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一座從古至今都有超高存在感的城市。
李白送孟浩然煙花三月下揚州,杜牧在這裡十年一覺揚州夢,姜夔感嘆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明清時期,揚州更是富甲天下,鹽商們愛修園子比廚子,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五次都來了揚州。
還有2006年,擠在生活節奏飛快的包郵區中的揚州,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
這個季節,有比揚州更美好的地方嗎?
說走就走,飽妹腰纏二斤肉,坐火車下揚州!
可飽妹到了揚州火車站,發現了一個十分令人震驚的事——揚州火車站居然2004年才建成?不是1904年,不是1954年,是二十一世紀的2004年!
相比民國時就汽笛聲聲的滬寧線,揚州的城市設施發展也太佛了吧,跟城市知名度根本不配套啊!
而逛完了揚州城,飽妹發現不是揚州佛,而是揚州慢。
別處高樓一棟一棟拔地而起,揚州鹽商老宅、名人故居隨處可拾,這個城市的時間就像是凝固一般。
馬路上紅綠燈變綠,車子啟動的速度好似都比其他城市要慢些。
別處人們早飯吃得匆忙,甚至不吃,而揚州單是吃早茶,就要從早吃到午。
在揚州吃喝的這些日子,飽妹跟我們的揚州線人走走逛逛吃遍了揚州早茶,最後只覺得一件事——揚州的慢,盡在早茶裡。
揚州慢,早茶也慢
從前揚州吃早茶的地方一般叫茶室或茶社,以喝茶為主。
譬如富春茶社創辦之初只供應茶水,後為迎合客人需要,請來了高手師傅,僱用了堂倌、夥計,逐漸增加供應包子點心。
LenXY
民國時的吃茶已經和現在的揚州的早茶相差無幾,而且服務特別周到,更兼有早茶與下午茶,《揚州食話》也有說:
從前的茶社對客人的服務是很周到的,除了熱情的堂倌和精細的茶、點之外,還有穿堂賣雜貨的,「吹火的」,「挾包的」,至於說書唱曲更是不在話下。茶社在經營上亦是煞費心思,熟客可以賒帳,老茶客可以有自己的專座,一壺茶可以從早喝到晚,另外還可以為客人代買酒菜,代叫人力車……
包船吃早茶,圖片來自《揚州食話》
雖然隨著揚州的發展,揚州人早已不是整日泡在茶館裡的「閒人」,下午茶和超級周到的服務成為了過去,但揚州的早茶,和吃早茶的性子卻仍然保留了下來。
如何像揚州人一樣吃早茶
揚州人管找個地方快活一下子,親切地稱作「小雅下子」。
無論何時,什麼境遇都能「小雅下子」,小食店的剁鵝阿姨,生意再紅火,也要時不時曠工約上姐妹出去玩;中年危機的大叔壓力再大,周末也要坐在小院兒裡擺弄一天的盆景……
趣園的早茶
但揚州人還是更喜歡管「吃早茶」叫做「小雅下子」,也許因為這種快活的方式跟揚州人一樣,慢慢的,但慢得有考量,有節奏,更有小心思。
選茶社要考量這家店的招牌菜,吃早茶要掌握點菜喝茶的順序,就連每個包子裡的花樣都層出不窮。
茶社遍地都是,但揚州人選茶社,沒有感情分。
雖然每家茶社的點心大抵不過那五樣:茶,餚,乾絲,麵條,包子(淮揚細點),但各家點心的長短和茶社的選擇,每個揚州人心裡都有一本小九九:想吃麵條、餛飩和鍋貼就去蔣家橋,想看景去冶春,想吃蝦仁蒸餃就去怡園…...
揚州人吃早茶雖然不想走遠,但至少要先求好再求近,慢又不懶散,為了吃早茶起個大早,值得。
趣園的蟹黃湯包。為了這包子,誰還捨得賴床?
