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灣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根本出路,要率先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發展數字經濟。當前,發展的高質量可以表徵為創新驅動的發展新動能、數字經濟的新模式、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產業結構。新一代人工智慧是涵蓋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綜合體,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新的產業革命開始之際,充分發揮新一代人工智慧的引擎作用,實現灣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落實灣區總體戰略的關鍵。
問題與挑戰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貿易保護主義不斷蔓延,對全球價值鏈、產業鏈和供應鏈形成衝擊和破壞,加上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引起的產業革命,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正在加速重構,對灣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三方面嚴峻挑戰。
一是「雙循環」新格局的挑戰。當前,灣區製造業不僅處於歐美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高端製造業回流」計劃,以及東南亞、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吸納低端產業的「雙重擠壓」環境中,而且受內地產業發展衝擊,有被替代的風險。如何匯聚高級要素稟賦,通過創新驅動繼續領跑國內製造產業鏈,融入全球價值鏈,實現以製造為核心的世界第一灣區,這是一個嚴峻挑戰。
二是自主創新能力的挑戰。當前,灣區製造業技術水平仍相對落後,勞動生產率較低,高端製造業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長期受制於發達國家,國際競爭力不強,傳統製造業長期被「鎖定」在附加值較低的中低端環節的現狀沒有改變;灣區創新資源分散,產業鏈和創新鏈協同發展程度較低,創新鏈發育遲緩,實現高端產品開發和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能力弱。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摩擦情況下,如何應對新的技術革命,快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新一輪技術變革中佔據技術高地,實現技術趕超,這是灣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挑戰。
三是高質量發展生態構建的挑戰。灣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生態建設滯後,主要體現在一些工業國際標準的制定中話語權較弱,品牌國際知名度不高,許多行業工廠生產流程自動化、信息化水平較低,人工智慧技術難以落地,產業鏈上下遊之間發展不平衡,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低水平重複建設,過剩產業偏多,新一代人工智慧複合型人才缺乏。如何在短期內構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良好生態是當前面臨的又一挑戰。
目標與方向
灣區製造業藉助新一代人工智慧的驅動作用向高質量發展,主要目標和方向是把傳統「微笑曲線」的產業底端為主形態向兩端延伸、讓中間凸翹,以及綠色製造和結構優化調整三個方面。
第一,價值鏈的兩端延伸。一是提升產品研發水平和附加值。建立灣區內外創新資源要素自由、快速流動機制,普及眾籌、眾創等創新模式,推動創新創業社會網絡形成,激發人工智慧技術本身的產品創新能力,促進人工智慧產業高端化、傳統製造產品智能化發展。二是提升灣區製造產品的國際品牌知名度。新零售、新營銷等新業態已經改變了傳統產品品牌營銷戰略方式,除了通過智能製造手段提升產品質量、降低製造成本手段樹立品牌外,還要藉助灣區製造產品種類齊全、電子商務發達、展會品牌好,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有利於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等獨特優勢,通過智能產品推薦、粉絲消費、網紅營銷等手段提升灣區製造產品的國際品牌度。三是驅動製造服務化轉型。優化整合灣區內生產性服務要素資源,運用智能手段實現製造業的服務化轉型,通過兩業融合提高過剩經濟時代製造業的利潤和效益。
第二,價值鏈的中間凸翹。智能時代傳統「微笑曲線」的價值鏈格局被打破,可以通過智能生產大幅度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生產效率、降低製造成本,實現製造環節的集約化,提高資源利用率,顯著提升製造環節的效率和效益,使「中部塌陷型微笑曲線」演變為「中部崛起型、趨平型微笑曲線」,或者轉變成「武藏曲線」,亦稱之為「彩虹曲線」「穹頂曲線」。
第三,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實現消費和生產的供求無縫對接,推廣C2M(客戶定製製造)模式的製造和服務,提供有效供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三產」結構;大力發展智能新興產業,實現製造業「換道超車」;科學研判製造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狀況,加大高汙染、高能耗產業轉型和淘汰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路徑與對策
加快動能轉換步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創新驅動,重構製造業價值鏈,走綠色發展道路,納入「雙循環」國家總體布局。
