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留學生最關注的留學目的地之一,澳大利亞以其優秀的教育資源吸引著中國留學生,同時,也為優秀的國際學生提供了留學後就業和移民的優惠政策。根據澳大利亞移民與邊境保護局發布的數據,2012~2016年短短的五年間,澳大利亞政府發放給中國留學生的籤證數量翻倍增長,從24403個增長到 51139個,其中赴澳讀中學的中國學生人數增長了51.6%,赴澳讀本科的中國學生人數增長了181%,赴澳讀碩士的中國學生人數增長了106%。
近日,結合澳大利亞官方數據以及自有數據,啟德教育發布了《2017澳大利亞留學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留學生選擇最多的十個澳大利亞城市依次為:墨爾本、雪梨、布裡斯本、阿德萊德、坎培拉、珀斯、紐卡斯爾、伍倫貢、霍巴特、黃金海岸。新南威爾斯州和維多利亞州仍然是中國留學生的最愛,塔斯馬尼亞州和南澳大利亞州也因為更優惠的移民加分政策吸引了不少中國學生。最多赴澳讀本科的中國學生選擇商科專業。
《2017澳大利亞留學報告》調研數據顯示,赴澳讀本科的中國學生,專業選擇集中在商科(47%)、工科(22%)、文科(11.90%)、理科(11.10%),緊隨其後的是藝術(7.46%)、社會科學(4.48%)和醫科(2.99%)。而赴澳讀研的中國學生,專業的分布為商科(43%)、工科(20%)、文科(12%)、理科(9%)、設計(7%)、傳媒(6%)。商科依然是熱門科目,但近年來隨著澳大利亞移民政策及就業形勢的改變,中國留學生在選擇專業時越來越理性。
此外,一些與就業市場緊密結合的商科細分新興專業應運而生,如工料測量、物業估價、物業管理、營建管理等,而風險管理、紅酒營銷等專業技能與商業管理相結合的專業,因其獨有的特色也漸受熱捧。無論從移民的角度還是就業的方向,這些專業都值得中國學生關注。
對跨文化的適應 低齡留學生困難更多
跨文化適應方面,赴澳讀本科和研究生的中國留學生整體適應得不錯,讀本科的學生對學業的擔憂較多,主要體現在作業多(43.8%)、課程跟不上(42%)、語言交流不暢(41.1%),擔心自己難以順利畢業(41%)等方面。「難以融入當地社交圈」(52.5%) 是赴澳讀本科的中國留學生遇到的最大跨文化適應難題。
但小留學生在適應澳大利亞學習時則表現出諸多問題:無法適應中外教學的差異(45.48%)、英語水平太低導致理解課程有困難(39.62%)、在課堂裡用中文交流(35.85%)、跟不上課程節奏(32.08%)、小組討論和回答問題時不積極(45.10%)、出勤率差(21.57%)、不知道如何尋求幫助及利用學校的內部資源(19.61%),儘管如此,54.72%來自中國的小留學生們都表示課後並沒有練習英語的習慣。初次赴澳學習時的狀況不斷,有可能導致一些小留學生陷入惡性循環,最終不得不轉學甚至退學;「在校成績排名不佳或出勤率不佳」成為中國小留學生在讀中學期間轉學的主要原因,佔比達41.46%。
學業管理對很多中國留學生來說也許比較陌生,選課是對學業進行邏輯安排且有技巧地進行學業管理的初始階段。在選課方面,58%小留學生表示對課程內容了解太少導致選擇錯誤,34%不了解課程結構,32%不知道怎麼為自己選課以及不知道從哪些渠道收集信息。在日常生活方面,中學階段的中國留學生與寄宿家庭之間在飲食喜好與文化衝突方面最容易出現問題。
澳大利亞僱主如何評價中國留學生?
工作努力但需提升溝通能力
根據澳中同學會在2009~ 2017年間對19000多名澳大利亞留學歸國校友就業情況的統計顯示,澳大利亞「海歸」集中就業的五大領域為商業服務(17.1%),金融與會計(16.0%),教育(13%),IT、工程與設計(11.3%),製造業(7.2%)。整體來看,澳大利亞歸國校友從事大商科領域的佔比約為42.4%,從事包括IT、工程與設計、製造業、能源、礦產、建築等理工領域的合計佔比約為24.4%。
啟德教育針對在澳留學生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留學生對就業的擔憂主要集中在「海外工作機會少」(55.5%)、「回國就業難」(52.3%)、「自身職業發展前景不明朗」(42.1%)、「難以移民」(36.8%)。學生希望獲得的支持和幫助是「找兼職/實習指引」(58.2%)與「職業規劃指導」(55.7%)。超過80%的學生希望獲得「專業就業方向」的指引。
對澳大利亞當地企業僱主的訪談調研結果顯示,當地僱主認為中國學生雖然工作非常努力並注重結果,但不常分享觀點且較為保守。他們建議中國學生需提升溝通能力,尤其是英文職場環境下的溝通能力,學習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應聘和工作時,需要清晰自己的職業目標和定位,加深對企業戰略、企業產品與企業文化的了解。啟德教育建議,在澳中國留學生可通過學校的職業介紹中心獲取海外職業規劃指導服務,明確職業方向,提升求職面試能力。
【編輯】暨喆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人社傳媒」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人社傳媒,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應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疇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人社傳媒」。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