揚州本地早茶老店有三家:富春、冶春、共和春,並稱「三春」。
花局起家的富春曾在輝煌時期奠定了揚州茶點的大基調;御用茶社出身的冶春地處河畔風景迷人;共和春…共和春裝修親切。
也有人把江都的錦春加上,並稱為「四春」
雖然店老名氣大,但這些年質量下降,價格又不親民,本地人也由最初恨鐵不成鋼的無奈,變成了轉向新歡的冷血。
「三春」之一的冶春景色好,部分點心也好吃
點好菜後先喝茶。
大多數茶社都免費無限量供應茶水,提前把茶泡好放在桌上,隨飲隨倒。揚州茶社裡的茶,大多是以綠楊春和魁龍珠為代表。
趣園的綠楊春,杯子好看,口味不差
如果想喝魁龍珠,去富春,這是富春的獨創窨花茶。
富春的魁龍珠,值得一喝。 大眾點評
魁龍珠是拼配茶,一江水煮三省茶,單喝起來味香過濃,一定要配點心喝。
但相較只有富春才能喝到的魁龍珠,本地的茶社大多供應綠楊春,小小一杯茶,口味隨了揚州式的清淡,喝一口,城郭翠柳在裡頭,煙花三月也在裡頭。
花園茶樓的綠楊春,給每個客人的茶葉都是新的
當然也有老揚州自帶茶葉,一杯茶,配著各式點心,從早上一直喝到茶葉泡不出色,才算吃得心滿意足。
乾絲是一定要點的。
乾絲的好處就是不佔肚,又吃得慢,一團一團地夾起來,串在整個早茶裡。就像朱自清說的:燙乾絲就是清得好,不妨礙你吃別的。
德林的燙乾絲是鹹的,上面是細薑絲和蝦米
同樣是德林的乾絲,清淡水潤的乾絲澆上各家以醬油、蝦其為底特調出的「金鉤水」,滋味鮮甜。
剛端上來的乾絲還得用筷子拌一拌,將麻油的香和醬油的鮮都拌進去。燙好的乾絲根根分明,吃起來綿軟又柔韌,夾著幹香的蝦仁一筷子送入口中,再「咪」上一口茶…誰都得舒爽地大嘆一口氣。
趣園的乾絲,鹹口偏淡。
燙乾絲並不是一個好做的菜,乾絲的製作非常考驗刀工和耐心,一塊近2釐米厚的特製淮陽方乾片成24片,再切成均勻的絲兒,急性子絕對做不好乾絲。
除了燙乾絲外,揚州還有一種大煮乾絲。從前是放在正餐裡食用的,但由於大煮乾絲在外地人中接受度更高,有些茶社也開始在早上提供它,但是點燙乾絲是每個老揚州的尊嚴。
如果想吃甜口的燙乾絲,推薦蔣家橋和怡園;
如果想吃鹹口的燙乾絲,推薦趣園、花園茶樓和德林。
如果你還想吃點葷的冷盤,可以點份餚肉。
餚肉又稱水晶餚,餚肉是用硝水醃製豬蹄後滷製所做,表皮鮮亮還夾雜著已經透明的凝凍。
趣園的餚肉,肉更厚一些
餚肉切得片片均勻,配上細細的薑絲,清淡回甘的鎮江香醋從左到右這麼一澆,簡直美味。
花園的餚肉,水晶Q彈,瘦肉紮實
餚肉一定要配合鎮江香醋,各家的口味都差不多,但若想吃到更好的,還得去鎮江。
揚州漕運發達,與各地交流多,所以美食也結合了天下風味。揚州離鎮江特別近,近到家門口坐公交就能到鎮江。
早茶的重頭戲當然是包子們。
原本揚州早茶裡的面點部分單指包子,後隨著不斷的發展糅合也有了翡翠燒賣、松仁燒賣、千層油糕等多種茶食。
包子花樣多,吃包子要有節奏地慢慢吃才舒坦。
花園的蟹黃加蟹包
湯包要最先吃,冷了風味就大打折扣,及時享樂才對。湯包分為大湯包和小湯包,吃法也各有花樣。
