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跳著皮筋唱兒歌)
小皮球 香蕉橘
馬蓮開花二十一
二五六 二五七
二八二九三十一
……
……
看到《跳皮筋》歌開頭的這幾句,很多人都會有節奏地拍著手,然後笑呵呵地數唱下去:「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一直數唱到「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八十一!」甚至一些已經五六十歲的老人還會很自豪地說:「我們就是跳著猴皮筋,唱著這首兒歌長大的!」
兒歌,也稱童謠,是民謠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說,人的一生是伴著民謠長大的,那麼,兒歌則是人生開始的「前奏曲」。兒歌不但生動反映了兒童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也有讓兒童識字、識物、識禮等認識生活、學會生活的教化作用,對他們的身心發育甚至是一生的成長,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深得幾代人喜愛的《跳皮筋》歌便是典型一例。這首《跳皮筋》的歌詞內容就是「數數」,既鍛鍊孩子的思維反應能力,又鍛鍊了他們的口齒表達能力,最適合上小學的孩子們邊跳皮筋邊說唱。這首兒歌流傳最廣,幾乎全國各地的孩子們都會,只是有的地方開頭第一、二句略有不同。隨著時代發展,兒歌內容也隨之變化和豐富。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全國進行「三反」、「五反」運動期間,這首兒歌唱詞就變成了「猴皮筋,我會跳,三反五反我知道。反貪汙,反浪費,官僚主義也反對。」孩子們一邊跳皮筋,一邊宣傳國家政治任務,真是緊跟形勢了。1955年電影《平原遊擊隊》放映後,李向陽成了家喻戶曉的抗日英雄,更成為孩子們心中的偶像,於是《跳皮筋》這首兒歌又變成了:「學習李向陽,堅決不投降。敵人來抓我,我就跳大牆。大牆有個洞,我就鑽地洞。地洞有槍子兒,炸死小日本!」唱詞中的「跳大牆」、「鑽地洞」是隨著跳皮筋的動作而唱的,孩子們還要學著李向陽的樣子,十分有趣。1962年小說《紅巖》出版後,又被改編成連環畫、歌劇和電影,革命先烈江姐的英雄事跡很快傳遍全國各地。孩子們成了宣傳英雄江姐的「輕騎兵」、「先鋒隊」,跳皮筋的內容也隨之改成了:「江姐、江姐、好江姐,你為人民灑熱血。叛徒特務甫志高,你是人民的大草包!學習好江姐,打倒甫志高!學習好江姐,打倒甫志高!」
這首兒歌之所以與時俱進,孩子們是第一作者,跳皮筋遊戲在其中作為了傳承的載體。其實,凡是符合跳皮筋節奏的兒歌、民謠甚至歌詞都可以在遊戲中說唱。皮筋就是孩子們的遊戲機、健身器,花樣翻新的步法令人目不暇接,節奏歡快的數唱又是那麼悅耳動聽!操場上,庭院中,凡是有孩子們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他們唱著兒歌,興高採烈地跳皮筋,不論男孩女孩都樂此不疲,甚至他們的父母、老師也都參與其中,共享皮筋之樂呢!可是,當我詢問幾位小學教師,現在的孩子跳皮筋時說唱什麼內容,老師們的回答:「現在孩子們已經不會跳皮筋了。」失去跳皮筋這個重要的載體,一些優秀的兒歌還能傳承下去嗎?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一項兒童遊戲,而是幾代人共同創造的優秀文化傳統。
(原標題:跳著皮筋唱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