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未來不管你身在何處,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海明威
來法國之前,我曾經翻箱倒櫃找出高中時期收集的印有艾菲爾鐵塔的明信片整理好,把書桌上擺放的艾菲爾鐵塔模型擦乾淨,小心翼翼地裝進行李箱放好,感覺像是在進行人生一場重要的儀式,儀式結束後就要奔赴魅力之都——巴黎,參加一場「流動的盛宴」。
初到「塞村」時的心理落差
剛開始收到ESSEC商學院的錄取通知時,看到落款地址上標的Paris,心情異常地激動,幻想著能過上那種平常放課後能夠在塞納河邊走走,周末閒暇時叫上小夥伴一起在艾菲爾鐵塔下野餐,或者去博物館看看展覽的日子。但後來從戴高樂機場到學校的路上,乘坐的士一路上經過郊外田園和低矮的現代建築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巴黎又分大巴黎和小巴黎。我們平常所說的「巴黎」實際上是「小巴黎」,也就是坐落有艾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聖母院等著名景點的市區。而大巴黎則位於郊區,ESSEC就位於大巴黎的95省——塞爾吉。由於學生公寓對面就是一大片玉米地,從宿舍樓上眺望方圓幾百裡外都只看得見田野,中國留學生們都喜歡戲稱塞爾吉為「塞村」。從塞村「進城」需要乘坐一種叫作RER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城際間火車,大概需要50分鐘,到達小巴黎後就可以換乘地鐵了。
在「每天下課後在塞納河邊餵鴿子」的幻想破滅後,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我漸漸習慣了「塞村」的生活,學校附近的大商場基本能夠滿足生活需求,周圍的公共設施也很完善,對比國內的一些比較貧困落後的農村,「塞村」實則不能稱得上是村了。
語言和學習方式的衝擊
很早就聽留法的學長學姐們說過:法國人只會說法語,不會英語。或者換句話說,法國人只願意說法語,不願意說英語,巴黎人更是如此。因為事先學過一學期的法語,於是和法國人打交道時我還能以簡單的「Bonjour(你好)」開頭,但再多聊幾句我就只能用法語詢問對方「請問您會講英語嗎?」,大多數人都會用法語回應說不會,但也有用英語回答說不會的,潛臺詞就是在告訴對方,「我會一點英語,但我不願意和你講英語」。不過也有例外,在去移民署辦理手續時,前臺的工作人員就因為自己不會英語導致不懂得如何向我們解釋條約中的內容而頻頻感到抱歉,最後還特地找來了翻譯。
於是我漸漸發現,塞爾吉除了教授和學生,大多數校內校外的工作人員,都是不會講英語的。當然,有一點是外國留學生無需擔心的。ESSEC作為全法排名第二的國際化商學院,每年接收上千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幾乎所有課程都會設置法語版和英語版。
由於習慣了國內商學院老師一節課放完50張ppt,兩節課講完教材好幾章的快節奏,我對ESSEC的老師每次上三個小時卻連一章都沒有講完的進度表示很詫異。那麼時間都去哪了呢?幾乎都花在課堂與學生的互動上了。與國內學生喜歡在課上認真聽講,課下再複習找出疑點詢問老師不同,這邊的學生很喜歡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針對自己不解的部分隨時舉手提問,老師也會耐心解答。例如在我上的某節有關經濟學的課堂上,因為一位美國同學在回答問題時無意間提到了人權問題,老師就與班上同學你一言我一語針對美國目前的人權問題進行了從功利主義出發運用哲學進行了將近一個小時的討論。除了進度,我還注意到,與國內傳統商學院學生在課業和實習之間辛苦奔波的強度不同,平常很少在教學樓裡見到臉上充滿疲憊感的同學,倒是經常見到在派對上玩了一整夜第二天照樣西裝革履精神抖擻地上臺作報告的ESSEC學生。
「從前慢,巴黎更慢。」
周五沒課的時候,我喜歡乘坐早上八點鐘左右的RER前往小巴黎,從商學院經濟金融的各種公式模型中短暫逃離;或是去羅浮宮、奧賽等各大博物館看展;又或是去香榭麗舍大街等大道壓壓馬路,去莎士比亞書店或者塞納河邊看一下午的書,讓時間慢慢流逝,享受與時間漫步而不是賽跑的愉悅。在巴黎這座藝術之都,你永遠有看不完的展覽。你可以選擇在羅浮宮裡跟隨廣大遊客在《蒙娜麗莎的微笑》前舉起手機拍照「打卡」,也可以在橘園美術館內陶醉於印象派大師莫奈筆下的「睡蓮」,在奧賽博物館梵谷的《羅納河上的星夜》前駐足,置身其中。法國學生的福利之一就在於,能夠憑藉一紙學生證免費走遍巴黎各大博物館和美術館。
周五進城的時候有時候會碰上早高峰,這時候就會見到形色匆匆的上班族們。但與他們在車站裡健步如飛不同,上車後只見他們從包裡掏出一本口袋書,津津有味地開始閱讀起來,在開始忙碌的一天前先享受這閒暇時光。這種慢慢品味的姿態,和車站裡為了趕準點的班次而焦急趕路的表情形成鮮明的對比。所以巴黎是一座「人人閱讀的城市」的說法毫不為過。在上海的時候曾經和下班族一起擠晚高峰,包括我,幾乎人人都是低頭族,各自拿著手機刷劇、刷微博、刷朋友圈。巴黎的地鐵也大多數都是低頭族,只不過低頭的對象不是手機,而是書籍,沒在看書的乘客,則大多數帶著耳機閉目養神,或眺望窗外。不過也有人開玩笑說,可能是因為巴黎的地鐵裡信號不太好,所以就算想玩手機也沒有辦法玩吧。
在「慢」中追求生活品質是一種升華的人生態度,但如果因為「慢」而影響了自己的日常生活,那就是一件很令人心煩的事情了。「你總不能對法國人的工作效率有所期待。」這是我在有關描寫法國日常生活的文章經常裡看到的一句話。我也確實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驗證了這句話。在法國,辦理業務手續時很多東西不能當場拿到,都需要事後等對方郵寄過來,例如,在國內,辦理一張銀行卡我們只需要帶著身份證前往銀行,就能當場取卡。在法國辦理銀行卡,首先需要和銀行預約,然後還要等待銀行把信用卡給你郵寄過來。然而,從開學到現在已經快兩個月了我的銀行卡還沒有寄到,可見工作效率是有多慢。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當我寫郵件或者打電話向對方抱怨時,對方會以一種非常誠懇的態度向我道歉,然後保證很快會幫我解決問題,這樣真摯的態度反倒使我之前埋怨帶來的戾氣逐漸消失。
巴爾扎克曾經說過,「巴黎是一個看之不盡,看之不清的城市,任憑什麼探測器也無法知道她的深淺。」
轉眼,遊學的日子已經過去一半,但對於ESSEC,對於巴黎,還有更多未知的精彩,等著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