趣園的小湯包/灌湯包,但揚州人不怎麼吃灌湯包,吃灌湯蒸餃比較多
小的以鮮肉餡為主,個頭是嬰兒拳頭大小,普通的一籠能裝五六個。大的則通常是蟹黃湯包,巴掌大小,能將特製的蒸籠佔得滿滿當當。
趣園的蟹黃湯包
吃小湯包有一句口訣:「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吮湯,最後一掃光」。這是個技術活,講究膽要大,心要細,手要快,力要適中。
趣園的蟹黃湯包
捏住頂端的面揪提起來時,湯帶著肉餡猛地往下一沉,著急忙慌地用嘴一接,熱湯便撲爍爍地從咬破的小口裡流進嘴裡。
趣園的蟹黃湯包
大湯往往要搭一根吸管,地處長江運河流域,多湖泊,蟹黃的鮮美自是不必多說。
趣園的蟹黃湯包,以前沒有吸管,要在斜上45度角咬一個口子吃
蟹黃湯包推薦趣園和怡園,趣園的性價比略高於怡園。
除了湯包,發酵麵包子的花樣更多,從餡心上談,有常見的豆沙包、鮮肉包、青菜包、雪菜包、蟹黃包,有獨創的三丁包、五丁包、豆腐皮包,還有應季餡心的包子,春天的薺菜包,夏冬的茯苓包,秋冬的野鴨菜包......
趣園的包子,揚州包子的形狀也很特別:荸薺鼓形鯽魚嘴
在揚州,單凡是有餡心的東西,都愛添些小心思,而這些小心思,還真得慢慢才能品出來。
整個青菜包內裡浸得油光水滑的豬油,
花園的菜包
豆腐皮包裡藏的一瓣香菇肉,
花園的豆腐皮包
薺菜包裡突然咬到的一小塊肉丁,
花園的薺菜包
蘿蔔絲包裡和蘿蔔絲幾乎糾纏在一起的肉絲,
花園的蘿蔔絲包
吃揚州帶餡的點心就像進行一場藏著秘密的旅行,總有些出人意料的驚喜。
發酵面的包子推薦花園茶樓在興城西路的老店。早上6點40開門營業早茶,到10:30結束,下午3:30開始外賣包子。
原先揚州的燒賣跟包子一樣,是個大類,有蝦肉、茼蒿、火腿、蟹肉、油糖、肉絲等。如今大多已失蹤,常見的只剩松籽糯米燒賣和翡翠燒賣。
德林的燒麥,燒麥又被戲稱為鬼蓬頭
松籽糯米燒賣用松籽糯米加上鮮醬油等調餡,吃進嘴裡有一種特別實在的松籽香。
花園的松籽燒賣
翡翠燒賣是用青菜和火腿做的,頂上的火腿末為整個燒賣外表添亮的同時,更多一份肉香。
趣園的翡翠燒麥
燒麥各家的味道都差不多,德林的松籽燒麥有點甜,花園茶樓和趣園的非常油潤。
翡翠燒賣推薦趣園和老冶春。
千層油糕和翡翠燒賣並稱「揚州雙絕」,這種甜點心,是全部吃完後換個口味用的。
趣園的千層油糕,千層油糕是個技術活,發得不足的嫩酵麵團擀成長方形麵皮,刷一層熟豬油,撒上白砂糖和豬板油丁,用卷折的方法在糕坯裡堆疊出千層。撒上紅絲,旺火蒸熟,晾涼切成菱形塊後才能上桌
甜而不膩的糕點散著甜香和油香,鬆軟得不可思議。
也許上面那些你曾聽說過,京果粉泡金剛臍怕是只在揚州點得到。
趣園的京果粉泡金剛臍
金剛臍,因為形狀的緣故又叫「老虎爪」、「六角尖尖」,有鹹甜兩種口味,京果粉泡金剛臍中用的是甜齊。
大麒麟閣的金剛臍,甜齊和鹹齊摸起來有點區別,甜的要軟一些
京果粉是大京果磨成的粉,用水泡開後會呈綿密濃稠的糊狀。
大麒麟閣的京果粉
