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2 10:26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張苑 徐美琴 田雙雙
5月20日,婺城區首屆詩路婺文化創意大賽圓滿落幕。大賽共收到109個報名項目,30個項目入圍預決賽,最終,共10個項目分獲一二三等獎,15個項目獲優勝獎。
作為婺城文創行業的首次「大比武」,大賽吸引了系列「文創+」項目奔湧而來,湧現出了不少優秀文創人才,展現出婺城「經濟圖強」的新一輪強勁動力。
婺之設計
「設計為王」曾一度被文創界視作四字箴言。取材「婺」元素,玩轉設計感,成了此次大賽參賽項目的一大亮點,其中,極具代表性又富有誇張效果的婺劇元素獲得了不少設計師的偏愛。「婺劇文化創意產品」、「《婺言》—婺劇插畫作品及其衍生設計」、 「婺劇臉譜系列設計」等項目結合婺劇臉譜、道具、舞美等元素,將之應用於插畫、雨傘、表情包、書籤、背包甚至是面膜的視覺設計上,妙趣橫生。
地方特色文化假以卓越設計,通常為禮之首選。「花滿婺城筷」結合婺窯工藝,加入「花滿婺城」元素,製作成品不同的禮盒套組。「大將之風」則立足婺城以粟裕將軍為代表的紅色文化,開發出了諸如容納望遠鏡、指北針、手槍形狀的U盤等的文創品套裝。「竹裡婺城伴手禮」則以婺城漫山遍野的竹為表現載體,將竹製工藝加入保溫杯、籤字筆等日常生活用品中。「『禮婺』新文房四寶」則採擷婺學書香,設計出筆墨紙硯不同組合的禮盒。
婺之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帶動了一波又一波「非遺熱」。越來越多的人懷揣著一顆匠心躬耕傳承,並如願撬開了現代市場的大門,讓發展成為保護的方式,讓經濟成為傳承的支撐。「婺窯瓷印——銘記一輩子」項目以中國千年信義文化為靈魂,在形式上將婺窯工藝與篆刻藝術有機融合。項目落地中職學校,將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嫁接到了現代工匠的培養中。「《花滿婺城》扎染布藝畫」則以「婺州染坊」歷史文化品牌為依託,開發「花滿婺城」主題茶席等家飾,產品主要流向民宿等的裝飾需求。「『傳統體育文化+紅色印記』傳播公益平臺」則關注到中國武術文化的傳承,整合武術傳承人及校園特色體育課程資源,將武術技法的傳承與武術文化的傳播無縫對接。
傳承的是工藝,對接的是現代市場,自然融入了現代審美。「素唯竹韻」承襲婺州先民精湛的竹篾技藝,融合皮具鑲嵌工藝,開發背包等系列實用的竹製工藝品,年深日久,這些日日相伴的工藝品留下了歲月的包漿,成為有溫度的記憶。「牧童」則專注於手工技藝的傳承與利用,創作系列皮具,卻以傳統工藝創造出了頗具現代感的視覺效果。
婺之科創
在文創探路中,科技常常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顛覆既有格局,開啟行業新紀元。大賽中,「智能實時互動展示畫屏系統及運用」項目將一塊透明數位化顯示屏拉上了大擂臺。試想一下,你在逛展覽,透過透明玻璃,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展品,伸手一划玻璃屏,便能詳細了解展品信息,甚是驚豔。
「原創歌曲」項目則帶著團隊全程創作的《詩路浙江》、《雙溪》來到了大賽舞臺。小視頻夠美,舞臺夠靚,城市也夠豐富多彩,那就為之歌唱吧。從「二次元」走來的書審美,跟著愛好練就的嫻熟的製作技法,這群95後文創人以小而美的定位,探索專業領域大市場。
「婺花瑤」項目則立足既有茶花栽培及基地基礎,探索「傳統農業+文創」轉型,在茶花觀賞價值之外,深入梳理茶花文化、茶花葯用等史料,探索茶花精油、純露等深加工工藝,以「茶花手工皂」等日化用品叩開終端市場。
婺之暢遊
「文旅融合」是近年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話題。旅遊到底有多少種玩法?大賽中,不少項目給出了不同的解讀。
「《跟著非遺去旅行》南山非遺研學遊」以精準鎖定婺城非遺文化為線索,深入開發南山旅遊資源,串聯雅畈漢灶婺州窯、安地巖頭村傳統扎染工藝等旅遊打卡點。「赤繪華圖——浙江省紅色文化宣傳服務創新項目」則以遍布婺城城鄉的紅色足跡為線索,對接黨員活動、學校研學遊等目標市場,開發紅色旅遊線路產品,配套相關服務。「『行行書院來』書院文化創意開發與傳播」項目則關注到金華書院文化,倡導書香遊學,以此為眼,暢遊婺城。
婺之平臺
有了如此豐富的文創項目作基礎,不少文創人開始琢磨做平臺。平臺導流,增值服務,豈不是為文創經濟插上了翅膀?
「『墨中遊』——『詩路金華』研學旅行平臺」借力「詩路金華」建設,以北山、南山等旅遊線路為基礎,為親子自助研學遊群體提供音畫「讀城」資料,服務深度遊,為旅遊景區提供旅遊講解內容拍攝及製作,雙向引流,實現共贏。無獨有偶,「婺鄉——金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項目致力於詩路婺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以原創內容為婺城遊客提供豐富的信息服務,涵蓋風景名勝、名人生平等延展性內容,由此嫁接遊客資源,實現流量轉化。
15901143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