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太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周密部署,細化落實各項聯防聯控措施,切實保障了市民健康和城市公共安全。太倉醫療隊馳援武漢,經過50多個日夜的奮戰,完成任務平安返太,抗疫英雄位洪明的事跡感動社會各界。面對疫情影響和經濟下行壓力,太倉出臺政策,與企業共渡難關,深入開展「項目建設提速年」活動,全年新引進項目664個,總投資1831億元,123個市級以上重點項目年度投資任務提前完成,項目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為高質量發展積蓄新動能。
2
7月1日,滬蘇通鐵路正式開通運營,太倉站、太倉南站啟用。太倉從此結束了「地無寸鐵」的歷史,邁入高鐵時代。除了通車的滬蘇通鐵路一期,在建的南沿江城際鐵路、北沿江城際鐵路、滬蘇通鐵路二期、蘇錫常城際鐵路以及上海市域嘉閔線延伸線等將在太倉市境內密織成網,形成「5+1」軌道交通樞紐。
3
9月25日,婁江新城指揮部正式掛牌成立。自婁江新城規劃建設啟動以來,婁江新城規劃體系不斷完善。婁江新城濱河公園正式開放,高鐵場站配套基礎設施建成投用,嶽鹿公路對接嘉定城北路通車,西工大、西交利物浦兩所大學太倉校區建設加快推進,道路市政工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正有序推進。
4
9月28日,我市首宗「雙信地」出讓模式商品住宅用地籤約,太倉團溪碧桂園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通過「雙信地」出讓模式成功籤約一處商品住宅用地。這是我國首宗「雙信地」出讓模式籤約的商品住宅用地。「雙信地」出讓模式通過「政企互信+政企守信」,以「出讓合同+監管協議」模式,實現「成交即發證、交地即開工、竣工即登記」,構建企業「拿地—開工—竣工領證」全流程「高速通道」,項目開工時間壓縮至60天內。通過發揮社會信用體系作用,掃清了實體經濟發展的堵點和難點,為企業提供更便捷、更專業的服務。
5
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關於做好2020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工作的通知》,蘇州(太倉)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入選2020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為全省唯一。截至目前,太倉港已開闢航線211條(班),貨櫃吞吐量突破500萬標箱,居全省第一位、全國第十位、全球第三十位。2020年8月,太倉港貨櫃吞吐量一舉刷新3項開港以來歷史紀錄,太倉港第四期貨櫃碼頭竣工驗收,滬太通關一體化全面落地。
6
全國首個中德在職業教育領域合作的標準化成果《雙元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指南》發布,中國德國商會(上海)的旗艦活動——「商會之夜」26年來第一次走出上海在太舉行,中德智能製造峰會暨太倉先進位造業創新合作交流會上,15家企業進行了項目合作籤約,籤約投資總額累計10.15億美元;太倉與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合作設立的新型研發機構——太倉-德勒斯登航空新材料創新中心揭牌;第四屆中德中小企業合作論壇暨第十三屆「太倉日」活動在上海舉行;BVMW太倉服務中心和德國中小企業(太倉)孵化中心揭牌……截至2020年底,太倉已聚集360家德企,其中「隱形冠軍」50多家,工業總產值超500多億元。
7
11月10日,中央文明辦公布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入選城市名單,太倉成功上榜。「全國文明城市」是含金量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城市品牌,它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發展水平、綜合實力和市民素質。近年來,我市一直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目標,著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和群眾生活質量,建設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文明城市,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此次成功跨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是全市上下長期以來萬眾一心、齊心協力奮鬥的結果。
8
11月18日,由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與瞭望智庫共同主辦的「2020中國幸福城市論壇」在杭州舉行。論壇發布了第十四屆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太倉位列縣級市榜單第一,這也是我市第9次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活動已連續舉辦14年,是目前中國最具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城市調查活動之一。
9
太倉至上海的健康醫療專線開通,長三角一體化交通重點對接項目——太倉嶽鹿路對接上海嘉定城北路正式通車;滬蘇通鐵路二期規劃獲批,從太倉站可直達上海東站和浦東機場;11月20日,滬太協同發展推介會在上海舉行,蘇州對接上海重要樞紐門戶城市暨嘉閔線太倉段項目發布,太倉將真正納入上海「1小時都市圈」,現場還籤約了55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項目,總投資568.8億元。全方位對標上海、對接上海、融入上海、服務上海,太倉在具備條件的領域率先實現與上海的同城化。
10
11月30日,生態環境部對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表彰授牌,太倉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是園林城市的升級版,與園林城市評比中側重城市的園林綠化指標不同,「生態園林城市」的評估更注重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在此次授牌之前,我市已獲得過中國人居環境獎,獲評國家生態園林城市,3次榮獲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城市最佳實踐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