則長慮。」認為飲食不節,則百病叢生,暴飲暴食則傷身害命,特別是年邁之人,飲食尤需注意,每餐寧少勿多、尤其是晚餐以不飽為宜,長此注重飲食調節,身體必然健康。
他還研究「憂、悲、喜、怒」等情緒和修身養性對健康的影響。他認為:「憂則失紀,怒則失端,積憂則傷神,憤怒則神散,悲喜過度,適得其反。」管仲特別強調要慎怒,認為「怒」時身心傷害極大。怎樣制怒呢?他認為「凡人之生必以其歡,靜則得之,燥則失之。」怒從心頭起,故「靜心」是止怒的妙藥。當您受到不白之冤氣衝牛鬥的時候,當您遭受小人暗算氣之難捺的時候,當您的事業不順心悶氣難平的時候,當您在家庭紛爭中受到委屈黯然神傷的時候……要牢記「靜心」二字,「怡愉無為,無為而制竅,則精存自生也」以「靜」止怒,一來可以通過冷靜思考把問題處理得更加周到、圓滿,二則起到修身養性,使身心健康的妙處。
【後人評說】
孔子:「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篇》)意思是: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成為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
【歷史遺蹟】
管仲紀念館
管仲死後,葬於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牛山北麓,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管仲紀念館以管仲墓為依託,以《管子》思想為基礎,以管仲的生平為脈絡,通過多種藝術手段,在展現天下第一相輝煌一生的同時,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並綜合展示宰相文化及歷代名相對社會的貢獻, 管仲紀念館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總投資近3000萬元,分為館區和園區。館區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主要由中國宰相館、管仲及《管子》思想陳列展廳(管鮑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齊、首霸春秋、光照千古)、管仲祠、管仲墓等組成;園區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主要是廣場、綠地及配套設施等。
【歷史啟示】
管仲「路徑依賴」:好開端是成功的支點
春秋時期,齊桓公霸業初定,閒來無事,便帶著管仲散步。二人信步來到馬棚,齊桓公見一個養馬人在打掃馬棚,便關切地詢問:「馬棚裡的活很辛苦吧?這裡大小諸事你覺得哪一件最難呢?」養馬人過於緊張,一時說不上話來。管仲在一旁代他答道:「我以前也當過馬夫,我覺得編排馬棚周圍的柵欄最難。」桓公很奇怪,管仲繼續說道:「因為編柵欄時所用的木料曲直混雜,你若想讓所選用的木料用起來順手,使編排的柵欄整齊美觀、結實耐用,開始的選料就十分重要。如果第一根樁用了彎的,接下來你就都得用彎的,直木就用不上了。反之,第一根用了直的,接下來的必然是直木,彎的也就沒用了。」
管仲說的當然不只是柵欄的編排,直木曲木一眼就能分辨,並沒有什麼難易之分。管仲意在以木喻人:如果一開始就做了錯誤的選擇,用了奸臣,那接下來就只能是將錯就錯,很難糾正過來。進一步,如果身居高位的人品行端正,君子就很容易接近他,否則,就會奸臣當道。
人們一旦做了某種選擇,這種選擇會依照慣性自我加強,有一個內在的東西強化它。一直強化到它被認為是最有效率、最完美的一種選擇。初始的選擇本身具有發展的慣性,具有自我積累的放大效應,這種機制使人們的選擇要麼進入良性的軌道加速優化,要麼順勢下滑,跌入糟糕的境地,讓人無法自拔。「萬事開頭難」,任何事情都要爭取一個良好的開端,因為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