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要在深夜和男友一起看才有感覺。」一位女性朋友如是說。
這部上周五剛上映的影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以下簡稱《悲傷》)已經在它的受眾人群內部引起了軒然大波。截至今日,影片已經收穫了5億多的票房,從周六開始便連續三天單日票房破億,排片比從上映首日的11.5%一路攀升到今天的44.7%。預測票房一度達到13億,完虐漫威大片《驚奇隊長》。而此時此刻,這部小成本臺灣電影依然在上演著它的逆襲,《悲傷》的票房已經超過《我的少女時代》,成為內地票房最高的臺灣片。
韓劇內核×臺灣腔調
影片翻拍自2009年上映的韓國同名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當年權相宇和李寶英生離死別的純愛故事不知讓多少純情少女深夜淚目,如今進入影院花錢流淚的觀眾也有相當一部分是韓國版《悲傷》的粉絲。
從2000年《藍色生死戀》開始,韓劇逐漸進入中國觀眾的視野。隨後,《對不起我愛你》和《天國的階梯》等虐心劇相繼問世,使得「虐心、純愛、慢節奏」成為韓國愛情題材電視劇的特色,同時在觀眾群體中也逐漸流傳起一句順口溜:「韓劇有三寶,癌症、車禍、治不好!」
作為電影的韓版《悲傷》沿襲了電視劇前輩們的精髓,將「癌症」這一元素融入情節之中。一個身患癌症即將離世的男人希望為心愛的女人找到幸福,甚至親手為她挑選婚紗將她拱手讓給別的男人,最後沒有任何遺憾地離開了人世。
臺版《悲傷》由臺灣演員陳意涵和劉以豪主演,影片保留了韓版的故事主線,傷感又虐心的情感氛圍像霧氣一樣始終縈繞在整個放映廳。在個別的情節點上,臺版《悲傷》則更顯活潑,濃濃的臺灣腔甚至讓人偶爾出戲。
然而相比於韓版7.7的豆瓣評分,臺版《悲傷》的評分並未及格,目前為止僅有5.0分,而且還處於下降的趨勢當中。這與臺版《悲傷》在改編過程中出現的水土不服有關,當然,時隔十年之後,觀眾們對「癌症車禍片」已經產生審美疲勞也是一個原因。
當我們看愛情片的時候,都在看些什麼?
就如文章開頭的女性朋友所言:「這部電影要在深夜和男友一起看才有感覺。」情侶們進入影院的動機,可不只是「看電影」那麼簡單。
猶記得2018年年底的現象級營銷——《地球最後的夜晚》的「末日營銷」刷爆社交媒體的場面。影片以「跨年一吻」為賣點上演了一出教科書般的營銷,上映前6天預售票房破億,並最終以2.8億元的成績刷新了國產文藝片預售票房紀錄。情侶們將12月31日晚9點50分的場次搶購一空,因為這個場次的影片結束時間正好在0點左右。
儘管《地球最後的夜晚》在豆瓣上的類型標籤有「愛情」兩個字,但影片和大眾眼中的愛情類型片可以說是大相逕庭。不明真相的情侶們買票的動機也許只是為了給自己和伴侶營造一個高度浪漫的愛情場景,「夜晚」、「末日」、「跨年一吻」這些關鍵詞實在令人充滿了無限的遐想,而此時影片的內容本身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悲傷》選擇在3月14日白色情人節上映,這本身就是一個具有高度儀式感的場景。深夜與親愛的TA一起入座放映廳最後排的情侶座,一起為影片中悽美愛情故事抱頭痛哭,這正符合情侶之間甜蜜愛情升級的需求。從某個方面來講,情侶們觀看愛情片的時候,對場景的需求大於對內容的需求,可以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畢竟很少有人會選擇一個人去看一部愛情片。
此外,「情緒」對觀眾選擇電影的影響也越來越大。2017年底《前任3:再見前任》上映的時候,有這樣一支短視頻刷屏各大社交媒體:一名女孩在電影散場後抱著前排的座椅背痛哭流涕,遲遲不肯離去。「與前任的愛恨情仇」一時間成為熱門話題,網友們曬出了各種和前任的情感糾葛,或是決絕的唾棄,或是藏在心扉從未被說破的錯過與惋惜。
