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個省份迎來求職和就業的高峰期,很多人摩拳擦掌,準備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大幹一番。但受疫情影響,招聘需求、薪資待遇齊跌,在此背景下去哪裡發展才更有前景呢?隨著全國各地平均工資相繼出爐,給廣大求職者提供了參考依據。
截止到今年7月6日,全國已有26個省(市、自治區)公布了2019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在城鎮非私營單位中,位居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天津,2019年均工資在10萬元以上;在城鎮私營單位中,居前三的則是北京、上海、廣東,2019年年均工資均在6.2萬元以上。
2019年,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繼續保持穩步增長。其中,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90501元,名義增長9.8%;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3604元,名義增長8.1%。
具體到各地,則表現為小部分省份的年均工資高於全國平均線,且對全國平均工資具有明顯的拉高效應。
在城鎮非私營單位方面,全國僅有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廣東、江蘇等6省市的年均工資超過90501元的平均線,即月均工資超過7541.75元。而在私營單位方面,超過全國平均水平53604元的,只有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福建、浙江、重慶7個省市,即月均工資超過4467元。
各地的平均工資榜單一經公布,就引起了大眾的熱烈討論。有些人調侃,自己的工資既沒有達到本地的的平均水平,也沒有達到全國的平均水平。實際上,平均工資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整體情況,並不能代表每個人具體的工資水平。
另外,國家統計局計算平均工資的工資總額是用本單位在報告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人員的勞動報酬總額,這裡面還包括了稅前工資部分,而扣完稅實際到手的工資遠沒有稅前收入所得的高,由此導致計算出來的平均工資與實際工資之間存在一定差異。
平均工資是反映一個地區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北上廣平均工資領跑全國,足以可見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程度。另外,平均工資也常常被用於制定社會保險徵繳標準、設立最低工資標準、計算退休人員整體養老金以及工傷賠償等領域,例如社保的繳費基數是以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的60%--300%為繳納基數。
對於擇業人員來說,關注不同地區的平均工資,對個人未來的就業前景發展、社保公積金待遇等都有莫大的參考意義。就以非私營單位為例,2019年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地區年均工資,分別為104069元、81954元、73457元和71721元,其中絕大部分省份的省會城市,一般都是省內年均工資最高的城市,由此可見機遇所在。
最後,年均工資也和就業人員結構、行業經濟效益等息息相關,因此對於擇業人員來說,不僅要考慮到整個地區年均工資,也應注意地區行業的發展狀況,切實結合自身因素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地區和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