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浴火重生英雄城 感恩奮進新徵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武漢」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聚焦「堅定不移推進文化強市建設」。
市文化和旅遊局負責人介紹,我市將堅定不移繁榮發展武漢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到2035年,武漢將建成文化強市。
發布會現場。記者任勇 攝
該負責人說,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勾勒了建設文化強市的美好願景:到「十四五」末,武漢的文化魅力更加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精神特質充分展現,文化事業繁榮興盛,文化旅遊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水平全面提升。到2035年,武漢將建成文化強市。
武漢獲評
全國首批文化消費試點城市
▼
據介紹,「十三五」時期,我們持續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和魅力更加彰顯。全市現有國家級文保單位33處,居副省級城市第5位。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為為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萬裡茶道」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大力實施藝術精品創作工程,50餘項作品獲評國家級獎項或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武漢成為全國戲曲名團、名家匯演獻藝的「戲碼頭」。著力完善公共文化設施,打造公共文化品牌。每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面積、每10萬人擁有演藝場館數量排名分別居全國城市第3位和第5位。湯湖圖書館獲評「全國最美圖書館」稱號。「武漢之夏」成為全國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秀示範項目;黃陂區李家集街(泥塑)被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武漢獲評全國首批文化消費試點城市。
實現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勾勒的建設文化強市目標,武漢將全面提升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十大行動」,著力增強市民文明意識、規範市民文明行為、培育城市文明風尚,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更高水平的全國文明城市,充分展現英雄城市的獨特魅力和英雄人民的文明風採。
武漢將建設12分鐘文體圈
▼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打響「文藝漢軍」品牌。辦好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振興武漢戲曲大碼頭。推動建設普惠性、高質量、可持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數位化,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12分鐘文體圈,讓城市文化融入市民生活,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觸手可及「詩與遠方」。
加強重大文化設施建設,推進長江數字媒體城、武漢廣電全媒體中心建設,規劃建設武漢戲曲藝術中心、武漢圖書館新館。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推進漢口歷史文化風貌區、武昌古城等歷史片區保護性開發,打造歷史文化傳承發展樣板區。充分挖掘武漢紅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遊,把武漢打造為全國重要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
全面提升文化產業規模和質量。落實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做優做強動漫、遊戲、電競、網絡直播等產業。實施文化市場主體孵化培育工程,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努力培育發展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整合黃鶴樓、知音號、夢幻長江燈光秀等文化旅遊資源,培育國家級旅遊演藝精品項目,打造夜間文化旅遊品牌;擦亮一批文旅商業街區品牌,以消費促發展,打造新型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創建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使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