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2018年第3期 || 張承志《韃靼海峽》

2021-02-06 山花雜誌社

 張承志,作家、學者。1948年生於北京,1967年從清華附中畢業,到內蒙古插隊,197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系,獲歷史學碩士學位。80年代以小說創作為主,90年代至今以散文為主。代表作有《北方的河》《黑駿馬》《心靈史》《敬重與惜別》等,已出版各類著作數十種。

張承志

 

我和女兒作伴,來到北海道的最北端稚內。

她已經不是松戶北部小學那個四年級的小女孩了。訂旅店、查車次、問路和打交道我一律推給她。我聽著她的日語,像一個不打分的老師。

人生總想盡力抵達自己的極限。

在野寒布岬,頂著冰凍的寒風,我們父女眼睛一眨不眨。傳說的鄂霍斯克海怒濤滾滾,吞吐著寒冷,就在眼前喧響。

有時到達一個地點,望一眼就算大願得遂。剛滿五十歲那年我只想看一眼黑龍江。而此刻人在稚內,新鮮的地名和海風一塊撲面而來,樺太、庫頁島、鄂霍斯克海。

正面是東北的東北、亞洲的極東。韃靼海峽,在視野的盡頭。

 

以前,眼睛一直牢牢盯著蒙古。我從來對這一隅視而不見。它從來都是配角,遠遠躲在地球的東北角。它好像總是偏離歷史中心,在邊緣沉默,令人不在意它的蘊藏。

但是千真萬確:一條像雙叉子槍一樣的路,緩緩地跨著大陸與海洋,藏在那片沉默的陸海之間。

 

我這個蒙古史的可悲「研究者」!……只是由於這次來北海道,到稚內之前讀資料時,我才看見這張《元世祖狩獵圖》。

忽必烈穿著一件點綴黑斑的白色大氅,樣子不像帝王,看著有點怪。

 

在匪夷所思的稚內,肚子裡的蒙古知識復甦了。我想起了鐵木真——後日的成吉思汗小時候隨父親去相親的故事。那故事很有名,細節記在秘史裡:他未來妻子孛兒帖的翁吉剌惕部落,曾以一件黑貂皮大氅為信物。

後來他到了「除了尾巴沒有鞭子、除了影子沒有朋友」的窮途末路,就靠這件貂皮大氅作抵押,借了軍隊去報仇。

我記著這個故事,卻沒想過那件黑貂氅的含義。在《蒙古秘史》裡它的名字是「Kara Burugan」,馬可孛羅說「它是毛皮中的王者。」[1]

對那張帝王圖感到奇怪,是因為我不懂貂皮的價值。而忽必烈懂,所以畫上的他一副滿足的表情。大氅上的黑斑,是更罕見的銀貂的黑尾巴,銀貂更勝黑貂,是貂中的極品——我恍然意識到這種毛皮有多珍貴!

獻上貂皮裘的,是極北之地的漁獵之民。

一條路,一條以能換鐵騎三千的貂皮為極品、兼及毛皮海產雜貨工具的交易路,緩緩繞過黑龍江,再繞過鄂霍斯克海和日本。間宮林藏探險後它在地圖上被名為間宮海峽,但是文人喜歡「韃靼」一語的質感,留下「蝴蝶飄過韃靼海峽」的詩句。或者,學著絲綢陶瓷的叫法,稱它貂皮路?

——再看去,視野裡的北海道以北,景色滋味不同了!

 

它從遼東半島開始繞一個大圈:

難怪為了遙遠的航行,吉林境內建起了「船廠」……我到過船廠,眼界卻只在清朝。我甚至在松花江裡遊泳,但卻不知它的流向。

先沿著松花江,再藉助黑龍江,水道一直入海。然後沿海南下北海道,最後從北海道南端的要塞松前城,指向日本列島甚至遠指中國——或者從北方出發逆向南下:從烏蘇里的密林,先西行再南轉,一直指向山海關。

獻給忽必烈那件銀貂大氅,究竟沿弧線的哪一半送到元大都?貂皮氅只是川流不息中的一滴。物產和人無聲地穿梭往來著。平凡或神奇的物資,魚乾或貂鼠,甚至官用的錦緞、銅雀臺的板瓦——都向著朝鮮或日本、遼東或樺太,在韃靼海峽的兩側涓涓分流。

