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還有兩天就是一年一度、充滿愛意(或惡意)的「情人節」了。
有另一半的策劃著怎麼送禮物延續甜蜜,沒有伴的自嘲、約朋友或者拒絕外出……總之,誰都很難在這一天躲過「愛」以及「怎樣表達愛」的話題。
但,你有沒有覺得自己表達的能力正在退化了,人也更孤獨了。
假設,此刻讓你寫一封信寄給愛人或是家人,是不是覺得詞不達意、完全不知道從何說起?
這是一個相當矛盾的事實:網際網路讓人與人之間更容易產生連接、維護交流——社交網絡和通訊應用提供了跨越地理空間交流的可能,你可以和身處異地的伴侶、父母、久未謀面的朋友隨時聯絡。也能藉由興趣小組發現陌生好友,用匿名身份相互認識和聚集。
也許你整天抱著手機刷社交信息,但在和親人朋友交流感情時局促不安。你身邊也一定有這樣的人(或者你自己就是)——在網絡上活躍外向,在真實生活中卻孤僻冷淡。
這背後的原因的也不難理解,網際網路讓「表達」的方式發生變化。語音、圖片、Emoji、表情包……碎片化之後的信息就像一個個淺顯易懂的符號,又可以隨時隨地被傳遞,什麼時候你還需要用文字或語言表達一段邏輯完整、稍有深度的交流呢?
Emoji 的發明人說,當大家習慣把 Emoji 和文字混在一起使用,只會減少文字交流,增加溝通的惰性。這和他設計 Emoji 「幫助人溝通感情」的初衷相反,反而會讓人與人越發疏離。
慄田穰崇
更本質一點,這是人與人連接的方式變了。
情人節前夕,單身的你或許正在刷 Tinder、陌陌、探探……當然這些約會應用極大程度上擴大了認識另一半的可能性,但,手機上跳出一張張陌生人的照片,左滑右滑就可以選擇另一半,這是不是就?像一場無關緊要的遊戲一樣
智慧型手機連接的人際關係會讓人有「不那麼重要」的錯覺,它更加具有「可拋棄性」。當你和一個人展開在線對話,不管是和熟人和還是陌生人,你可以隨時刪除對方或停止對話「抽身撤離」。相比之下面對面的人際交流要複雜得多。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約會應用上沒有真愛,它毫無疑問是個不錯的開始,但絕不是尋找戀人的全部。我們希望你能認識網際網路和社交網絡對於人表達能力的影響,畢竟愛這件事是嚴肅的,它不應該被當做遊戲一樣對待。
所以我們準備了一份關於「表達愛」的指南,希望能給你提供看待「表達愛」這件事的另外一個角度,或是給你帶來一些靈感,讓你能更愛身邊的人和環境。
畢竟,誰說愛就只是「愛情」和「情人」啊!對親人、朋友、動物、植物、地球的愛也是需要表達的,不是嗎?
祝愛得愉快!