搭配金剛臍絲毫不輸烤麵包蘸奶油湯。
趣園的京果粉泡金剛臍
如果最後你還能吃下,可以再點一碗麵。
揚州麵條大致可以劃為光面和澆頭面兩種,但在一整套早茶中多選擇清爽的光面,且面的分量不大,主要是嘗個鮮頭。
趣園的陽春麵
如無叮囑,師傅會默認放豬油,不吃葷的朋友可以提前要求放素油。
怡園乾拌麵碗邊的蝦籽
陽春麵是蝦湯裡煮出來的龍鬚麵,撒了蔥花,淋了茶社每日自製的醬油,再澆上香油或化開的豬油。
江滬以外的人很難想像這種疑似醬油麵的存在到底有什麼好的,但揚州人就愛它的清爽香鮮,筋道爽滑。
花園的乾拌麵
揚州乾拌麵配料也簡單幹脆,鮮醬油搭上豬油,如果點了乾拌麵,哪怕上來不急著吃,也要先拌開。
吃乾拌麵如果覺著幹,可以配上一碗湯。茶社裡的腰花湯,清爽鮮美,撒著鮮嫩的香菜,連油星都很少,也一點兒沒有腥臊味。
花園的腰花湯
蝦子餃面中是沒有餃子的,而是淮揚一帶叫的「淮餃」,就是餛飩。
蔣家橋的蝦子餛飩
蝦子也不在餛飩餡裡,而是指下面和下餛飩用的湯是本地河蝦的蝦子熬成的湯。
口味清淡一些的推薦花園茶樓(老店)和趣園,基本不用向後廚溝通調整口味。蔣家橋有些偏鹹,可以根據口味調整。
吃麵最好要配鍋貼,鍋貼是鍋貼,不是煎餃。
蔣家橋鍋貼
鍋貼一般只在接地氣的茶社有,金黃色的鍋貼整齊地碼在平底鐵鍋裡,吃幾個師傅就拿鍋鏟給你從鍋邊鏟幾個。
揚州鍋貼多是筍肉餡,柔中帶脆,嫩裡透鮮。鎮江香醋是鍋貼的靈魂,酸中帶甘的香醋滴進餡中時,鍋貼的美味才真正被喚醒。
餃子也有,月牙蒸餃又叫灌湯蒸餃,從名字到外形都是很美麗的食物,餃子收口時捏出了很細膩的褶,整體呈一個精緻漂亮的月牙形,瑩亮白透。
老揚州特別喜歡它不似鍋貼油又有餡之鮮的特點。
怡園的蝦餃
原來茶社的早茶配置裡是沒有鍋貼的,但是拜蔣家橋餃麵館所賜,它成為了揚州人早茶中的一員,所以鍋貼一定要去蔣家橋老店和國慶路店。
另外,各家在一些傳統節日和特殊季節會有限定食品提供:如臘八節會免費贈送臘八粥,正月十五上新元宵,夏天等候提供酒釀元宵等。
揚州慢,其實更像是一種悠閒。
但這種悠閒並不是隨遇而安懶散空洞,它有歷史,有分寸感,有節奏,有小心思,更有講究。
它在揚州人的生活處事上,在揚州人小院裡的盆景中,在揚州夏日的樹蔭下,更在揚州人一早就吃的早茶裡。
要我說,明明不是煙花三月下揚州,而是煙花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都要下揚州!
參考文獻:
1.李維冰,周愛東,《揚州食話》,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2.朱自清,《說揚州》
3.居敏,《揚州古代茶館與現代茶館之比較》,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年
4.周春光,《食在揚州》,廣陵書社出版,2016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