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臺
「農場」中,手拿放大鏡的「技術員」正在查看作物的病害;實驗室中,滴管和燒杯中的液體一滴一滴地融合,發生著奇妙的變化……
3月21日,「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在上海舉行,成為巴斯夫150周年慶上海站的「首秀」。據介紹,「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是為6到12周歲小朋友設計的免費互動化學實驗室,作為全球領先化學公司巴斯夫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這一項目為兒童設計安全、有趣的化學實驗,旨在激發小朋友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草莓生病了!
灰突突的一團,分不清哪是葉子哪是果實——小朋友們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的這個東西是草莓。「這是生了灰黴病的草莓。」在實驗老師的講解中,他們才明白原來草莓生病了。
通過實驗老師的引導,「小小化學家」們通過100倍的放大鏡觀察草莓上的真菌,「好像樹枝」「上面還有白色的小點」……他們發現了讓草莓生病的「罪魁禍首」。
在等待依次通過放大鏡觀察時,一個小男孩有些「著急」,他告訴記者,9歲的他已經不是第一次來參加「巴斯夫小小化學家」的活動了,每次新的發現總是讓他很興奮。
「這些草莓也生病了!」通過手持放大鏡,小朋友觀察到了在草莓葉片上「活動」的小蟲,「這是紅蜘蛛,草莓的一種害蟲。」實驗老師的介紹,讓「小小化學家」更加清楚地了解草莓,「我們平時吃的並不是草莓的果實,真正的草莓果實是布滿草莓表面的小顆粒。」
為什麼會在冬天吃到草莓?這裡也能找到答案。「在大自然中,草莓春天繁殖,夏天開花結果。但因為夏天的時候,天氣情況差,價格又低,所以農民伯伯就把它栽到冬天的大棚裡。小苗栽到大棚裡會開花,這時候就需要蜜蜂來幫助授粉,我們在冬天也能吃上好吃的草莓。」
什麼是「分櫱」?
在巴斯夫150周年慶的這次活動中,「小小化學家」們首次接觸到了農業的內容,「微型農場」中除了草莓,還有水稻和小麥。
「穿了衣服的稻米叫稻穀,如果把稻穀拿去種,就會長成秧苗。這些秧苗經過細心的照顧,會開始長高長壯,從本來只有一個身體,變兩個、三個,越分越多。」在生動形象的圖示前,實驗老師這樣講解水稻的分櫱。「等到開花後便會抽出一串一串像鈴鐺的種子,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稻穗!等到稻穗變成金黃色,便是採收的時機,採收下來的稻穀脫掉金黃色的外衣……」
「就是我們每天吃到的大米!」許多小朋友都已經猜到了「答案」。
維生素C去哪了?
於寧是巴斯夫亞太研發中心的一名員工,和他的許多同事一樣,從事高分子化學研究的他非常願意在「小小化學家」的活動中與小朋友互動。
「這個是護目鏡,能夠幫我們在實驗中保護眼睛,所以我們要先把它帶上。」實驗開始進行前,於寧和「小小化學家」們一起做好了準備工作。
在這個主題是「維生素c去哪了」的化學實驗中,通過綠茶和檸檬水與碘溶液的混合,維生素c和他們捉起了迷藏。
燒杯、試管、攪動、搖晃……綠茶和檸檬水的加入,讓碘溶液發生了變化,原本的淡黃色變成了透明。
「這是因為維生素c的作用,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使碘溶液的顏色消失了。」對於十來歲的「化學家」來說,氧化還原可能還過於深奧,於是實驗老師告訴他們,要多吃含有維生素c的食物,這樣能夠幫助我們的身體保持活力,「現在只要記住這一點就好,至於化學實驗中的奧妙,你們會在以後慢慢發現」。(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