題圖來自 Giphy
在表達愛意之前,弄明白表白對象的性格特徵,或許可以幫助你選對合適的表達方式。
每一個人對於親密關係的心理狀態會截然不同,這也決定了待人接物的相處方式。高冷或者熱情,性格的背後都有一套相對固定的行為模式。
這個結論是心理學家得出的,對於親密關係也有一個理論可以供你參考:英國精神分析學者約翰· 鮑爾比提出的「(attachment theory)」。依附理論
按照這套邏輯的說法,嬰兒對父母的依戀有固定的幾個類型,比如有些嬰兒會在看不到母親的時候哭泣,有些則不會。這會在成長中經過延續和擴展,最終變成用於成人人際的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中不同的依戀模式會影響很多事,包括伴侶的選擇、戀愛和婚姻的質量。比如有些人就是喜歡時刻粘著情侶,而有些會時刻追求「給我一些私人空間」。
依附理論把成人的依戀關係分為四種類型:安全型、恐懼型、痴迷型、疏離型。後來的學者設計了一個包含 17 個問題的量表,來測量你是屬於哪種類型。
你可以點擊開始測試。這裡
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對另一半了如指掌,也可以不用做這個測試。同時,和所有的心理測試一樣,依戀類型測試也只是一種探索自我的角度之一,給你提供理解你自己以及你另一半的新思路。
完成了了解自己這一步,接下來你還需要找到個跟你氣味相投的人。
今天就不推薦去哪裡找對象了,只要不宅在家裡,你就有機會接觸到新朋友。在之前 中我們也介紹過一些方法可以參考了。Hack Your Life
接下來的問題是,新認識一個陌生人之後怎麼迅速判斷是否要跟他發展一段長久關係。
心理學家亞瑟·阿倫曾專門設計了 讓兩個陌生人能迅速相愛。這套問題一共分為三個部分,它們循序漸進地讓你去了解對方是否跟你「三觀」合拍。36 個問題
當然在真實生活場景中,你不能死板去套這 36 個問題,但它倒是給我們提供了些不錯的聊天思路,讓你不至於淪落到沒話找話聊的尷尬。
這個套路不限於找戀人,你還可以考慮套用它去認識新朋友。
在這套問題第一部分的 12 個問題中,主要是一些關於個人喜好的淺顯問題。比如,「你想變得有名嗎?想以什麼形式出名?」「如果明早醒來你會獲得某種超能力,你希望會是什麼?」這些問題看起來沒有攻擊性,而且會激起你講故事的興趣,給你們製造找到共同點的機會。
當雙方之間的距離感被拉進之後,你就可以進入第二個環節了。讓對方了解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說起來這是個挺複雜的問題。但這 36 個問題倒是提供了些不錯的建議。比如「有沒有什麼你想做,卻一直沒做的事情,為什麼沒有?」「你跟你家人親近嗎?你覺得自己童年跟大多數人比還快樂嗎?」這些不痛不癢的問題,但都涉及一些比較個人的信息,比如成長經歷、家庭關係、對未來的想法之類的。到這一步你應該就會基本感覺到會不會跟對面的人合拍了。
通過前兩關,如果你對對方有意思,最後一步就是讓他感受到你的信任。
比如告訴對方「你曾經最尷尬的一次經歷是什麼」,或者告訴他,「如果你今晚就要死了,死前你已經沒有機會再跟別人交流了。那你最後悔自己說過的一句話是對誰說的,你都說了什麼?」
能走到這一步,你們的關係已經不再陌生了,最後要做的就是根據這些信息來決定要跟對面的這個人發展一段怎樣程度的關係。
情人節快到了,如果你身邊已經有想接觸的人,不妨用這個套路試一試。
在今天的生活中,電腦、智慧型手機和像微信這樣的即時社交工具讓我們更有效地把身邊的人聯繫了起來。相比書信,這些工具的確縮短了人們交流的時間,也讓溝通效率提高了不少。
但隨時在線也讓交流變得更碎片了。
比如,當你在雙方相處中發現自己對某件事有不一樣的想法,但是在相處的過程中你又很難通過隻言片語讓對方了解自己這些想法,這個時候可以寫下來告訴對方。
再比如,當你害羞於表達一些情感時,把它寫在信裡會是個更好的表達。
