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逛宜家的時候,會不會覺得宜家更像是一個吃喝玩樂一站式的遊樂場所?當大家活力滿滿的時候,可以在商城裡挑選家具;當大家無聊乏味的時候,可以在那裡拍照打卡;當大家玩累了的時候,可以在沙發上休息;當大家餓了的時候,還可以去餐廳吃一頓能量滿滿的飯。
有網友說,一個家居店裡面開了餐廳,這聽起來怎麼都像是不務正業的混搭。的確,這些舉措看起來除了能為顧客們提供了便利和增加了互動性外,對宜家促進業績好像並沒有什麼直接的幫助,但每一個商業性的行為背後都有著不簡單的營銷策略,我們要學會運用經濟學的思維多角度分析生活中的事情。所以,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下為什麼一個家居店開得好好的,怎麼就賣起了美食呢?
逛街本來就是一件體力活,購買家居產品更是一個漫長的體力活。實踐表明,當一個人在飢餓的狀態下,脾氣會比飽腹的時候差很多。由此可見,有飽足感的顧客更容易有心情花時間去挑選心儀的產品,倘若消費者在購買的過程中飢腸轆轆,那麼他們就很難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來選購商品。宜家在顧客購物區安置餐廳,可以延長消費者逛店的時間,與其說是補充顧客們在逛街體驗中的飢餓時間,其實更是完善它給顧客的服務感受,給顧客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因為宜家主打的是品牌生活化,所謂的品牌生活化是人們追求生活的滿足感,是一種當下十分流行的"工作再忙,也要好好吃飯"的生活態度。小編之前給大家科普過品牌效應,簡單來說,品牌效應的神奇作用就是建立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感和習慣。當消費者養成了固定的消費習慣,或者認同品牌所展示的風格,這個品牌必定會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心理學界有很多學者喜歡研究人類的一系列奇特的心理活動,那些實驗得出了一個結論:人們在評價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忽略中間發生的心理體驗,僅僅以尾聲部分的感受作為一整件事的好壞判斷依據。用我們生活中的案例就可以很生動形象地解釋這個心理活動,例如大家在涼茶店喝完難以下咽的涼茶後含一片陳皮,大家就會忘記涼茶的苦澀口感;護士給小朋友打完針後給他們一顆糖,小朋友就會忘記疼痛。
大家可能會疑惑,我們不是在講財經嗎?怎麼扯到心理學去了呢?所有的經濟學原理,歸根結底都在研究人這個個體的心理和行為,所以行為金融學離不開剖析人們的心理活動。現在讓我們回到主題,首先從宜家的一塊錢甜筒入手,因為在這個物價飛漲的時代,很難得一塊錢還可以買到一個美味可口的甜筒,那麼這個甜筒究竟暗藏了什麼玄機呢?
如果是其他普通的餐飲店,小編會覺得這是商家運用的爆品營銷策略,但宜家並不需要利用這個爆品來吸引客流量,所以我們可以排除這個因素了。小編分析問題時喜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以讓我們從其他的角度來思考吧。
首先,所有的賣場都是以收銀員那塊區域作為整個購物流程的結尾,如果顧客遇到脾氣不好的收銀員,就會毀掉一整個購物體驗的好感。恰恰宜家販賣甜筒的位置就在離收銀臺不遠的地方,顧客無論心情愉快與否,都願意花一塊錢買一個超級划算的甜筒作為一整個遊玩的結尾,甚至為下一次光顧宜家找到了理由。
宜家為了減少人力成本的支出,不匹配專門的導購人員,並把賣場設計為引導用戶自己完成購買的模式,就連宜家裡的餐廳也設計成了流水線式的自助取餐模式。說實話,小編比較喜歡這種自助模式的購物體驗,這樣的模式讓人覺得很舒服,也很方便。根據菜單經濟學的研究可知,有時候選擇多了,反而會讓顧客更難選擇。恰好宜家餐廳的菜品種類不多,而且小編親身體驗過,所有的菜品都不需要花什麼時間等待。
小編給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分析了這麼多宜家開餐廳的原因,現在大家知道宜家為什麼要開餐廳了嗎?這時候你會發現,一塊錢的甜筒背後的價值可不止一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