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科技訊 3月30日消息,全球最大代工廠富士康的工作環境及數十萬工人的生存狀況一直牽動著公眾的視野,不少民間組織都來到富士康展開實地調研。
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盧暉臨,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沈原、郭於華和香港理工大學副教授潘毅於2010年牽頭髮起,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在內的20所高校100多名師生參與的大型調研組今日發布第三份調研報告。該報告題為《富士康,你改過自新了嗎?》,該報告展現了富士康在「連環跳樓」事件發生後,在招工用工、學生工、管理方式、工作環境以及加薪等方面對社會所做承諾的落實情況。
調研組持續的跟進調查發現,儘管富士康採取了一些補救措施,但管理制度本身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其中,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地方政府濫用公共資源為富士康招工;富士康、地方政府及職校,共同損害學生工合法權益;嚴苛管理未改,工人自殺繼續;加薪實為空頭支票。此外,調研組還發現,富士康部分生產車間存在安全隱患,但由於富士康嚴格的「三級連坐」制度,工傷事故往往被基層管理部門層層瞞報。
而美國公平勞工協會(FLA)今日公布了對富士康的最終調查報告。FLA稱在經過全面、獨立的調查後發現,蘋果主供應商富士康3家工廠的工作條件存在重大問題。為此FLA要求富士康承諾,將工人的工時減少至法律限制範圍內,同時不降低薪酬;改善衛生和安全條件,制定可真正為工人講話的機制,並持續監控執行情況。
此前蘋果公司已於周四表態,同意與富士康共同努力,大幅度提高富士康中國工廠工人的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
以下為調研報告全文:
富士康,你改過自新了嗎?
——2012年度「兩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調研報告
2012年3月
轉眼間,距離2010年富士康「連環跳」事件已經過去近兩年了。在此期間,社會公眾從未停止對富士康管理模式的討論和對100餘萬富士康員工處境的關注。面對社會輿論的壓力,富士康也採取了包括加薪、內遷、成立員工關愛中心等一系列措施,以圖改善企業形象。2012年2月,美國公平勞動協會(FLA)對富士康進行調查的消息,使其再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我們不禁要問:將近兩年時間過去了,富士康有效地改善了管理模式嗎?濫用學生工等問題是否得到了有效解決?加薪後,富士康工人的處境得到改善了嗎?為了掌握富士康的最新動態,自富士康「連環跳」以來,「兩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調研組先後開展了多次大規模調研和重點調研。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臺灣大學等20所高校100多名師生奔赴富士康在中國大陸的多間廠區進行實地走訪:2010年6月、7月,調研組對富士康的14個廠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2010年11月和12月,調研組重訪太原與深圳富士康廠區,並對佛山廠區進行了調研;2011年3月,調研組還跟隨富士康西遷的步伐,調查了重慶與成都富士康新廠區;2011年7月,調研組在深圳觀瀾與龍華富士康對學生工問題進行了專項調查;2011年8月,來自臺灣三所高校的調研組成員就深圳富士康工人的生活社區與社會網絡情況進行了調查;2011年11月,2012年1月,調研組成員再次前往深圳與成都富士康,了解兩地使用學生工的情況。
在歷時一年半的調查研究過程中,調研組深入富士康在中國大陸的19個廠區,分布於華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南的14個城市:深圳、南京、崑山、杭州、天津、廊坊、太原、上海、武漢、重慶、成都、佛山、鄭州、常德。通過問卷調查與深入訪談的方法,我們共獲得有效問卷2409份,訪談案例500多個。調研組將調查地點選擇在廠外的生活社區或者工人家中,這些場所沒有來自富士康官方的監督和壓力,工人得以比較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在此期間,先後有20名調研組成員進入富士康打工,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親身體驗富士康的生產管理模式。我們還與部分工人建立了友好的關係,與他們及時溝通在富士康生產生活的情況,記錄下了他們的真實心聲與生動故事。正是這種深入普通工人的長期跟蹤調查,使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富士康許多不為人知的真實情況,並得以探知這家叱吒風雲、呼風喚雨的「代工帝國」成功的奧秘所在。在上述一系列調查的基礎上,兩岸三地富士康調研組分別於2010年10月和2011年5月先後發布《「兩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調研總報告》和《西進——富士康內遷調研報告》,指出富士康存在濫用學生工、招工陷阱、管理粗暴、工傷怪相等一系列問題。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之下,富士康對外宣布了一系列改進措施。
然而調研組持續的跟進調查卻發現,儘管採取了一些補救措施,但富士康管理制度本身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一些地方政府在針對富士康的招商引資過程中,存在嚴重的濫用公共資源、以行政命令手段為富士康解決勞動力供應問題的現象,助推職業學校淪為職業中介。這不僅造成了嚴重的違規使用學生工問題,還助長了社會不公。
二、以實習之名,濫用與剝削學生工,剝奪了學生的受教育機會,要求實習生與未成年工人進行高強度、超時限的勞動,損害了學生工的合法權益。
三、生產體制與管理方式嚴苛,將工人等同於機器,損害了工人的健康和尊嚴,導致工人跳樓自殺的悲劇仍在不斷上演。
四、富士康部分生產車間存在安全隱患。更嚴重的是,由於富士康嚴格的「三級連坐」制度,工傷事故往往被基層管理部門層層瞞報,通過私自解決的手段解決,導致受傷的工人雖然購買了社會保險,其醫療費用和賠償卻依然得不到保障。