第一,靶向攻關,打造創新鏈,提高新一代人工智慧基礎理論與智能製造關鍵技術水平,實現創新驅動。要全面拓展人工智慧在灣區製造業的應用場景,圍繞製造產業鏈部署和打造人工智慧基礎理論與智能製造關鍵技術靶向攻關的創新鏈,實現創新驅動的動能轉換。通過人才政策的引導,進一步加速優勢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各類高端人才集聚;以科技、金融等資源的投入和引導,加速推動外源性創新向內源性創新轉變;以技術領先推動先進位造體系的形成,建立產業的動態比較優勢,優化產業內結構和產品內結構,以龐大的城市群和多樣的產業分布把灣區培育成全球創新創業網絡的重要節點。充分發揮香港制度與創新上的便利、深圳先行示範區的特殊政策紅利、廣州多年形成的創新資源高地優勢,利用創新網絡整合全球創新資源,打造世界級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通過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成為全球先進位造業領先者。
第二,人工智慧驅動傳統製造業提質增效、向服務型製造轉型,在國內大循環中實現價值鏈重構與攀升。通過全方位應用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對傳統製造業實施智能製造、定製化生產、雲製造等新生產模式,重塑集聚增長模式,促進位造環節核心競爭力提升,實現傳統製造業提質增效。依託網際網路、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推動產品供給向「產品+服務」的新製造、新零售、新服務模式轉變,匯集各方要素資源,圍繞客戶需求,加大服務性投入,加快資源整合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位造與服務協同發展和深度融合,達到服務增強、價值增值的目的。
第三,人工智慧驅動新興製造業快速發展,將數字經濟和智能產業作為灣區新興產業「雙循環」的突破口與著力點。通過有效的產業鼓勵政策促進人工智慧要素投入新興產業發展,從而儘快形成新興產業價值鏈中技術、品牌、營銷等方面的競爭優勢,進而搶佔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並以此為基礎構建針對新興產業的國內產業鏈。進一步優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的營商環境,把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製造業以及機械設備製造業等灣區國際產能合作型行業的價值鏈不斷向沿線國家拓展,形成國際產能合作的良好態勢。引導灣區大型製造企業走出國門,吸收國外品牌、技術、人才、市場等方面的優質資源,依靠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手段,在全球範圍內布局研發設計、原料採購、加工組裝、銷售等全球產業鏈,打造掌控全球價值鏈附加值高端的「鏈主」企業。
第四,產業結構調整,人工智慧助力灣區製造業向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轉變。利用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實現智能化自動控制,推動建立生產效率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能源等資源消耗少和二氧化碳等汙染物排放少的綠色製造體系,推動生產過程節能降耗、降本增效,實現清潔生產、綠色製造。遷出或逐步取締高汙染、高能耗,不具備灣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產業,實現綠色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大力扶持退役產品深度拆解、循環利用的再製造產業,加大廢舊資源的重複利用率,實現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施綠色監管的區域協調機制以及綠色環保的精準產業補貼政策與激勵機制等。
第五,系統考慮區域內製造業布局,構建區域內協調發展的產業空間結構。努力在灣區內逐步形成一體化的要素市場,實現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細分行業在灣區內部的無障礙集聚,進而發揮集聚效應。加強灣區中心城市、外圍城市間的功能分工,從城市自身的要素稟賦出發,順應並強化功能分工模式。充分發揮香港具有眾多全球性生產型綜合服務企業的優勢和全球市場整合能力,打造灣區跨境投資、生產和貿易網絡,構建境內外、產供銷、上下遊、內外貿、產業內與產業間的經濟貿易一體化體系。
支撐體系
基於新一代人工智慧的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金融、人才和數位化基礎設施等產業外社會層面的全面支撐,需要研究支撐體系如何同步而行。
第一,切實做到「金融+」製造業,做好產業發展風險防範工作。改變以往金融投資過於偏向房地產等而對製造業支撐力度不夠的局面,有效政策引導並採取必要的市場監管措施杜絕「金融大鱷」對製造業的摧殘,構築良好的灣區製造業發展生態。構建完整的風險融資、融資融貸經濟金融體系,為人工智慧技術開發以及在製造業各個場景應用提供必要的經濟與金融支持。
第二,引育並舉,打造灣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人才高地,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通過灣區各地人才政策大量吸收國內外製造產業的高端人才及基礎性研究人才,快速構建產業針對性強、成規模、結構優化的人才隊伍;通過區域內各類高校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措施,為產業發展不斷輸出急需和後備的適應性強、後勁足的各類人才;通過人才實訓基地等為產業培養和提升各類急需人才。
第三,統籌布局「新基建」資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灣區數位化基礎平臺,支撐製造業數字經濟發展。對灣區「新基建」製造業相關數字基礎建設資源進行統一部署,形成一體化的智慧城市群落,促進灣區內數字資源要素便捷流動。構建灣區共建共治共享的數位化基礎平臺,打破不同城市之間數位化藩籬。通過數位化平臺和系統共享建立智慧財產權保護、品牌保護、綠色製造監管等支撐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統一協調的體制機制。
第四,加強灣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智庫建設,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決策依據,為企業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作者系廣州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