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想聊這個話題,是因為在這個時代,有太多職場人處在焦慮和迷茫之中:工作不開心,沒動力,沒有成就感;明明很努力,但在工作上還是做不出成績;羨慕別人的職業,但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又不敢貿然換工作。
這個時候,最常見的選擇就是換個職位試試看。其實這是一個最冒險的,最不划算的選擇。知乎上有個提問:你身邊一年換N份工作的朋友,現在過得怎麼樣?最高贊的答主一年換了5次工作,平均每份工作兩三個月,特別不穩定。而且不斷切換賽道,讓他感覺一年都在到處奔波,內心安定不下來,錢也沒有存下。有句話說:對於沒有航向的船來說,任何風都不是順風。在找對正確的方向之前,盲目去換工作,不僅會讓自己的職業發展處於停滯當中,甚至連生活的穩定都維持不了。
所以,在換掉不合適的工作之前,我們最首要的是先回來了解自己,弄清自己的定位。什麼是一個好的職業定位?那麼,什麼是一個好的職業定位呢?好的定位是向內找方向,向外找選項的選擇,是一個你愛幹、能幹、值得幹的事。
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職業三葉草」模型來告訴你如何清晰自己的定位,調整自己的定位。我們首先從評估你的職業現狀開始。我會問你三個問題,每個問題都代表一個職業定位的關鍵要素。你可以通過打分,看清你的職業現狀,每個要素滿分都是5分。回答了這三個問題,你也許會發現,怎麼也想不清楚的職業定位問題,在那你腦子裡,逐漸清晰了。
第一個問題是:你喜歡現在的工作內容,並願意持續投入精力嗎?一份愛幹的工作才會讓你投入更多熱情和精力,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愛幹愛幹。什麼叫真愛幹?有位同學非常愛打遊戲,立志進入遊戲行業,想要天天和遊戲泡在一起。後來他在自我探索課的小組裡遇到一位真正的遊戲行業從業者,這個哥們一直抱怨遊戲設計師的工作有大量重複的基礎工作,十分枯燥乏味,很難獲得成就感。兩人深入交流之後,他才發現自己只是喜歡玩遊戲,而不是喜歡遊戲設計這份工作。其實,很多人在沒有體驗一份工作之前,都會有一些直觀的喜好,這並不是愛幹。真正的愛幹,是當你接觸到體驗到一個職業好的,同時也知道不好的一面以後,依然覺得有趣。如果非要標準的話,一個標準就是在工作之餘,你還有興趣讀這個領域的專業書籍。你可以思考一下,你現在的工作在「愛幹」這個維度能打幾分?
第二個問題是:這份工作能讓你發揮優勢,越幹越好嗎?大家都知道,從優勢出發的工作,會帶給你更高的收益和競爭力,就連心理學也發現,發揮優勢是幸福的重要來源。說白了,發揮自己的優勢的工作收入多,成長快,成就感和幸福感十足。優勢也有層級,初級優勢是「自己更擅長於」什麼,比如說「相比演講,我更擅長筆頭寫作」,高階優勢是競爭優勢,「比同行更優秀」,比如說「比其他的寫作同行來說,我更擅長個人成長方面的認知類文章」。思考一下——你現在的工作有多大程度發揮了自己的優勢?你選擇的領域,有多大機會把這個優勢形成競爭力?有人可能會問,我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明顯優勢怎麼辦?其實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優勢,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今天我們先講到這裡,後面的課程會有專門的內容幫你挖掘優勢。你現在可以先給自己「能在當下工作發揮優勢嗎?」這個部分,給一個評估。
第三個問題是:你的工作值得幹嗎?什麼叫值得幹?簡單說就是,這份工作能不能給表現足夠優秀的人想要的回報。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有上升趨勢、市場空間更大、行業更規範的工作整體回報更高。當然,這個標準因人而異,也根據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我舉個例子,我有兩位作家朋友,同樣有才華也同樣努力,一位寫小說,另一位寫現代詩。在今天的社會裡,很明顯,前者工作就比後者投入產出比更高。如果用賺錢來衡量值不值得幹,寫小說肯定比寫詩歌更值得幹。如果用藝術追求來衡量,寫詩歌可能就高一些,好的,那麼對於你來說,你的工作值得幹嗎?在這個領域,你會給自己打幾分?好,三個問題問完了,你可以把3個數字寫下來,比如334,253。我們一會會告訴你怎麼解讀這個數字。我們現在先來看一個模型,叫做職業三葉草模型剛剛我問了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背後的要素分別是「愛幹」、「能幹」和「值得幹」。如何定位一份工作是最適合我的?