中國人不太善於用口頭表達自己的情感,尤其是父母那代人不會經常把「我愛你」掛在嘴邊,我們也不會經常口頭上向父母表達愛意。寫一封家書,或許是你跟父母建立更深聯繫的一種方式。
至於寫信本身,它對於交流也有積極的意義。
寫作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梳理的過程,比起面對面聊天,寫作能給你更多思考的時間、再編輯語言的機會。對於讀信的那個人來說,他可以更好地從你的文章而不是微信的隻言片語中理解你要說的東西。
其次,一封信從寫、寄再到收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這個過程能給你們的關係帶來一種儀式感。而適當給親密關係中加入些儀式感也挺重要的,它能讓你覺得自己跟對方之間的關係是特殊的。
如果你有過長時間給別人寫信的經歷,你或許會記得長久等待後收到信封時的喜悅感。讀信的過程會比收到一條簡訊、一個電話來得更開心。因為它是信那頭的人彼時彼刻一整段感受,而且書信能傳達的不止是他在說什麼,還有一些書寫的痕跡,比如他劃掉了什麼,工整程度怎麼樣等等。
把這些信收集起來,過段時間重新看,你能感受到你們之間關係的變化。書信是只屬於你們兩個人的歷史草稿。
離情人節還有兩天,如果你想嘗試這種表達可以趕快動筆了。工具很簡單,一張白紙,一支筆,字好看加分,不行的話請儘量保持工整。寄信的話,郵局來不及了,找快遞吧。
當然如果你跟關心的人都住在同一座城市,太頻繁的書信來往可能顯得矯情了。
但如果有天你覺得雙方溝通開始變得無聊而又模式化,可以考慮試試這種方法,定期給像戀人、家人這樣關係親近的人寄去一封書信。
一個小建議是,平郵很容易丟,但掛號信很方便。跟現在的快遞一樣你可以通過它的編碼查到物流信息,而且比快遞便宜很多,速度也不會太慢。
如果你只是想重試起寫信的快樂,但卻沒有對象,這裡還有一個應用可以推薦給你一個手寫書信應用 lettrs ( 丨 )。iOSAndroid
它和真實的書寫體驗類似,用戶可以自由更換信紙的背景,還可以從本地上傳圖片。書寫字體可以在復古打字機體和手寫體之間切換。不過,對於中文用戶來說,它只有一種默認字體比較遺憾。
這個應用的初衷是讓人們花點時間來寫些什麼,所以無論是公開信件(Open Letter),私人信件(Private Letter),都需要至少花上 1 分鐘的時間。寫完信後,可以在手機的觸控螢幕上留下手寫籤名,然後寄出。
這些都只是方法,初衷只是希望你可以用書信的方式真誠地向對方表達自己。
說到愛這件事啊,每個人似乎都有話要說。
有一部紅了好多年的糖水電影,叫做《其實他沒有那麼喜歡你》,這電影紅了太久,久到我都記不得情節最後是什麼樣子。人們喜歡引用的也就是這個標題而已——大部分親密關係中的問題,似乎都可以用這句話來解釋。
隨著看過的故事越來越多,我們見過的藉口和理由越來越多,怎樣花式發好人卡,或者怎樣識別別人的藉口成了一種值得學習的「技巧」:
不想接受約會邀請,就說「沒時間/要加班/我爸媽來看我了/剛拔了牙不能吃東西……」,不願意發展長期的關係,就說「我可能是愛無能/我也不知道是怎麼了,每段感情都不長」,明明是因為覺得聊不來,卻要怪罪對方送了一束從地鐵口買的花。
在親密關係之中,有話直說才是對雙方更好的選擇。說出你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兩個人才有可能確定,是不是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
曾經被認為是泡妹終極指南的書《把妹達人》,出版 10 年後,作者 Neil Strauss 談了自己對於人生的反思,因為在各種脫口秀、報紙專欄上總結「徵服異性的溝通技巧」而走紅的他,自己最終也為情所困,拋棄了技巧,緊張不安地向女友求婚成功。
你和認識了幾十年的父母都不能互相理解彼此的需要,憑什麼要求一個認識幾個月的人能猜出你所有的「恐懼與渴望」?這種特異功能 99.99%只存在於言情小說和電影劇本裡,謝謝!
