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2018年8月30日,中馬友誼大橋正式開通。這座由中企承建的大橋創下了兩個「歷史第一」:馬爾地夫第一座跨海大橋、世界第一座在遠洋深海無遮掩環境及珊瑚礁地質上建設的特大型跨海橋梁;對此,時任馬爾地夫總統亞明稱之是中馬關係的「裡程碑」,「是中國讓馬爾地夫夢想成真」。
中馬友誼大橋將馬爾地夫首都馬累和旁邊的機場島連接起來,也方便了和機場島陸路相連的胡魯馬累島。原本是改善馬爾地夫民眾出行的好事,如今卻引來了印度的「顧忌」。
掌握印度80%能源進口通道!馬爾地夫感謝中國:夢想已成真
11月24日,美媒發布文章稱,印度一直將馬爾地夫視為其「掌握範圍」的一部分,但如今情況正在發生改變,為此印度也趕忙向馬爾地夫示好,包括提供超20億美元(約13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援助等,「來確保它在馬爾地夫的地位」。
從經濟層面上來看,馬爾地夫雖是亞洲最小的國家,人口也不到50萬,但是該國近1200個島嶼散布在印度洋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水域和航線上。據估計,印度一半的對外貿易和80%的能源進口都要經過馬爾地夫附近的海上通道,而中國從中東和非洲進口的原油佔其去年進口總量的62%,也要途經這些路線。
也正基於此,再加上一些歷史原因,印度一直將馬爾地夫視為自家的「後院」;但令印度沒想到的是,馬爾地夫的「方向」卻正與之背道而馳。
近幾年,馬爾地夫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也是最早與我國籤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諒解備忘錄」的國家之一,同時還是亞投行創始成員國之一。尤其是在中馬友誼大橋的建設上,馬爾地夫所傳遞出來的「感謝」信號也讓印度大感不妙。
要知道,中國的資金、工人和技術也給予馬爾地夫很大的幫助——中馬友誼大橋項目耗資2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提供了1.16億美元資金、以及借出7200萬美元,剩下的則由馬爾地夫政府支付。
經濟暴跌23.9%!印度仍向馬示好:提供130億資金援助
「後院」不保,印度也連忙向馬爾地夫示好。今年8月,印度宣布了一項號稱5億美元的建橋計劃,其中包括1億美元的贈款,被宣傳為馬爾地夫將建的「最大民用基礎設施項目」——即長度、規模和價格上都超出中馬友誼大橋。此外,自2018年11月以來,印度政府就承諾向馬提供的經濟援助總額已超過20億美元(約130億元人民幣)。
對此,澳大利亞研究員布魯斯特(David Brewster)指出,就援助的規模和部署速度來說,印度的行動確實是前所未有的,這也表明馬爾地夫對印的重要性。同時,新德裡智庫學者馬諾·喬希(Manoj Joshi)則認為,印度能夠向馬爾地夫提供的基礎設施投資和財政援助是有限的。
印度經濟當前正慘遭新冠疫情的拖累——該國GDP在第二季度收縮了23.9%,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最大衰退;根據世界銀行7月份的一份報告,大約一半的印度人正面臨失去收入和工作,重新陷入貧困的危險;「印度經濟不如(中國)發達,如果要(在馬爾地夫)發展基礎設施,那人們會問,『這裡(印度)呢?』」。
實際上,除了馬爾地夫,印度「擔憂」的來源還有斯裡蘭卡、尼泊爾等。比如,早在2017年,斯裡蘭卡就與中企籤署一份長達99年的租約,向中企移交了漢班託塔港的運營權;或許是為了安心,印度甚至還斥資3億美元(約20億元人民幣)獲得了漢班託塔港附近的馬塔拉-拉賈帕克薩國際機場的租賃權。
但從現實的情況出發,印度眼中的「競爭關係」,或許到頭來也只是鬧劇一場;畢竟無論是馬爾地夫,還是斯裡蘭卡,它們均已多次向華拋出橄欖枝。比如,馬爾地夫對外重要人士沙希德今年7月就強調,「中國過去是、今後也將繼續是馬爾地夫重要的經濟和雙邊發展夥伴」。
文 | 劉蘇林 題 | 凌明 圖 | 饒建寧 審 | 劉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