記個口訣——一份「愛幹、能幹、值得幹的工作,是最適合你的好工作。因為這三個坐標的交叉點,就是你職業發展的甜蜜點定位。愛幹讓你持續保持激情,持續學習;能幹讓你在競爭裡保持優勢;值得幹則讓你有足夠多的回報,能支撐你做下一輪的投入。
我們講一個樊登老師的故事,他就找到了這樣一個職業發展的甜蜜點。大學畢業時,他受到家裡影響(他父親是西安交大的數學教授),進入大學當了一名講師。他是那種喜歡激發學生天性的人,所以經常帶著學生玩,還給學生提前放假。但是學校不允許這樣放飛學生天性的行為,就給了他一個行政處罰。
眼看這份工作既不愛幹,又不值得幹,他一怒之下選擇離開,成了一名自由講師,也做節目主持人。最苦悶的這幾年,也是最容易了解愛幹什麼的時候,他度過苦難的方式就是讀書。在最迷茫的那段時間,他花了一年時間讀《論語》,讀各種相關的書,然後做成PPT,講課的時候興致來了,就給人講一段兒。一個偶然的機會,有人他的課堂上看到了他做的讀書筆記,表示願意花300塊錢買下他一年的讀書筆記。他一問,在場的幾十人都付了錢。這給了他一個全新的思路:當自由講師,一段時間只能賺一份錢,而且活還不好找;賣讀書筆記,一次能賣很多份錢;只要內容夠精彩,買的人就很多,一份時間賣無限份。這就是樊登讀書APP的雛形。
愛幹能幹值得幹——從愛讀書、能讀書和分享、讓讀書這件事變得有超值回報。這就是樊登讀書會定位的底層邏輯,好的定位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的,而是慢慢的通過這三個要素滾動出來的。現在也許你發現了,愛幹、能幹、值得幹,這三要素之間還能產生動態聯動:「愛幹」的工作讓你主動投入時間,變得越來越能幹;「能幹」給你提供競爭力和成就感,讓工作回報越來越多;「值得幹」的領域會給你足夠多的回報,讓你有餘力投入探索更多愛幹和能幹的事。這三者並不一定會馬上找到,但是一定要持續的找,不斷的自我探索,逐漸你的職業發展會走向一個正向的循環,形成你自己的增長飛輪。
所以,職業三葉草模型告訴你。如果你在選擇方向或者轉型,那麼可以用愛幹能幹值得幹,定位自己的新職業方向。如果你希望在當前工作裡,突破職業瓶頸,那麼找到當前工作裡你最愛幹能幹值得幹的部分,持續投入,會成為你的職業突破口。如果你是創業或者副業,那麼選擇一件愛幹能幹的,慢慢把這件事做成值得幹的,就是創業法門。聽到這裡,有人會問,定位的維度了解了,那我具體該如何找呢?難道也要像樊登這種,進入到自己最迷茫的情況下,然後再摸索爆發嗎? 其實不然,這種都是小概率,適合那種生命力和智慧都極強,用肉身領悟智慧的人。也要感謝這些人的肉身開路。職業生涯這個領域,通過研究很多人找到自己最佳定位的過程,積累了很多的數據,通過科學評估給出大方向,很大程度降低試錯成本的方式。愛幹:激情領域在愛幹這個部分,生涯把職業分成了6種類型,分別是企業家型、社交型、操作型、研究型、事務型和藝術型。
通過對自己的測評,你會獲得自己的職業代碼,背後會推動20多個最有可能適合你的職業。在這個範圍內尋找自己最有激情的職業領域,可以很大程度降低自己的試錯成本。通過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職業代碼,你可以轉型進入這些工作,也可以在工作中創造自己獨特的興奮點。
能幹:優勢與能力結構在能幹這個部分,通過回顧過去的成就事件,用結構化的工具梳理,優勢測評,我們能夠找到自己的一些核心優勢,更好的應用在工作中。但比單點優勢更加重要的,是整體的能力結構的定位。今天每個人都是一家公司,就好像我們看一家公司,不僅看他是不是產品好,營銷也要跟上,員工能力也要很強,是一個綜合的能力考量。未來看待職業人士也是一樣,長遠的發展是一個綜合素質的體現。職業人士在30歲左右,一定要開始思考自己的長遠發展方向——到底是專家型、還是管理型、還是做自由職業者,IP方向?如果是管理類型,現在的能力結構能支撐的是中層、基層還是高層?這些能力的定位,決定了未來的十年你能力積累,要爭取什麼職位、要讀研還是讀MBA,要參加什麼社群,要學習什麼課程……因為三者要求的能力結構是完全不同的。通過能力熱力圖,可以知道自己的天生能力基因,也就清晰了自己當前的水平在哪裡,長遠的能力發展方向。
