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1月3日揚州訊(陳菊琴)揚州,江河交匯。96公裡長江「黃金水道」,千帆競發,船行如歌,催生了一片沿江開放的熱土。
沿江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安全穩定的水上交通環境。去年以來,揚州海事局不斷創新改革,按照江蘇海事局「二次創業」重大決策部署,準確把握「二次創業」戰略定位要求,深入調查研究破解海事監管服務難題,多措並舉構築水上「銅牆鐵壁」。
「尤其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揚州海事局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求全體黨員幹部面對新時代、新徵程、新目標、新任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幹』,發揮模範帶頭示範作用,確保揚州海事局在『二次創業』新徵程中取得新成績、實現新跨越。」揚州海事局局長蔣永龍說。
新聯動:共建共商共管構築安全監管新模式
2017年4月16日,揚州海事海巡06405發現5艘船舶連續從109#至110#紅浮連線提前劃江反道下行準備進入六圩河口,與上水船不斷形成交叉緊迫局面,碰撞事故一觸即發。揚州海事執法人員鎮靜指揮,不超過3分鐘,5艘逆行船一一回到下水航道,一起碰撞險情被成功化解。5月6日凌晨1點多,六圩河口水域發生一起險情,被撞船舶大量進水隨時可能沉沒。面對險情,揚州海事執法人員用油布棉被封堵破洞,聯繫來大功率水泵進行抽水。經過持續3個小時救援,險情終於解除。
六圩河口是運河與長江主流在江北的交匯之處,是全國最大內河「十字」交匯的節點,該水域船流密度大,通航環境複雜,是長江幹線著名的事故多發水域,更是水上交通安全監管的重中之重。2017年4月,揚州海事局和鎮江海事局按照「水域共管、責任共擔、資源共享」的原則在六圩河口交界水域建立「共建共商共管」新模式,成立了六圩河口聯合監管辦事機構。
在新模式下,揚州海事人從源頭入手,從影響六圩河口水上交通安全原因查起,把握不同時期河口水域特點,切實加強有效監管。揚州海事局24小時派人駐守在六圩河口,船流尖峰時段連續上崗,疏導船流,不間斷通過高音喇叭和甚高頻提醒河口水域上行船舶切勿貪邊航行,要求進出河口船舶及時發布船舶動態,控制航行速度。通過發放「六圩河口安全航行指南」和「告船民書」、舉辦水上流動學校、微信發布等手段,揚州海事提醒航運單位、駕駛人員掌握六圩河口水域特點,遵守航行交通規則。
同時,揚州海事局強調「黨員走出去、群眾請進來、問題查明白」,立足工作實際走訪地方海事、船閘開展三方結對共建開展水域共治,邀請近20多家單位的航運公司和上百名船員開展工作座談幫助將問題看得更清措施夯得更實。經過一段時期的共商共管,六圩河口水域通航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事故險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應急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水上交通安全形勢穩定向好。
探新路:確立複雜水域水上安全監管新思路
十九大報告提及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建設數字交通、智慧交通。蔣永龍說,海事系統工作創新與經濟社會的安全發展形勢以及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密不可分,必須不斷提高海事隊伍依法行政能力和安全防汙染監管保障水平。
嘶馬航段的安全監管,是對揚州海事水上監管能力的綜合檢驗。
長江江都段嘶馬彎道斷面,每天通行船舶近2000艘次,航道呈倒扣碗狀,曲率半徑達3KM左右,船舶航行該段需調整航行達60度以上。為防止岸線崩塌,左岸築有13道丁壩,水域水流複雜,近左岸花水嚴重,船舶行經這裡,如果不及時主動調整航向、船位,極易造成船舶落彎佔據分隔帶和上水船舶航路,與上水船舶形成碰撞危險。
結合嘶馬彎道實際,揚州海事創造性提出了「1234」工作法,即一個堅持,堅持嘶馬彎道監管十六字訣,「抱緊紅浮、嚴禁淌航、避免追越、防止落彎」;兩個控制,控制事故險情和安全隱患;三個強化,強化橋區水域管理、錨泊秩序管理和砂石碼頭管理;四分法則,巡航分時段,駐守分航段,疏導分船流,維護分潮流。通過與指揮中心加強聯動,充分利用VTS、GIS、CCTV等信息化手段,採取電子巡航與現場巡航相結合,有效提高了巡航的針對性。
揚州海事還強化重點水域駐守,針對東二圩丁壩水域,加強海巡艇定點駐守,疏導上行船嚴禁走反浮,避開丁壩上行;強化三江營夾江監管,跟蹤船流變化,適時增加巡航和駐守,疏導船舶交通流;嚴格執行禁錨區管理規定,嚴控三江營河口至揚州沿江高等級公路夾江特大橋上遊2000米水域內禁止船舶錨泊;防範船隊過橋風險,及時督促船隊解隊分拖,選擇好過橋時機,趁平潮通過。
精準定位、精確舉措大大提高了動態監管的效率和質量,真正實現了嘶馬段上、下行船舶各行其道、航道安全高速暢通,從根本上遏制了長江嘶馬段事故多發態勢,轄區事故險情率下降了44%。
出新招:動靜結合優化人力和資源配置織密安全網
針對轄區風險和隱患變化的特點,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提升監管水平是揚州海事局踐行十九大精神的生動體現。其中,重新調整機構,實行新執法模式,是揚州海事創新監管「又一招」。
過去,海事部門靜態和動態執法分離,隨著海事監管要求提高,動靜分離模式已不適應海事執法實際。揚州海事局對靜態和動態執法部門進行整合,合署辦公,成立大動態和大靜態部門。經過改革,各部門人力配置和監管資源得到進一步整合,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網絡中國、智慧中國。揚州海事局運用數據信息、智慧平臺管理手段織密安全網,通過對影響水上交通安全關鍵因素的評估分析,將轄區水域、陸域劃分為若干個網格單元,全面梳理各網格水域內存在的安全隱患、重大危險源等監管要素,明確落實監管要點,通過對GIS、OA等軟體系統功能的研發,實現海事執法信息公開高效流轉,最終達到整合執法資源、提高海事行政運行效能的現代化管理目標。
如今,揚州海事局科學的監管方法有效提升了本質安全度。他們堅持「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工作方法,抓住轄區主要安全風險,研究分析危害程度、影響範圍、發展變化等,實行差異化動態管理。堅持「五可」工作方法,從「人、機、環境」三要素著手,研究辨識轄區主要安全風險,逐項制定並落實防控措施,做到每一個安全風險「可定義」,每一項事故防控要求「可量化」,每一項事故防控措施「可操作」,每一個主要風險的控制「可考核」,每一起事故責任「可追究」 ……
在江蘇海事局「二次創業」新徵程中,揚州海事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深刻融入江蘇海事局爭當「排頭兵」、「示範區」、「先行官」的共同願景中擔當實幹,全力打造安全暢通的長江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