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蚊子挺煩人的,無孔不入,明明門窗封閉的很好,依然會時不時聽到「嗡嗡嗡」的聲音,讓人抓狂,也會想這蚊子到底是從哪鑽出來的?
當然,有著同樣困擾的不止是我們,古人也是如此,那麼古人認為蚊子是從哪裡來的呢?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一個有意思的說法——蚊子是被鳥 「吐」出來的。
這一說法最早見於辭書之祖《爾雅》(不早於戰國時期的書籍):「鷏,蟁母,一名蚊母,相傳此鳥能吐蚊。」
這裡的生僻字鷏(tián)是夜鷹的一種別稱,在當時,鷏這種鳥類能吐出蚊子,還只能算是一個傳說,但發展到後來,傳說開始變得越發的「真實」起來。
「(鷏)此鳥大如雞,黑色。生南方池澤茹中,江東亦多。其聲如人嘔吐,每吐出蚊一、二升。」——唐·陳藏器《本草拾遺》
「江東有蚊母鳥,亦謂之吐蚊鳥。夏則夜鳴吐蚊於叢葦間,湖州尤甚。」——唐·李肇《唐國史補》
「蚊母鳥,形如青鷁,嘴大而長,於池塘捕魚而食,每叫一聲,則有蚊蚋飛出其口,俗雲採其翎為扇,可闢蚊子。」——唐·劉恂《嶺表錄異》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到唐代的時候,不僅對吐蚊鳥有了較為細緻的外形、聲音的描述,比如像雞一樣的大小,外形呈黑色,鳥喙大且長,並且鳴叫聲像是人嘔吐的聲音(想來是非常難聽的叫聲了)等等。
更是把鷏具體吐蚊子的過程、吐出蚊子的數量給描述了出來,比如每叫一聲就會吐出蚊子,每次吐出的量在一、二升左右,仿佛親眼所見。而且還多了用鷏的羽毛製作的扇子可以驅蚊這樣的說法,可以說是相當的夢幻了。
當然,古人並不是不知道,蚊子是由蟲卵成長而來的,早在西漢時期,文學家劉安就在《淮南子·說林訓》中作出了「水蠆為蟌,孑孓為蚊,兔齧為螚」這樣的描述,這裡的孑孓(jié jué)就是指的蚊子幼蟲,直接就點明了蚊子是由水中的幼蟲成長而來,還是很科學的。
那古代傳說裡的蚊母鳥是不是就是虛妄的、不存在的呢?
也不盡然,古人看到的鳥吐蚊子,可能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因為某種視覺差而產生的誤會。按古人的記載,蚊母鳥是生活在池澤蘆葦之中的,其中的蚊子數量可以想像,倘若蚊母鳥正好在驚起蚊子的過程中,張嘴嘶鳴,在遠處看來,可不就是像吐出蚊子一樣嘛。
當然,也可能是真有這樣神奇的物種存在,它與蚊子有著像是鱷魚與牙籤鳥一樣的默契,能夠相依相存。
大自然的神秘與神奇,總是能夠超乎我們的想像,或許在未來的哪一天,我們也能見一回「鳥吐蚊」的奇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