瞥一眼地圖,看一眼風景,原來視野裡藏著一條古老的陸海通道……它幾乎是秘密的,除了遊牧或漁獵民族無人知曉。

 

它溢出了一般的常識。若不是到了這裡,我會依舊覺得這條路難以想像。離開野寒布岬,到了宗谷岬,此刻,我身在知識邊界的宗谷海峽。

對面的薩哈林(也叫庫頁島或樺太),山影依稀可辨。消息隨地點一起湧進,我看見了:路隱現於森林與海浪,韃靼海峽是路的咽喉。

這裡可能是我一生行旅的北限。隔著大海,左右南北一片靜謐,靜得宛如一個謎語。

 

從宗谷海峽對岸,沿著那條隱現的路,一種人,撐著獨木舟渡過海峽,踩著石頭上的苔蘚,蹣跚走來了。

他們皮衣細目,背著弓箭,刷刷趟過枯萎的蒲公英。黑澤明導演的蘇聯電影《德爾蘇·烏扎拉》,把這種人描寫得出神入化。

他們的名字繁複,費人猜想。世界用各樣稱謂來稱呼他們:通古斯人、愛斯基摩人、埃文基人、愛依努人、甚至印第安人。還有古代的稱呼,翁吉剌惕人。

他們沿著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向著東北、再向著更東更北,抵達韃靼海峽之後和從南方北上的人群,以物易物,像水一樣浸漫匯合。他們把東北亞密密的森林莽原裡的貂皮、獸皮、乾魚和參茸,運往文明的彼岸,不用說也從其中獲得了自己的生計。

成吉思汗的嶽丈德薛禪曾自豪地表白說:我們翁吉剌惕部落的慣習是——向王族嫁女結親,用這法子熄滅爭戰。這種不戰的傳統太罕見了,所以被《蒙古秘史》特記一筆:

 

我們翁吉剌惕的百姓

自古就有

——外甥女的容貌,處女的顏色

與別國之民不鬥爭

兒子守著營盤

女兒靠著姿色[2]

 

翁吉剌惕(Unggirad,詞尾-d是複數),應該就是俄國的埃文基、中國的鄂溫克。temečid一詞我有意不譯「打仗」而譯「鬥爭」,因為它在強調階級鬥爭的年代,每天被人掛在嘴上,居然古今未曾轉義。

他們生活在浩淼的密林水道之間,遠離每一個中心焦點,從不掠地奪土。但他們視野廣闊,也許人類中數他們跑得最遠:不僅北海道,他們腳步的軌跡,一直伸延到阿拉斯加和整個南北美洲。

「不鬥爭」——也許,已經該強調他們的和平性格?

一種溫和的性格,也沿著這條遠島冰海的路,從東北亞傳到了南北美。無疑一種和平基因,也摻在血裡一路南下,傳給了美洲的原住民。

所以我們從墨西哥到秘魯,一路到處都感到了這種血統。同樣,由於太善良所以才失敗,因為和平的傳統所以遭受屠殺的雷同歷史,也順著這條路線比比皆是地重演。

在殺伐攻戰為日常茶飯的北亞草原,這支漁獵部族,可能就是因為不喜歡恃勇鬥狠,所以才默默無名?

時光如水,十幾個世紀過去後,從北美到日本,他們消失了。沒有留下墓冢,除了蛛絲馬跡。也沒有留下遺言秘史。顧盼整個地球,除了拉丁美洲,沒有一個人群像他們:幾乎不曾存在,殘存得微乎其微。

在所謂證據——史料的緘默中,神秘的東北亞漁獵民族不見了。秘史傳述的翁吉剌惕,那習慣把自己的女兒和外甥女嫁給強者成為哈敦(王后),再讓她們成為防止衝突的盾牌[3]的以美人和黑貂自豪的古代倏忽消失了。

荒野上,只有點點的蒲公英,在不易察覺地搖曳。

日文網絡上這樣寫著:

和人帶來的天花等傳染病,使得愛依努人的人口變少了。1804年估計大概是2萬3797人的人口到了明治6年(1873年),減少到了1萬8630人。以後愛依努人的人口減少依然不能停止,北見地區到了明治13年(1880年),只剩下955人,而這一人口數字繼而到明治24年(1891年),只剩下381人!

