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認為一個人活到了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但卻不越出規矩;然而司馬懿活到了70歲卻發動了高平陵之變,起兵造反謀奪了曹氏的政權。當然,司馬懿不是聖人,他的兒子司馬昭早就有了異心,那司馬懿又為啥要等到熬死曹氏三代人才造反?他在擔心什麼?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廢除了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為漢朝丞相,而且基本平定了北方。這時候,曹操再次請司馬懿為官,甚至下令,如果司馬懿還像之前一樣不上任,那就把他抓了,於是司馬懿成在曹操手下做了官,與曹操次子曹丕的交情甚好。
後來曹操發覺司馬懿「有雄豪志」,讓曹丕提防些司馬懿,曹丕卻不以為然,而司馬懿還曾支持曹操稱帝,但曹操在世時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篡位的罵名還是降臨不到曹操的頭上。
220年,曹操在洛陽病逝,他33歲的兒子曹丕取代了漢朝,坐上了皇位,彼時司馬懿41歲,司馬昭才9歲,那曹丕為什麼不擔心司馬懿篡位奪權呢?只是因為信任司馬懿嗎?
並不是,事實上這時候的司馬氏還無力與曹魏抗衡,兵權都沒有掌握在司馬懿的手上,雖然司馬懿在曹操生前期間帶兵打過仗,但司馬懿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權利,因為為人做事也是兢兢業業。
司馬懿真正帶兵,羽翼逐漸豐滿,是從47歲開始,這時候曹丕病重,在臨終前令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
226歲,曹丕死後,他22歲的兒子曹叡即位,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並且讓司馬懿做了驃騎大將軍。司馬懿慢慢得權,並且展露出了自身才能,曹叡則逐漸信任了司馬懿,甚至將司馬懿看成了第二個諸葛亮。
239年,年僅36歲的曹叡在洛陽病逝,臨終前託孤於司馬懿,此外還有一個大將軍曹爽,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司馬懿還不是一枝獨大,依然收到了制約。
但新登基的皇帝曹芳才8歲,面前有一個歷經三朝的重臣司馬懿,還有一個勢傾四海的大將軍曹爽,皇帝曹芳的勢力就顯得弱小了,而偏偏曹爽比不上司馬懿安分,專權亂政,一意孤行出兵伐蜀造成國內虛耗死傷慘重,起居自比皇帝,郭太后居於永寧宮更無自由。
朝廷內外都視曹爽為謀逆賊人,公元249年,已經70歲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也未必就是想造反,他打著剷除逆賊,維護曹魏天下的旗號,讓蔣濟、高柔等人都願意助司馬懿一臂之力。
只是曹爽被剷除後,朝廷之中再沒有人能夠制衡司馬氏,而司馬懿也反應過來,為什麼不自己做皇帝?剛成年的曹芳可不是司馬氏的對手,也就有了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全十冊)》屬於第十屆文津獎獲獎圖書。暢銷四十載,貫通上下五千年。兒童視角講述、歷史現場還原、百篇精彩故事、千幅寫實插畫及珍稀照片,讓孩子歷史胃口從此大開,進而了解自己,評價世界,其中也有趣的講述曹氏與司馬氏之間的關係,點擊下方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