五、富士康雖然對媒體不斷宣布大幅加薪,但並未真正全面兌現,且在加薪的同時採取削減工人福利、剋扣加班工資、提高勞動強度、廠區內部調動等措施削減成本,工人所得並未明顯增長,漲薪承諾亦至今尚未完全兌現。
我們認為,富士康存在的問題不僅與其用工方式、管理制度有關,還與跨國品牌公司的採購策略直接相關。在電子行業全球生產鏈中,蘋果等品牌公司過度壓低產品採購單價、縮短產品生產時間,導致其供應鏈中出現使用學生工、低工資、長工時等不合理的生產條件,嚴重損害了第三世界國家工人的利益。
一、富士康擴張過程中的權力與資本
2010年,處於「連環跳」陰影中的富士康,非但沒有如其所言有可能關閉國內工廠向外轉移,反而加快了其向內地擴張的步伐。2010年7月,成都富士康項目開工建設,兩個多月後的10月份,首個生產性項目投產;2010年9月,富士康鄭州科技園開工建設,2011年底已有員工逾10萬人;2010年底,重慶富士康投產,翌年上半年用工規模已達3萬人。
富士康在內地的急速擴張,既是為滿足其生產擴大之需,亦是降低生產成本之舉。對於地方政府而言,富士康這樣的巨無霸型企業落地所帶來的巨額投資、GDP增長和就業規模,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GDP至上的發展模式下,招商引資成為各地方政府所採取的主要發展路徑,在此背景下,親資本的政策導向也就成為發展的題中之義,這種親資本的導向不僅體現在土地、廠房、稅收、海關等方面的優惠上,在製造型企業用工荒的背景下,亦體現在地方政府不遺餘力地為富士康招募工人上。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充足的、低成本的勞動力供給是富士康成功的關鍵。調研組在重慶、成都的富士康廠區看到,儘管廠區內還噪聲轟鳴、施工機械往來穿梭,但成批的年輕工人已經被一車車地送到廠區,他們中的很多人屬於政府代招,或者由各市、縣的職業學校組織進廠。由於產線尚未完全投產,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完成入職程序後被送往崑山、深圳的老廠區,或者在長時間的的軍訓、打掃衛生等無聊的工作中來打發時光。
為了能夠吸引富士康到本地落戶,地方政府不惜投入大量的公共資源為富士康提供招工服務。在河南,省政府將富士康的用工需求作為招工指標層層分解,下達給各級政府成為重要的政治任務,並且在財政上給予大量補貼。2010年9月,河南省政府下發題為《河南省扶貧辦關於富士康科技集團在我省貧困地區招聘培訓員工工作的通知》①的檔,以扶貧的名義將為富士康招工的任務下達給各地方政府,該檔顯示當年的9、10兩個月內為富士康完成招工人數2萬人,招募對象主要為職業學校在校的實習生以及貧困地區剩餘勞動力。為了招工任務,該檔還規定了招工的獎勵措施,其中職業介紹補貼為每人200元發放給職業介紹機構,就業人員每人給予600元生活補貼,同時省政府還對於組織到富士康工作和實習的單位給予獎勵,僅前兩項補貼合計就高達1600萬元。
① 參見洛陽市扶貧網http://www.ly.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lysfpb/cate1-8/201008/44039.html
以河南內黃縣為例。上級下發給該縣的招工任務是1000人,在《內黃縣人民政府關於做好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團在我縣招聘培訓員工工作的通知》②的檔中,該縣提出要將「在我縣招聘培訓員工工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抓」,成立了「內黃縣富士康科技集團招聘員工工作協調小組」,常務副縣長親自任組長,其組成人員涵蓋了人社局、教育局、公安局、財政局、農業局、民政局、交通局、廣電局、公路局、衛生局、扶貧辦等部門,可謂是「全民總動員」,從宣布、組織、招募、培訓、體檢到社保、運輸,提供「一條龍服務」,甚至連交通運輸部門都被要求保障富士康員工運輸車輛暢通無阻。該檔明確規定,「實習學員實習期不低於三個月,三個月後向相關培訓機構發放培訓補貼」,明文規定將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納入到富士康的勞動力供應之中。
② 參見內黃縣人民政府網http://www.neihuang.gov.cn/info/news/zfxxgk/info_content/57913.htm
同樣的做法並非特例,而已成為地方政府的慣例,比如在新鄉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富士康科技集團在豫招聘培訓員工新鄉招聘工作的通知》③中亦將職業學校納入到重點的招聘管道中,並明文規定「每日加班不超過3小時,每周至少休息1天」,與國家關於實習生「每天工作不得超過8小時、不得加班、不得從事夜班勞動」的規定明顯相違背。
③ 參見新鄉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網站http://www.xxrsrc.cn/newshow.asp?id=502&mnid
在南寧富士康,同樣的招工戰也在上演。在一份2011年12月30日《隆安縣進一步做好富士康科技集團勞動用工服務工作方案》④的檔中,我們看到了幾乎同樣的情況。為了「幫助富士康南寧項目緩解勞動用工緊張的問題」,該縣成立了副縣長牽頭、包括人社局、宣傳部、教育局、經信局、財政局、總工會、團委、婦聯、各鄉鎮政府組成的「隆安縣促進富士康南寧項目勞動用工項目勞動用工工作領導小組」。為完成上級所分配420人的招工任務,該縣將重點放在「校企合作」上,要求「引導學校積極開展短期培訓,及早制定招生、培訓計劃,與企業對接」,並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9月份學校開學期間,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就業,」並指定隆安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為責任單位。在重慶、成都等富士康新建廠區,調研組也都發現了類似的情況。地方政府以促進就業、實習、扶貧等名義,投入大量的公共資源,其目的不過是配合招商引資,為富士康的投資落戶提供大量廉價的勞動力供應。這種政府直接出面大張旗鼓的招工行為,造成了三方面的嚴重後果。
④ 參見隆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網站http://www.lax.gov.cn/zhengfuban/contents/5827/127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