《悲傷》的營銷也非常注重「情緒」這個關鍵詞。被譽為「天生歌姬」的A-Lin黃麗玲在影片中特別出演,同時為影片演唱了主題曲《有一種悲傷》,這首歌還作為聲源音樂出現在了電影之中。包括抖音、微信朋友圈在內,《有一種悲傷》的洗腦程度堪比當年的《前任3》的《說散就散》。
在抖音上,關鍵詞「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要帶紙巾」登上熱搜榜第一位,「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看哭了」也成功擠進前五。大批網友曬出自己和其他觀眾在影院看哭的模樣,甚至有人拍下了影廳一整排觀眾集體擦眼淚的壯觀情形。
也許在一些資深影迷的眼中,像《悲傷》這種「刻意煽情」的故事情節並不高級。然而絕大多數的普通觀眾確實需要一個情緒的發洩出口,即便像生離死別這樣的極端故事無法引起共鳴,即便片中部分情節在邏輯上難以理解,但是影片傳達出來的悽美悲傷氛圍是能夠被真實感受到的,淚腺能夠受到衝擊,觀眾能夠痛痛快快地哭一場,而《悲傷》正符合這麼一個需求。從這個方面來講,觀眾觀看影片時,對情緒的關注大於對邏輯的關注。
不過話說回來,一部內容質量不合格的愛情片,再怎麼「場景營銷」,再怎麼「情緒營銷」都是無濟於事的。當然,什麼樣的內容質量算合格,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豆瓣「爛片」為何能夠成為內地票房最高的臺灣片?
曾經以「小成本高回報」的特質席捲內地電影市場的青春片遭遇了從大火到涼涼的命運,逃學、車禍、墮胎等元素充斥於這些青春片中。一方面,這些元素離我們的真實青春太過遙遠,另一方面,觀眾對於這些不斷重複的炒冷飯式的情節產生審美疲勞,於是青春片開始逐漸遇冷,就連最擅長製作青春片的青春光線出品的《秘果》也僅賣出了幾百萬的票房。
在青春片大火的那幾年,《匆匆那年》《左耳》《同桌的你》《梔子花開》這些電影票房都超過4億。然而從評分角度來看,這幾部票房高居前列的青春片在豆瓣上毫無例外地沒有及格。但是在貓眼,除了《左耳》僅7.9分,其他影片都高於8分,這在貓眼可以算是比較不錯的成績。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在這兩年攬獲高票房的愛情片《前任3》《後來的我們》《超時空同居》以及當下熱映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中,除了《超時空同居》的豆瓣評分為6.9,其他幾部都沒有超過6分。而貓眼上,它們的評分都過了8分,《前任3》甚至達到了9.2。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一部影片給人帶來的感受實在太過主觀,豆瓣和貓眼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這或許可以說明,好片和爛片並沒有嚴格的定義與界限,也許青春片就只是像一款經歷了完整產品生命周期的商品那樣,從炙手可熱到銷聲匿跡無非是經歷了從引入期、成長期到衰退期的轉變,也許當今這種以情緒為主要賣點的愛情片在兩三年之後也會經歷與青春片類似的命運,最終退出市場。
不過有一個可以確定的事實,那就是不管在社交領域、電商領域,還是內容領域,廠商們都在關注下沉市場,「小鎮青年」的消費潛力不可忽視。
據網絡平臺公開數據顯示,不管是《悲傷》還是《前任3》,其觀眾畫像均呈現出「下沉」的特點:三四線城市的觀眾比例大大超過平均值,在一二線城市,教育背景為「本科以下」的觀眾比例遠超「本科及以上」的觀眾。影片的營銷方式同樣「下沉」,抖音、今日頭條、快手、拼多多這類以下沉市場為導向的平臺成了重要的營銷陣地。
這對於片方來說或許是個啟示,但是「下沉」並不意味著低俗媚俗、粗製濫造、玩弄觀眾智商。觀眾們希望看到的,依然是那些有著正面價值觀、能夠引起共鳴、能夠觸達人們內心柔軟之處的誠意佳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