不僅在北海道,「這一種人」的人口減少,是一個矚目的世界現象。

如今旅行在這塊土地上,誰都會覺得愛依努人太少了,少得不可理解,少得幾乎為零。

這一種人,被忽略了。

 

記得滿50歲那年,我頭一次抵達了黑龍江。《北方的河》把黑龍江寫成了夢,是因為我沒去過。朋友為成全我的夙願,把車一直開到璦琿江岸。

那一天璦琿就在眼底,黑龍江的波浪拍打著坍塌的城牆。古代的痕跡只見一座長滿蒿草的寺,寺裡沒有阿訇,鄉老無影無蹤。同樣,那時我也沒有意識到:就在這裡,隔一道黑水,20世紀之前,清朝與俄羅斯——兩個帝國在對峙。

50歲那年我使勁瞭望過河對面的布拉戈維申斯克,它被中國人叫做海蘭泡。我眺望它,漫無目的,像在新疆波馬眺望對面的蘇聯集體農莊。我那次眺望和旅遊大媽的觀景臺沒有什麼區別:雖然眺瞭望了,什麼也沒看見。

 

此刻從稚內北望,只隔37海裡就是俄領的薩哈林。如今無論誰都知道:進入20世紀以後,又是兩個帝國——俄羅斯與日本的對峙。

在稚內的副港市場,能參觀日本的樺太移民史展覽。我可真是孤陋寡聞,不知道日俄戰爭勝後,日本帝國在樺太(即庫頁島或薩哈林島)的北緯50度以南,建成了一個殖民樂土。有港口有城鎮有村莊——鐵道交叉、市街繁華、中小學郵電局電影院一應俱全!

 

發生在布拉戈維申斯克的黑龍江大屠殺,是從石光真清自傳裡讀到的。

這是一部明治帝國的間諜回想。二十世紀肇始之際響徹日本的民族主義呼聲,使他選擇了放棄警衛皇宮的近衛軍官前程,不顧後路,「為祖國研究俄國問題」,跨過了韃靼海峽,把一生拋在了黑龍江兩岸的曠野。

對豆腐渣帝國大清,俄羅斯隨時可以一刀剁了它的一條腿或一隻手。1900年北京發生了義和團事變,宣示誰是老大的機會來了。石光真清手記的第二卷《曠野之花》裡記載了這一慘劇:

 

俄國男人不問老幼都配發了步槍和彈藥,在留守隊長指揮下被布置在江岸以防備清軍登陸。野炮陣地也加強了,上下遊都派出斥候監視敵方的動靜。同時,對住在布拉戈維申斯克的清國人的抓捕一齊開始。……

短時間裡抓到中國街的三千清國人,又被拉到黑龍江邊上慘殺,不分男女老少的死屍,像筏子一樣被推入黑龍江的濁流。這是東亞有史以來最大的屠殺和最大的悲劇……從那天起,大東亞爭霸的血鬥史,就拉開了幕布[4]。

 

病入膏肓的大清,不再吹噓大國崛起。康熙和乾隆都不能想像,他們開疆拓土把版圖一直開拓至未知的遠方,但在祖宗發跡的韃靼海峽,堤防卻呼喇喇地一潰千裡。

用鐵道高速推進遠東的俄羅斯,是這塊大地上後來居上的新帝國。他們毫不躊躇,把那些苦力和骯髒的人,簡直充滿快感地屠殺著,然後向著滔滔江水撮下他們的死屍。

可是曾幾何時?只在5年後,傲慢的白種殖民大國到了1905年就遭了黴運。陸戰敗,海戰敗,島戰還是敗。原來當享受屠戮別人的快感時,自己的地獄也建好了——從旅順口到薩哈林,俄羅斯的大國崩潰,演出得更讓人瞠目結舌。

10年河東,40年河西,輪到日之丸帝國演出一場崛起戲時,歷史又一模一樣地重演了。發了痴的軍事炫耀,攔不住的兵敗山倒,熬到1945年,一切都化成了齏粉。

不用說,到了大國傾覆時,從稚內副港渡過宗谷海峽去樺太(薩哈林)殖民的日本人,就像滿洲國的開拓團一樣——森林鐵道,撒手一空,人不分老幼,全體都舍了新家,逃回故裡。

 

「大國」如走馬燈,轉得令人目眩。最後的一場角鬥,演出在日美之間。一艘在下關擊沉了幾條日本船(其中有運送平民的船)的美軍潛艇,功勳累累一路北行,走完了日本海。待它右轉進入宗谷海峽時,等候良久的日本艦艇出現了,它無路可逃。