巴塞爾大學哲學家安潔莉卡·克雷布斯(Angelika Krebs)在《你我之間》(Zwischen Ich und Du)一書中指出,愛不是把對方佔為己有,愛是發生在兩個人之間的點點滴滴。愛是對話式的。
挺有意思的事情是,把妹達人 Neil Strauss 在結婚生小孩之後還出了一本書,叫 The Truth(真相),談談他對於怎樣維持親密關係的看法。他本人是怎麼解釋的:
在《把妹達人》裡,我很多的技巧都來自於我很低的自尊心,讓你們驚訝了,其實那都是自戀。所以在我兒子出生之前,我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我只要你知道,你的媽媽和我很愛彼此,所以我們決定生下你,你是我們想要的,你是愛的結晶……
休斯敦大學的社會工作學教授 在研究人類行為時發現人們有著對歸屬感的強烈渴望和對關係瓦解的深層恐懼。她在著作《真正的勇氣》( Daring Greatly )中寫道,要建立與他人的聯繫, 就必須允許別人看見真實的、不完美的自己。Brene Brown
因為在他人「看起來很完美的自己」實際上是一種自我防衛。
在書裡解釋過這種「不讓別人看到自己不好」的方位來源:人類是群居動物,他們這麼做都是因為擔心如果自己不夠完美,不能被愛,要脫離於這個群體,不能延續後代,甚至餓死。Brene Brown
但這種防衛手段,包括對待他人的「技巧」,很可能會人忘記了自己脫掉了面具是什麼樣子。而處理這件事最好的方式就是,向親密的人展現你真實的、不完美的脆弱。
沒時間看完整本書的話,也推薦收看布朗教授的 TED 演講。
《脆弱的力量》
最後,Brene Brown 給了一些配合使用的展現自己脆弱真實一面的開篇話語,試試用這些來代替「我可能是愛無能/我也不知道是怎麼了,每段感情都不長」,或者「好的老闆,我馬上去做」?
在兩個人的良好互動中,科技產品的幫助其實沒有那麼大,說白了,用那麼多應用,還不如放下手機,兩個人見面說上兩句話呢。
所以本章會提供一些輔助性質的工具,幫你記一記日子、更輕鬆地做一個紀念日的視頻,管理一下兩個人之間的一些照片,希望能夠幫到那麼一點點。
畢竟情人節要把另一半哄好不難,難的是持續的好好相處呀。
情人節是最不需要紀念的日子了,比起周年紀念、對方生日,還有那麼些只有你們兩個人知道的特別的日子……「倒數日」(|)這個工具能幫你減輕一點點負擔。iPhone Android
這不是一個很新的的應用了,但值得推薦的點是使用方法超簡單,就是輸入你需要紀念的日期,然後把推送打開就好。例如這樣:
還可以放在 iPhone 的通知欄,偶爾瞄一眼,心裡就有數了。除了 mark 紀念日,用來倒數長假、年假也挺還不錯,畢竟準備籤證機票也是需要提前預支的。
如果你能夠正常使用 Google 服務,那首選肯定是 Google 相冊(|),圖片備份界的良心產品。iPhoneAndroid
打開 Wi-Fi,就能默默將圖片備份到 Google Drive,無限量在線保存(當然不是原圖,要經過壓縮)。
人工智慧是亮點,它的智能助理時不時會自動創造一些動畫、拼貼或是全景照片。比如,站在一個地方拍了幾張不同角度的照片,它會自動為你生成一張全景照片。
我們最喜歡的功能,叫做「故事」,例如能把你們某一段旅行的照片自動調出來做個帶音樂的短視頻,兩個人自己回顧一下過去的瞬間,也還是挺溫馨的。
一段旅行,或者特別日子,來一段簡單的小視頻回顧一下之前相處的時光,是個很不錯的方式。如果你能用 Google Photos,那麼它一個就夠了。如果沒用上,也可以用一些應用補足一下。
Flipagram ( | )算是一個傻瓜式的「音樂幻燈片」製作應用,只要勾選了照片,調整次序,然後它就能推薦音樂,合成一個短視頻。iPhoneAndroid
如果需要更高級的效果,例如自己調整每一張照片展現的秒數、濾鏡、文字效果,那麼 iPhone 可以轉用 iMovie 了。
如果只是拼接一些圖片,做個一張圖片紀念的話,那麼 Layout ( | )可能是個比美圖秀秀更好用的選擇。iPhoneAndroid
這個 Instgram 出品的拼圖應用功能很不錯,自由度很大,你可以隨意調整每一張圖片的拼接的界限,不用被模板限制,例如上面這樣 9 張照片拼接,根據每張圖的特點調整一個自定義的模板。
關於愛情是什麼,文學家們提出過形形色色的假說。莎士比亞說愛是灼心的火炭,在歸有光眼裡愛是亭亭如蓋的枇杷樹,《滾石》編輯 Rob Sheffield 說愛是集錦磁帶,而 Amy Winehouse 則認為愛情是一種非零和博弈。
這些假說角度各異,但都無法給愛情作出確切的定義。實際上,愛情作為一種高級的情感、一種普遍存在的跨文化現象,想要簡略地作出論斷未免有些草率。不管是將它歸結為繁衍的本能,還是將它看成單純化學物質的作用,都容易得出淺薄的結論。
