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我常接觸到知識產品的老師和企業的高管。每周末,我都會來和你分享一下本周的學習收穫,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示。
口述 / 魏丹荑(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01
今年雙十二,相信不少同學都參與了各大電商的購物促銷活動。
每年像這樣的購物節有好幾次,很多人樂此不疲地參加,可過了一段時間,不少人又會開始疑惑自己的錢都花哪兒去了,或是想不明白自己為啥要買這些東西。
為什麼花錢會讓人快樂?商家是怎麼操控我們,讓我們不知不覺就把錢花了的?我們要如何避免這種購物、後悔、遺忘的循環?又該如何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提高抗風險能力?
想解答這些問題,你需要懂點兒經濟學。今天,我就鄭重向大家推薦一門好課——《清華韓秀雲的經濟學課》。
主講人韓秀雲老師是原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著有《宏觀經濟分析》《推開宏觀之窗》等。
也許有人會想:大學教授來講課,講的又是高大上的經濟學,會不會太沉悶、太深奧。
這一點完全不用擔心。
早在2005年,韓秀雲教授就在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主講了166期通俗易懂的經濟節目,廣受好評,後來又成為《百家講壇》的第一批主講嘉賓。
多年來,韓教授一直致力於將高深的經濟學知識普及給全國觀眾。因此,課程內容都非常貼近生活、通俗易懂,既沒有複雜的術語,也沒有艱深的公式圖表,只有接地氣的語言和每天都在發生的生活案例。
02
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怎麼用經濟學知識來解釋購物節的套路?
韓老師在課程裡提到了好多個行為經濟學概念,我這裡簡單講兩個。
第一個概念是非理性人假設。
從經濟學的開山鼻祖亞當·斯密開始,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都是假定我們是理性的人,消費和投資都是會從自己的實際利益出發,不會做損害自己的事情。
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理性。
1974年,理察·塞勒教授邀請同事們參加晚宴。當天的開胃菜非常好吃,所以每個人都吃個不停。塞勒擔心這樣下去大家吃不下正餐了,就把開胃菜給撤回廚房了,結果每個人都為他的決定叫好。
這裡面就有一種矛盾:既然我們是理性的,那為何知道自己可能吃不下正餐還要不停地吃開胃菜呢?
塞勒後來根據此事做研究,發現人是由兩種心理控制的,一種期望獲得立刻滿足,另一種則是理智地權衡現在與未來。當立刻滿足的誘惑足夠大,人們就會忘記權衡現在與未來了。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會在雙十一、雙十二買各種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因為得到東西會讓我們有獲得感,進而產生愉悅的情緒,於是我們就會忘記去權衡是得到東西的快樂更重要,還是把錢留著做別的事情更重要了。畢竟當下的快樂唾手可得,而未來的事情則有點虛無縹緲。
商家們也非常清楚這一點,一方面利用營銷攻勢,讓我們相信自己真的需要這些東西;另一方面又用算法與推薦機制,讓我們沉溺於不斷獲得東西的短暫快樂裡。
03
第二個概念是心理帳戶。
假如你花了40塊錢買了一杯星巴克,剛出門沒走兩步就掉在了地上,你會很懊惱,但你會回頭再買一杯新的嗎?
多數人的選擇是不會,他們會覺得在咖啡上花80塊錢的話,太浪費了。
可是假如我們在去星巴克的路上,發現自己丟了40塊錢,你還會不會買咖啡呢?
多數人的選擇是會繼續買,丟40塊錢,跟我買咖啡有啥關係呢?
其實這兩種情況是一模一樣的,灑了一杯40塊的咖啡和丟了40塊錢,都是損失了40塊的價值。
這就是心理帳戶的影響,我們把買咖啡的錢和錢包裡的錢,放在兩個不同的心理帳戶裡,它們之間多數時候是毫不關聯的。
很多朋友在平時捨不得買口紅、皮包、電子產品,但到了雙十二全都捨得下單了,並不全是因為雙十二的價格更便宜,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們把平時消費和節日消費分成了兩個不同的心理帳戶。更有甚者,還會提早規劃好節日消費的金額,不花完都會覺得難受。
04
有些朋友不理解學習經濟學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幫助,上面這兩個概念就是很好的解答。
日常生活中,行為經濟學無處不在。
比如,買公寓時,為什麼銷售會一會兒給你個1%的優惠,一會兒又給你個2%的優惠,一次性給個準價不好嘛?這是在利用錨定效應,讓你我們覺得自己賺便宜了。
再比如,炒股時,為什麼我們虧損的股票總是會持有很久?上漲的股票卻總是沒漲一點兒就賣出呢?這是因為我們有損失厭惡——損失一樣東西,要比得到一樣東西,對我們造成的心理影響更大。
如果我們能察覺到自己是非理性的,能夠學會利用好自己的心理帳戶,就能避免各種陷阱和誤區,更好地支配自己的時間和財富。
我今天所講的,只是很少的內容,在課程裡還有更多的行為經濟學的知識,而且這也只是課程的一部分內容。
《清華韓秀雲的經濟學課》,除了5種經濟學實用理念外,還包含了8種資產配置和6個高頻經濟指標,以及對10大新興產業的剖析,包括養老行業、大健康行業等,這樣的搭配方式,讓你可以宏觀結合微觀,思維結合實操,構建自己的認知模式和財富地基。
如果你想避免被各種營銷伎倆洗腦,或是想了解宏觀經濟情況對個人財富有什麼影響,又或者想了解未來哪些行業有潛在的機會,這門課程都不可錯過。
#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