宗谷岬立著一塊宣稱「為所有死者」建立的紀念碑。當然從海浪中不能辨出哪兒埋著被擊沉的美軍潛艇,又在哪兒沉下了日本的驅逐艦。

 

我們父女站在宗谷岬。

心裡似乎感觸萬千,其實什麼也看不見。無論是大連和長春的繁華,無論從札幌到樺太的開拓,連同日本人的時代心理——祖國崛起騰飛中對他者的蔑視,都像空氣一樣流失了,像謊言一樣消失了。

 

在宗谷岬附近我們尋到了一處武士墓。女兒念著碑上的俳句:

たんぽぽや會津藩士の墓はここ

(蒲公英及會津藩士的墓在此)

 

除了會津藩外,東北諸藩比如津輕藩都曾派去戍邊的武士,如今除了墓碑和徘徊的遊魂,清冷的莽原上空無一人。「蒲公英」,是這一首的點睛之筆。宗谷岬一帶遍生蒲公英,確實,人消失後,荒野上便只餘蒲公英。

這也是一種人:

他們可能是日本的異類,是流放者、是窮民、是遭處罰的敗軍殘兵;但他們也是帶刀武士、是「文明人」、是殖民主義者。他們可能被命運拋到了僻荒之地,他們也可能渴望新的家園夢,但他們來到伊始,血液裡流著一種歧視——對茹毛飲血的野蠻人,對未知的異俗。

我總在想,赤穗藩的四十七士若是到了北海道,會怎樣呢?

對自己主公忠誠不貳、一命可拋的武士,當面對的是野蠻人、是穿著不可思議的毛皮樹葉、是唱著嘔啞嘲哳難聽怪曲的「愛伊努」時,究竟殘忍怎樣被煽動、究竟欺騙怎麼被選擇,究竟殺人的刀被怎樣舉起?

武士戍邊的早期,難以追究細節了。

到了1863年,《知床日誌》記載說:愛依努的女子到了年紀就被發派到國後島,充當漁夫的玩物。土著妻子被公所的守衛拿去當小妾,男人則在離島上被人酷使,動輒五年十年

不用說,文明的「和人」(日本人)像一切邊疆故事一樣:一袋米換一頭熊,一盆鮑魚換一根針——

在超出經濟學能分析的貿易掠奪中,原住民漸漸不能忍耐。有過兩三次武力反抗:夏庫夏因(シャクシャイン)、寇夏瑪因(コシャマイン)、國後目梨(クナシリ・メナシ)。但是,就像今天毀滅中東的屠殺型戰爭一樣,在絕對的軍事優勢下,「野蠻人」被打敗、被奪走家園,最後人口劇減。

武士刀的徵服之後,是商人算盤的搜刮。隨著日本(和人)商人的漁場開發和殘酷勞役,愛依努人被逼入了窮境。1789年爆發的國後目梨暴動,是最典型的一次。有意味的是:暴動的矛頭,指向當時的承包資本家飛僤屋商人。他們殺死商人,燒毀商船,火焰一時燒遍北海道東部。

日本徵服蝦夷地的橋頭堡——松前藩出兵鎮壓。事件收拾的最後一幕,是對三十七名愛依努犯人的殘酷斬首。日本網上有如是記載:

 

7月20日審問,當天立即宣布37人死罪。第二天21日,犯人被挨個從牢裡拉出來砍頭。到砍了五個人輪到第六個的時候,牢裡開始喧囂四起,眾人唱起了叫做「拋坦開」(ペウタンケ)的咒語,企圖弄壞牢房。於是鎮壓的軍人向牢內開槍,用矛刺逃跑者,殺死了其中的大半。最後,把破牢的37人全部處死。然後割下所有首級,洗後裝箱,用鹽醃上。再把胴體一個個用蓆子包起挖了大坑埋了。在松前城郊外的立石野,對37個人頭進行了驗明。

 

在民族關係的處理中,有時模式是誘殺:

集武勇和儒雅於一身的「和人」武士,設下鴻門宴。他們像西班牙人在墨西哥一樣,利用對方的淳樸,以酒引誘太缺心眼的愛依努人。然後席間拔出利刃,把醉倒的客人殺害。

從優越地歧視,到殘忍地屠殺——其間只有一紙之隔。

《共同奏響——巴勒斯坦與愛依努》一書的逐年系列,是進步的日本知識人獻給愛依努人的悼念。他們悼念和反省的方式,是把日本式殖民主義與巴勒斯坦發生的殖民暴行一起批判。板垣雄三在此書結語裡寫道:

 

假稱和睦,設宴謀殺,手段惡辣——然而又擱置可恥事實、且使人不能直視它的作業,即美化武士精神性的「武士道話語」。……日本作為一個戰鬥的、不絕討伐的國家形象,其亮相之處,即在東北及蝦夷地。[5]

 

板垣雄三的武士批判,還不間歇地發掘了暴力行徑背後的文化。他俯瞰全球的殖民行為及其經濟類型,一針見血地戳破了本質:

 

在基督教徒的《舊約》聖經、也是猶太教聖書開篇的《創世紀》中,講到亞當的兒子們,該隱和亞伯的兄弟故事。亞伯是遊牧民,該隱是農民,非常象徵地顯示了遊牧(包括狩獵和採集)與農業的對照的生活方式。聖經中該隱殺死亞伯的兄弟相殺,是人類最初的殺人事件。……殺人犯是農民這一點,暗示著農業的攻擊性。日本的農本主義也許覺得唯農業才是和平,而遊牧和狩獵採集民乃是攪亂秩序者,換個時髦說法乃是恐怖分子;但聖經所說全然相反。佔有自己的土地並總想擴張它的,是農民。唯因不改造和破壞自然,農業就不能成立。反之,若問誰是適應著生態和環境、與之共生並且存活的,毋寧說,正是從事採集、狩獵、漁撈、遊牧生活的先住民族。

 

對於我這個原牧民來說,這樣的概括,一半如自身的切膚體驗,一半是發蒙般的啟發。對我這青春時代在草原奧深放牧,後來又企圖咀嚼《元朝秘史》的蒙語原文、天真地想像著「和平的翁吉剌惕」的人來說——這樣的認識,簡直像撕裂著自己。

寫那本關於日本的書時,對其中《四十七士》一章我曾有過不安的感覺。但我找不到解開的繩扣。也許在中國看膩了背叛的我,被那些殉死的故事擄掠了。沒想到在這次旅行途中,我意識到了自己的膚淺。是的,寫那本書時,我並無概括「武士」的能力。

我突然憶起2012年的上海。那次我只顧自己的宣洩,忘了把時間為板垣雄三先生留夠。今天我痛感那一夜我很對不起上海的聽眾,因為他們更需要聽的是板垣的思想。

 

我睜大著眼睛。北方的大海,在我面前洪波湧起。

人,若是他直到50歲才第一次見到黑龍江的波浪,他不可能奢望太多。見識的缺少和認識的淺薄是一對不幸的畸形兄弟,那一次我抵達了黑龍江,但什麼也沒看見。人的啟蒙,連時機都有前定。

一條路,一個無聲的古代,一種人——都消失了。病毒般蔓延的法西斯言論中,不是常見對異色他者的詛咒說他們人口增加得太快麼?

此時此地,沒有誰再談論愛依努人的被歧視、被殺戮和瀕於絕滅了。但是「不鬥爭」的翁吉剌惕,仿佛在視野的盡頭,與我默默對視。女兒似乎也懷著心事思索。比我早很多年,她今天就有了這些常識。

在接續熄滅的走馬燈中,在成串沉沒在漆黑浪底的帝國中,一種突破地理的視野,一種返歸樸素的原則,像一束光,穿過雲縫照亮了海面。

吸引是真實的。從翁吉剌惕人的傳奇到愛伊努人的消失,從被抹殺的人到被踐踏的心情,在海天盡頭的韃靼海峽,遠遠地隱現。

海峽上寒風怒號,手凍得甚至無法按下快門。波浪空寂地衝響。烏雲滾滾的海上,疾行著凜冽的蕭殺之氣。

 

baraan gar-ar,寫完於2017年中秋

注  釋:

【1】 見村上正二譯註:《蒙古秘史》卷二,p.157頁注3。

【2】 筆者據小澤重男對秘史第64-65節的蒙文拉丁轉寫及日譯,再譯為中文。小沢重男:《元朝秘史全釋》(風間書房,1984年)上、p.260-261頁。

【3】 同注2,p.261頁。

【4】 《石光真清手記》之二:《曠野之花》p.35-37

【5】 《響きあう パレスチナとアイヌ》,第一回反植民主義フォーラムin北海道,2005年8月28日,札幌市教育文化會館, P.95頁。

【6】 前引注5,P.92頁。


「視覺人文」楊鋒藝術作品展


2018年第3期(總第580期)目錄 

楊  林→ 牛郎織女(中篇)