為了儘可能地探詢愛情的本質,研究者們從神經生物學、認知神經科學、心理學等角度對愛情及其相關行為,對愛情的神經生理機制有了基本的認識。進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愛情由某種精確、長時間的神經機制控制。它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長久的牽絆。愛情激活的腦區與獎勵系統有一致性,且高度集中在與獎賞、欣快相關的調節物質——多巴胺的作用區域。愛情還會引起體內一系列激素和神經遞質分泌水平的變化。
除了受到生理、心理因素的調節,愛情還受社會、文化因素影響。它太過複雜,只能間接討論其多維的本質。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愛情的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這個理論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Robert J·Sternberg 於 1988 年提出,認為愛情由激情(passion)、親密(intimacy)和承諾(commitment)三個因素組成。大概就是天雷地火、情意綿綿和相濡以沫共存的狀態。
隨著生理學的發展,研究者們基於神經內分泌基礎提出了愛情的三階段理論,認為愛情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性慾(lust),主要被雄激素和雌激素驅動;吸引(attraction),主要被腎上腺素、多巴胺和五羥色胺驅動;然後是依戀(attachment),主要由催產素和加壓素兩種垂體後葉激素驅動。
這三個階段的分類並不是說愛情僅僅與這幾種激素相關,而是說愛情的不同階段分別基於不同的大腦系統,但它們相互關聯,相互作用,以複雜的方式調節著愛情行為。愛情的降臨並不能僅僅歸咎於幾個小小的分子。
但就是這些小小的分子,研究者對它們也並沒有了如指掌,只有一些,比如:相當基礎的認識
除了生化方面的認識,神經生理方面也有一些:可能的假設
想要知道關於愛情的最新科研進展,可以在 、 以及 上關注相關的話題,讀到最新的研究報導。Scientific AmericanPsychology TodayPopular Science
如果想更深入地閱讀,這裡有幾本愛情相關的科普書籍:
需要注意的是,實驗室中得到的這些結論(常常還是以動物為實驗對象得出的)並不能告訴我們愛情的本質,只能幫助我們理解它可能受哪些因素影響。神經科學的研究因為其複雜性,結果也常常不能一致。想要拿這些零散結論合理化自己在愛情中的行為,還是有些為時過早。
不過,這些科學無法解釋的糾纏,難道不是比科學依據更能擊中人心的理由嗎?
禮物可能是我們用來表達愛意的方法裡,最具儀式感的一種。逢年過節、久別重逢乃至一拍兩散,一件禮物會幫彼此加深記憶,也幫我們表達用語言未盡的心意。
放完春節假期到現在,情人節禮物應該送什麼可能拯救了至少五千個缺選題的微信公眾號編輯。但是,可能你到現在還是沒有想好要送對方什麼。
我們在討論情人節禮物指南的時候,在辦公室裡吵了一個下午也沒什麼結果,有人提名絕對不能送的禮物,也會立刻有人反駁說「我就很喜歡啊」,還附帶溫暖並且虐狗的小故事;有人說送某某一定不會出錯,收到的則是「早就爛大街」、「人家可能抽屜裡已經放了三四個了」這種無力反駁的回應。
確實,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興衝衝送出自己覺得超浪漫的禮物,也可能收穫有點不解有點茫然的尷尬笑臉。關於為啥我們總是會收到「糟糕氣人」的禮物,他們發現,送禮物這件事情總是備受吐槽是因為送禮物的人和收禮物的人關注點不一樣。送禮物的人更多的關注禮物送出那一瞬間,而收禮物的人則關注禮物的實用屬性和長期價值。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曾經做過一次調查。
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我們沒法一一為你私人定製禮物推薦,不過還是可以告訴你一些會加分的正確姿勢。
大多數人並不真的知道自己的另一半喜歡什麼。那些社交網絡上的吐槽往往也來自於此——女朋友明明沒有耳洞卻送她臨時在專櫃買的一對耳環,男朋友明明酒精過敏卻送他一箱紅酒,啊,悲劇。
平時仔細留心一下對方,其實禮物並不難挑。我最喜歡收到的禮物諮詢一般是這樣的格式:我的男朋友是產品經理,喜歡咖啡,音樂喜歡陳昇和李宗盛,已經送過機械鍵盤、PS4和手衝壺,請問這次送什麼好?