值得幹:價值觀很多人很難回答一個問題:我到底想要什麼?因為這個太抽象了。不同的人、不同階段對於「要從職業裡獲得什麼」,是不斷調整的。剛開始可能是經濟收入,慢慢的開始要發展,談戀愛生孩子幾年想要工作生活平衡,重新出職場又開始希望有價值有意義……這也是為什麼過去你覺得值得幹的工作,過幾年會有新的感受,做著做著就沒有了內驅力。職業價值觀把價值觀分成了16種類型,以及9種不同的狀態,根據9宮格可以分析出自己的內驅力來自於什麼地方,哪些被滿足的很好,哪些沒有被滿足。知道了自己想要什麼,也就更好的能夠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需要換一份工作,什麼時候只要在組織內調整,什麼可以工作不變,生活上調整下就好了。
因為一篇文章篇幅有限,沒法展開詳細系統報告的測評和解讀,但我們可以今天就可以做一個快捷簡便的自我評估,並且給一些行動策略。
看看你拿到的3個職業評估,看看每一個的分數。如果是愛幹分數最低,你體驗到的常常是沒興趣,超級厭倦,重複度很高,上班如上墳。你需要找到的是讓你興奮的、新鮮的點。在工作內或工作外找到讓自己興奮的地方,你需要思考在「做什麼領域」方面,重新定位。如果是能幹的分數最低,你的體驗應該是焦慮,心裡發慌,常年高強度工作,但卻沒有什麼掌控感。這個時候你最需要的是停下來思考自己的優勢和能力結構是不是合適。如果工作實在不允許你長時間思考,至少應該調低自己的工作期待,增加學習發展的比重,你本質是能力結構支撐不了發展,需要提高能力。
你需要在要培養什麼優勢方面,重新定位。如果是值得幹的分數最低,你的體驗常常是手裡很忙,內心失落,空蕩蕩的,不知道為什麼而忙,覺得孤獨無助。這常常發生在轉型前後,有人是行業或公司變動,有人是升職做了管理者,有人是重新回到職場……總之,過去持續給你支撐的東西變了。你需要在想清楚要什麼方面,重新定位。
以上是不同的評估分數指向的不同的領域,以及這些領域該如何調整的一些策略。在系統評估以後,會有更加精準的建議。
最後有個叮囑:從眼前做起;我經常叮囑上自我探索課程的同學,課程中和課程上完7天內,千萬不要做任何重大的調整定位的決定,千萬不要一激動給老闆發微信:老子不幹了,換一個領域!你撤回都很難。
原因有兩個。第一,你可能發現了,那些你看得上,完美定位的工作,往往都門檻很高,你都幹不來。第二,你的興趣、能力和看重的東西,都在三年一變;同時,職業的需求也在迅速的變化。產品經理、運營這些現在大熱的職業,在十年前甚至根本都不存在。
每一年,你的「最適合自己的工作」都在動態變化。 所以,這種找到一個完美的職業定位,然後希望跳進去就萬事大吉的想法,是不靠譜的。那麼你應該怎麼辦呢?要知道大部分完美的職業定位,都不是定出來,而是在不完美的當下長出來的。想想今天講的很多案例,樊登是從愛幹能幹開始,但是他也不知道怎麼用讀書賺錢,而早上說那位進入好未來做英語教研的同學,則是知道自己能幹好英語,知道了自己的內心值得幹的標準,然後發現自己該幹的,是在線教育的英語教研。
每個人的定位都是從當前這份工作中慢慢挪過去,集齊三葉草召喚神龍的。所以不要三個同時換,而是找到中間最低一項,從這裡開始探索和調整。
今天我們講了職業定位的三葉草模型。一個完美的職業定位,就是愛幹、能幹、又值得幹。這三片葉子的交匯點,就是你應該去追求的職業發展甜蜜點。
我們講到了評估和調整這三個領域的方法:找到新的領域、提升能力結構以及探索內在動力,也談到了系統的評估和簡易評估的方法。
最後要叮囑的是:從不完美到完美,很難一步到位。面對職業的不完美,你要做的第一步是冷靜的通過自我探索,找到當前工作不夠完美的葉片。慢慢去調整,最終讓自己的三葉草旋轉起來。
最專注為中小企業老闆解決人才管理、人才招聘問題。
活動特惠,服務費最低1500元/崗位起。
歡迎私信了解業務相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