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高中畢業的時候,不管是順利升學,還是走入社會,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離開家鄉。
也許是出於本能,因為青春期的叛逆,為了擺脫束縛,那時候覺得家就是牢籠和枷鎖。
也許是為了自己的夢想和對大城市的嚮往,想出人頭地,畢竟離鄉的諧音就是「理想」。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段話。
人這一生要經歷三次成長:當發現父母只是普通人時,當發現自己只是普通人時,以及多年以後,當發現自己的孩子,也只是個普通人時。
01.
小時候,覺得父母是無所不能的。
沒有父親解不開的題,沒有母親不會做的菜。
那時候的父親,總是對每一次不如他意的考試成績進行嚴厲批評。
那時候的母親,永遠溫柔賢惠,飯軟硬適中,菜鹹淡合宜。也總會在委屈和難過的時候,給予恰到好處的關心和溫暖。
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父親漸漸不再那麼苛刻了,答不上來問題的時候像個孩子般尷尬,有時甚至會請教一些,根本不算事兒的奇怪問題。
母親偶爾也會忘記給電飯鍋插上電源,有時也會因為生活瑣事手忙腳亂,憤怒、不安。
心目中曾經的英雄和女神,好像也並不是那麼的完美。
02.
大學離開家後,最開始的感覺就是自由,終於沒有人會要求定點關燈休息,也沒有人會沒收手機,以及,約束「早戀」。那時候覺得自己就是世界中心。
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當畢業真正走入社會的時候,才真切地發現,自己其實只是個普通人。
因為學歷和中意的工作失之交臂,因為懶惰和拖延一次次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因為自己的不努力而抱怨環境。沒有拯救世界的能力,甚至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難解決。
很想回家,卻不敢回家。怕家人問起工作,怕親戚朋友問起收入,更怕被催婚。
漸漸的,對生活的城市越來越熟悉,對家鄉的記憶卻淺淡了。能勾起內心深處的,也許是母親常做的飯菜,父親常喝的茶,以及過年時親朋好友往來時不可缺少的菸酒糖罷了。
昨天下班後,想出去走一走,偶然間路過一家泉城泰山名飲超市,忽然想起小時候和父親經常去的一家超市,也是叫這個名字的。
在印象中,父親愛喝茶,爺爺愛品酒,每次誰都不能說服誰。父親總說飲酒傷身,爺爺卻覺得喝茶沒有喝酒「帶勁兒」。這麼一來二去,幾十年就過去了。
03.
想起有次和父親通電話時,說起自己工作不順,想要參加各種考試,提升自己。
父親只是笑笑,然後說了四個字:盡力而為。
那時候是有一瞬間愣神的。以前父親總是要求把每件事都做好,現在卻把口頭禪,從「怎麼就做不好」換成了「盡力而為」,還有一句:好好照顧自己,多回家看看。
也許,是我們都在經歷成長吧。
也許,多年以後,我們對自己孩子的心態,也會從「別人家孩子都能做好,就你做不好」,慢慢轉變為「沒關係,盡力而為,別讓自己太累了」。
其實把這三次成長換種說法,不過就是:願意承認自己所有一切的普通。
大多數人都沒有顯赫的家庭,沒有異於常人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培養出天才。
有時候承認自己的普通,很難,但卻是成長過程中不得不經歷的。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既然選擇了漂泊,就別怕前路漫漫。
累了就回家,那裡有愛,還有一直等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