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近日,山西交口縣,家長爆料縣第一中學下發通知:禁止學生網購,發現以學生名義郵寄的快遞一律沒收。家長稱該校偏僻買東西不方便,讓人難以理解。教育局工作人員回應,學校雖然禁止網購,但是家長可以給學生寄東西。(12月12日 中華網)
該規定被曝光網絡,立馬引起了廣泛討論。大多網友指責學校規定「一刀切」,不考慮地域帶來的不便,只為了限制學生使用手機而「出此下策」;還有的認為,學校根本沒有沒收學生物品的權力,規定自身存在著物權上的爭議。甚至有的網友大膽猜測,莫不是學校為了照顧「自家開的」小賣部?
確實,在行動網路迅速發展、網購大潮不可逆的今天,此項規定有些嚴苛。學校地處偏遠,網購的便捷,剛好可以彌補學生的日常需求;而家長心疼孩子,更是不同意這種「一刀切」的做法。誠然,這項規定算不上是思慮周全之舉,更是給學生和家長造成了一定的麻煩。可是,中學畢竟不能和社會畫等號,教書育人的學校應該有一定的紀律性。面對自制力不及成人的青少年,禁止網購的規定是應當存在並被理解的。
早在2014年,貴州一中學就曾經規定「在校期間禁止網購」,起因是學校發現學生網購的物品中存在菸酒、刀具等違禁物品,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在中學就讀的青少年們,自我約束能力較低,尚未形成正確的消費觀,網購的誘惑又極大,很容易購買菸酒產品或是一些危險違禁物品。學校沒有拆快遞、翻私人物品的權力,出於對校園安全管理和規範學生行為的考慮,從源頭上做文章也屬學校的無奈之舉。
除了擔心學生鑽空子違紀,網購也著實是一個自身易成癮,且極易互相「傳染」的行為。在追求潛心讀書的中學裡,網購風潮顯然極易擴散,會越發刺激中學生的消費欲,而課間閒談交流心得還很可能形成攀比心理,使未成年人越發難以控制對金錢的合理支配,這對青少年的成長來說,危害不小。同時,浮躁的環境不利於潛心求學,也不利於淳樸之風的養成,這恐怕也是學校嚴格規定的另一層思量。
很多人抨擊學校,是因該項規定會「誤傷」很多尋求便捷又足夠自律的同學和家長,筆者承認,其中的確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學校需要適當對規定和執行力度進行調整,也可以尋求更好的解決辦法,譬如,老師可以在規定時間內代其網購等等,但我們沒有必要將它拔高到違反物權法或者與時代背道而馳這些高度上。
回想中學時期,我們總會遇到些奇奇怪怪的嚴格規定,而作為被規定者,我們大多都是滿腹抱怨,然後依舊遵守。而那些「嚴苛」「不近人情」的規定,譬如女生不許留長髮、指甲不許超出指尖3毫米、不許佩戴項鍊手鍊、不許帶手機,還有那些中學課堂上老師沒收的漫畫、言情小說、小鏡子……對於當時被管束者來說或許難以接受,可卻是這些嚴格的「硬性規定」幫助青少年們抵制外界誘惑,專心學習。作為有過此經歷的我們,又何必對這些同樣表面冰冷的規定過於上綱上線呢?
文/王藝霖(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