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老師們在拍攝過程中 黃浦區教育局供圖(下同)
這是一次時光之旅。
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大禮堂內,畢業剛兩年的青年語文教師陳長,乍一看就像孩子們的大姐姐。
屏幕上的她,帶著孩子們走進了老漁陽裡2 號,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進門就是客堂間,也是陳獨秀的會客室。瞧!堂間最顯眼的位置,掛著一塊小黑板,上面寫著『會客談話以十五分鐘為限』。看到這兒,你會不會好奇為什麼要在黑板上寫這樣一段話呢……原來,當時的陳獨秀簡直就是思想界的明星,可受歡迎了!拜訪者絡繹不絕,以至於他不得不在黑板上寫上這樣行字。」
有趣的講述視角,讓孩子們為身邊的歷史著迷。記者從黃浦區教育局獲悉,2018年,在中共黃浦區委宣傳部的指導下,黃浦區文明辦、區教育局與大同中學聯合開發了首批區級德育特色共享課程「顧老師講紅色故事」,由大同中學歷史老師顧博凱主講。2020年暑假,「顧老師講紅色故事」迎來了第二季「初燃星火照童心」的拍攝製作,主講陣容則擴大至顧老師和他的3位夥伴。
本周,第二季微課即將上線。
圖說:「顧老師講紅色故事」第一季
每天2萬步 從127處紅色遺蹟中找故事
李彬是黃浦區教育局德體衛藝科科副科長,也是兩季微課的主創人員之一。他笑言,當初,要從全區老師中海選出一個會講故事、能吸引孩子的老師時,標準是「年輕,帥氣,但是不能太帥,專業知識深厚。」
最終,憑藉紮實的人文功底和在學生中的人氣,大同中學80後歷史教師顧博凱接到了任務。
黃浦區內有127處紅色遺蹟。究竟哪些點、哪些故事,才能讓如今的青少年產生共鳴?2018年夏天,好幾個雙休日,李彬和顧博凱,兩個大男人總是相約「兜馬路」。外灘、南京路、新天地、淮海路、雁蕩路……今天的時尚地標一個個逛過來,故事脈絡也一點點理清楚了。另一方面,也尋找讓孩子們興奮的故事線索——比如,《新青年》為何從第8卷第1號起啟用了嶄新的封面,正中一個地球,從東西半球分別伸出兩隻手,緊緊的握在一起?
「外灘,上海的地標,然而170多年前,這裡僅僅是黃浦江邊的一片泥灘……」鏡頭前,首次「觸電」的顧老師絲毫不見緊張,在路人時不時的打量中,邊走邊說。《得天獨厚》《前世今生》《璀璨繁星》《他山之石》《不速之客》《開天闢地》,第一季6集圍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展開,全部亮相後,迅速成為各校「活」教材。疫情期間,該課程還登錄了區級在線學習平臺「黃浦E課堂」,豐富了廣大黃浦學子的宅家生活。
講著「紅色」故事的顧老師也成了「紅」人,帶領師生一起行走。
圖說:陳長老師在給盧灣一中心小學孩子們講小黑板的故事
成立宣講團 老師變身「講解員」
初戰告捷。李彬說,大家尋思著,如何把一個人的電影,變成一群人的參演,讓故事的覆蓋面更廣,影響力更大。
2019年底,由20餘名中小學教師組成的黃浦區教育系統理論宣講團成立了,團隊取名「師說」。
今年7月。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試運營開放,宣講團成員成了首批義務講解員。當「顧老師講紅色故事」第二季《星火初燃照童心》籌拍時,除了顧博凱外的另3名老師,自然而然就從他們中產生。第二季的故事,聚焦中國共產黨成立前,《新青年》編輯部和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故事,完整勾勒出了中國共產黨建立前夕的時代背景與諸多準備工作。
圖說:老師們在拍攝過程中
學校「DIY」定製校園版微課
在盧灣一中心小學,視頻微課結束,孩子們在陳長引導下,七嘴八舌說出內心感受。各班代表也輪流把自己搜集的紅色小故事,和夥伴們分享。
對於身邊的歷史,孩子們並不陌生。過去15年,盧灣一中心小學已經為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培養了近千名小小講解員,自編了兒童版解說詞、滬語版解說詞和英語版解說詞。在蓬萊路第二小學,全體黨團員教師以線上、線下兩種途徑,以兒童樂於接受的方式宣傳紅色故事,鼓勵學生通過聽一聽、看一看、寫一寫、畫一畫、演一演等學習方式走進歷史。
「師說」團隊則為全區青少年設計了通用學習單——小學:通過網絡了解第一講中提到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建築,製作專題小報,並在十分鐘隊會上進行交流;初中:自行設計線路,開展一次「紅色人文行走」活動,並形成微報告;高中:從上海近代歷史出發,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並形成報告。
「通過微課裡一個個小故事,我們希望用先行者們的可貴品質激勵如今的青年學子,像90多年前的『他們』一樣,懷著熾熱的愛國之心,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之中。」顧博凱說。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