王  族→ 月光密令(中篇)

王傳宏→ 微光(中篇)

王彤羽→ 聲色兒 

張承志→ 韃靼海峽

翟永明→ 連環畫小記

莉莉陳→ 密室

曉  秋→ 在新疆,與他們相遇     

朵  漁→ 星空遼闊,讓我無言以對(二十二首)

孫文波→ 徒步行記(十首)

江飛  孫佳山  吳述橋  程朝霞→ 「中產階級文學:題材或趣味」筆談(二)

劉  堅→ 原境、模仿、物性、符號、語詞

               ——論楊鋒的版畫

中國貴州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向世界100所著名大學圖書館贈閱《山花》

相關焦點

  • 《山花》2018年第4期 || 張承志《鏡中花》
    對他們來說,那是一種脊骨發涼的預感。因為他們已經明白:勝利是暫時的,兵家勝負無足輕重,既然行將就木的奧斯曼帝國能那樣反抗,那麼整個被他們蔑視的阿拉伯、東方和第三世界也能。新的時代一定會造就新人。隨著「國家」的勝利,各色新人必然登場。但決非他們的每一種都是進步與個性的產兒。以個人主義、殖民主義及他者歧視為本質的「新人」——在人類擁有了清算可能的時侯,一定會被追加清算。
  • 新刊| 《山花》2019年第11期
    關注我,過一種與文學相伴的生活 2019年第11期(總第600期)目錄 王 林 技術運用和觀念表述 ——關於賀丹的油畫創作 特 稿 王劍平地圖上的標記 中國貴州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向世界100所著名大學圖書館贈閱《山花
  • 張承志 | 邊境上的託爾斯泰
    「新俄羅斯」的神聖國境,在十九世紀剩下的時間裡一遍遍刷新,帝國的統一實現了。油畫:《伏爾加河》伏爾加河——它以前是「東方」和亞洲、世界另一半的界河。它浩淼的水流以東,綿延著塔塔爾斯坦、巴什基利亞、中亞細亞、蒙古利亞、西伯利亞、滿洲利亞、甚至阿拉斯加。 「把世界分為兩半」的這條大河,現在它是新帝國東進的起跑線。
  • 沙溝十年:再訪張承志筆下的西海固回民
    出發前,我仔細讀了張承志《心靈史》中描述沙溝的文字:沙溝回民窮困卻有精神寄託,他們淡漠痛苦,臉上充滿了光澤。  當時,我們住在顧家溝。剛開始,每天我們爬半小時山,幫忙收割稀疏的麥子。山很高,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原,溝溝壑壑。休息時,坐在位於陡坡的麥地,下面是幾百米高的深溝。這裡廣種薄收,王國梅的父親說,他家在半山腰有幾十畝薄田,種小麥、胡麻和洋芋等。
  • 【招生】 第十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
    第十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推送日期:2018年10月1日報名截止
  • 張承志:緊握手中筆
    張承志,回族,著名作家,1948年9月生於北京。中篇小說《黑駿馬》和《北方的河》、長篇小說《金牧場》和《心靈史》、散文集《一冊山河》和《敬重與惜別》等影響廣泛。   張承志近日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就文本的修改、文學批評的作用、怎樣保持創作的生命力等話題暢談了自己的思考。
  • 2018年第二期_2020年2018年第二期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2018年第二期專題為您提供2018年第二期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2018年第二期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 [重慶工程造價]2018年第二期總第315期 立即下載
  • 【學術期刊】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18年第3期目錄摘要
    原刊和作者: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2018年第3期原刊和作者: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2018年第3期    Pages: 635-662
  • 期刊目錄 | 《地理學報》2018年 第73卷 第7期
    一、期刊介紹    《地理學報》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中國地理學會聯合主辦的學報級綜合性學術刊物,創刊於1934年,2016年被美國《工程引文索引》(EI)選擇作為收錄期刊源。    《地理學報》的學術質量多年來一直位於全國科技期刊的前列, 《2017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公布的數據顯示,《地理學報》影響因子為3.894,位於全國科技核心期刊第2位,連續9年位居地理學期刊第一。
  • 瀘縣四中工作簡報2018年第2期(總第20期)
    8年第2期(總第20期)(2018●3月6日,教科處負責人主持瀘縣四中2018年春期限教學工作會。●3月13日,組織進行新老師培訓活動,教科處付頂彬作專題講座。●3月13日,教科處組織進行了2018年校級微型課題研究培訓活動。●3月15日,教科處組織省級課題《農村中學網絡教研促進老師專業發展》開題報告會。
  •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8年第4期目錄
