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的一天,我們搭乘海軍部隊的登陸艇趕往佘山島採訪。
艇上的十多麻袋稻穀引起了我們的好奇。有歌唱道:「雲霧滿山飄,海水繞海礁,都說那島兒小,遠離大陸在前哨……」。歌兒說的就是佘山島。它位於長江口東面,離大陸數十海裡。說它是島,倒不如說是礁,因為它高度僅為65米,面積0.037平方公裡。由於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素有「東海門戶,長江口咽喉」之稱。
美麗的小島卻自古沒有淡水,也一直無人居住,環境悽涼荒僻。小島地處海中,因此風大、霧多、浪高、湧急,一年中有8個月是雨霧天,溼度大,官兵的衣服、被褥常年溼漉漉的。島上的蜈蚣、蠍子等毒蟲特別多,床鋪上、鞋子裡到處可見,而且大得出奇。海島上一切生活用品都必須由大陸補給。遇有颱風,常是十天半月不見船影。蔬菜更難見到,而要想了解外面情況和收到一封家信,更是難上加難。就是這麼個環境,許多戰士一呆就是十幾年,他們用實際行動體現著「青春在海島度過,價值在崗位閃光」的諾言。海島由於小且偏遠,自然資源非常匱乏。島上僅有一個蓄水池,使用時間長了,官兵飲用後經常拉肚子。遇有天氣變化,無船補水,用水更是嚴格控制。
有一次兩個月沒補水,最後戰士們每人每天只有一水杯水度日,更不用洗漱、洗衣。夏天經常一個多星期不能洗澡,衣服都是酸酸的。然而要在這貧瘠的土地上,在沒有淡水的情況下,硬是在這「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小島上,官兵用最原始的方式,肩挑、手抬、人扛,修建起一塊塊陣地、一座座營房,並在石頭縫中,用手摳出58塊菜地,種植了三十多種蔬菜,改善了官兵的生活。
站長彭高明告訴我們:為了解決海島糧食補給不及時、大米存儲難等困難,佘山站還是上海保留著用稻穀碾米傳統習慣的唯一連隊。遇有糧食補給,幾十號官兵齊刷刷地聚集碼頭,90多公斤的米袋,人手一袋,沒有一人叫苦。有的小戰士,腰被米壓彎成了90度,也不讓人替換。提起島上官兵的艱辛,30多歲的營長張光明眼睛裡布滿了晶瑩的淚水,但一提到官兵們以苦為樂,愛島敬業的事,營長和教導員都有著說不完的話,他告訴我們:福建籍戰士吳東和,在家中生活並不富裕的情況下,每次探親回家,總不忘帶一些菜籽回島上種植。為了豐富大夥的膳食,他還特地從家裡帶回幾隻兔子來餵養。戰士小張,家住山東果樹之鄉。探家時,把家中最好的果樹苗帶上小島。用他們的話來說,「呆在小島恨小島,離開小島想小島,小島就象家,人在那裡都想它。」現在的小島,不僅有蘋果樹、橘子樹,還有結滿果實的葡萄藤。
生活環境的改善,更激發了官兵的練兵熱情。夏天,海島的氣溫很高,蚊子到處飛,在各個值班房中,溫度高達50多攝氏度。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十幾分鐘,全身是汗,更何況24小時輪流。有的戰士為了值好班,在這蒸籠似的房間裡,只穿大褲衩值班。冬天,天氣寒冷,滴水成冰,島上水汽特別大,風浪高。戰士們衣著單薄,還堅持巡邏在第一線,以無私的奉獻精神,緊緊地守衛著這藍色的國門。佘山島上的幹部士官80%都已成家,但都異地生活。他們一年也難得見上一面。教導員馬新明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心酸的故事:一次,該營的一名幹部家屬從西安帶著孩子貿然來部隊探親。由於事前沒有聯絡好,該同志沒有下島到車站去接,這時天公不作美,接連颳起了颱風,家屬一連等了25天都沒有見到愛人的面。待這名幹部下島時,妻已帶著深深的遺憾返回西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