重點是,你花了心思去了解對方,試著了解的他的愛好,這本身就是最好的禮物之一了。
男朋友如果剛剛踏入職場不久,可以選擇能幫他加分的配飾,比如領帶、皮帶;女朋友喜歡化妝品的就請教一下身邊的女生朋友,最近比較火的口紅色號是什麼,進階版本可以考慮小眾香水、限量版眼影,不過難度係數較高請謹慎嘗試;熱愛二次元的話就研究一下動漫周邊,另一半追星的話不妨試著送送兩張愛豆演唱會的門票,如果對方經常和你說起坐太久腰酸背痛,幫她挑一把人體工學椅子或是乾脆幫他升級一下全套辦公裝備——總之就是關心,以及學著正確的姿勢關心。
對了,有些東西可能你覺得很好,覺得對方也應該擁有——但是不一定非得趕在情人節送啊!比如智能體重秤、健身房年卡、亞馬遜充值卡、超市購物卡、《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非必需品、看似奢侈的東西、漂亮但沒什麼用的東西,甚至是令人自我放縱的東西。小說《麥琪的禮物》結局雖然令人嘆息,但是兩人送禮的思路並沒有錯——收到想要很久、又稍微超越了消費能力的東西,帶來的幸福感往往是加倍的。
比如對方剛剛搬了新家,送上柔軟的手工地毯、香薰蠟燭或是綠色植物,訂上整年份的鮮花上門服務也花不了太多錢,但是對方收到的其實還有持續很久的關懷;另一半愛讀書的話可以送他捨不得買的全集或者買不到的作者籤名版;對於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來說,一個空氣淨化器總是不會出錯的選擇。
不過要注意的一點是,並不是說貴的禮物就一定是好的,你們的關係是否已經熟悉到了可以互送貴重禮物的程度,否則加重了回禮的心理負擔,反而背離你挑這件禮物的初衷。
聯繫上許多年沒見的朋友,對方說好多年前你夾在禮物裡的一張紙條我還留著。
年少時我們也許都送出過長大以後再也不會選的禮物——手工折的一瓶千紙鶴、幸運星,滿滿一整本剪貼本,貼著對方喜歡的那個明星剪報,那個時候的禮物很難用金錢衡量,因為窮,也因為大方地付出了所有真心。
但是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不太建議送 DIY 的東西,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手工帝,明明手殘卻非要送手工製作的擺件,第一次會覺得笨笨的很可愛,含笑收下還要找個地方放起來防止落灰,每次都這麼來,對方可能會覺得你真的有問題。
在禮物裡附上一張手寫的卡片,告訴她/他為什麼你要送這個,從遠方帶回來的一張地圖背後有什麼故事,把想說卻又沒說口的話都寫進去——情人節的糖不要錢,情話反正就是要甜。
還有就是要不要送花。送花一直同時名列推薦榜和黑名單 Top 5,這是為什麼?玫瑰代表的是情人節的儀式感,如果只送花確實有點老土,因為這樣只有烘託氛圍的儀式感,卻沒有實質。但是在送出你精心挑選的禮物時,送上一枝花,效果就還不錯。
《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早早準備了一份設計控的,比如日本120 年歷史的印染老鋪與甜點師聯合推出的合作款巧克力、定製版地圖,但是,絕大部分都要海淘,離情人節只有三天的此刻,這些「看起來很美」的禮物推薦都不太實用——來不及了。禮物清單
我們為快要考試的你,劃了一些重點,中心思想就是「來得及」,歡迎酌情取用:
最後,如果你是一個人過節,就趁此機會送份禮物稿勞自己唄!自己喜歡又不需要解釋,最合心意的禮物,不就是心想事成。
祝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