    ,摘自《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6期論歷史的客觀性陳先達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摘自《貴州師範大學學報》2018年1期全面從嚴治黨與優化社會政治生態王桂蘭 馬澤放 作者單位:河南師範大學、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摘自《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5期
  • 馬鞍山教育攝影周記(第十三期 2018.6.3)
    詩城園丁攝影第十三期,感謝您的陪伴。 市直屬       圖1:2018年5月4日,馬鞍山工業學校《別生氣》。(下午放學路上,一位小女生受委屈了,身旁的男同學一路陪伴,滿是關切安慰她) 攝影:唐召喜        圖3:2018年5月26日 ,市公安局禮堂,紅星中學學生參加全市禁毒演講比賽 。 攝影:婁汪明
  • 我市在第21屆海峽兩岸花博會上喜獲佳績
    第21屆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11月18日至24日在漳州東南花都花博園舉辦我市選送15家花卉企業(含花店)及個人的200多件作品參展參展類別11項(共16項)共獲獎牌47枚其中金獎11枚金獎和獎牌總數達歷年之最據了解,11件金牌作品分別是:福建綠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屏南)的國蘭「玉皇妃」「醉屏嬌」、閩卉(福建)園藝有限公司(屏南)的多肉植物「莫三比克」、福建白水洋蘭花有限公司(屏南)的藝術插花、福建龍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屏南)的秋菊單頭菊「紅寶石」、寧德向山蘭園植物科技有限公司
  • 2018年第十三期專利代理人上崗培訓班
    2018年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會培訓計劃已在協會網站公布,相關信息請在首頁「重要通知」欄目中查看。
  • 銅雀臺詩社《每周一聯》第75期 (2021年第3期對句選
    《銅雀臺詩詞》2021年第3期    總第273期銅雀臺詩社《每周一聯》第75期
  • 明朝與韃靼,必須加強戰備,以防為主
    大家好,我是小編李光,今天就讓我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明朝與韃靼,必須加強戰備,以防為主。明朝與韃靼的實力以及各自所處的地位和特點,也決定了明朝必須加強戰備,以防為主,而不宜主動出擊。其一,韃靼人植長騎射,專於技而無待於教,廝殺格鬥,人人都會。
  •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在馬口花博園...
    11月18日上午,第十一屆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博覽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在東南花都花博園開幕。  本屆博覽會由農業農村部、國臺辦、中國貿促會、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共設置有5大室內展館,涵蓋花卉展區、觀賞魚展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展區、文化旅遊展區、「一帶一路」展區、臺灣展區、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展區、新疆西藏寧夏展區、海峽兩岸人才與項目對接會展區、現代農業展區、綜合展區等系列特色主題展區,面積達3.9萬平方米。
  • 張承志硬精裝作品珍藏本展現「清潔的精神」
    本報訊當代著名作家張承志的《北方的河·黑駿馬》、《金牧場》、《敬重與惜別》、《把黑夜點燃》硬精裝版由盛大文學華文天下策劃出版,此4本書為套系,封面簡潔、乾淨,遵從張承志本人及他的作品本身「清潔的精神」。
  • 海峽兩岸「兩山兩湖」所在地籤友好合作協議
    新華網武漢10月26日電(記者吳植)海峽兩岸「兩山兩湖」友好合作籤約儀式26日在湖北省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舉行,武當山與阿里山、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太極湖與日月潭未來將形成常態化的旅遊合作,共促兩岸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
  • 2018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狀元王中王大賽
    供圖 攝  中新網廈門10月12日電 (楊伏山 林靜嫻)「2018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狀元王中王大賽」(簡稱「王中王大賽」)11日晚在廈門市博物館舉辦,「王中王」桂冠被最後的幸運者、廈門本地人士張阿婆奪得,喜獲「王中王」終極大獎——價值逾30萬元的奧迪A4L轎車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