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嵊州一家企業研發生產的智能環保EV3雙前輪電動機車,將於本月在北京向全球正式發布。近日媒體披露了一個細節:為了加裝一個多出來的輪子,企業專門進行研發設計,一個前輪就花了2000萬元。(見4月14日《紹興晚報》)
「花2000萬元給摩託車再裝一個前輪」,看似小細節,卻關乎「設計」大問題。誠如企業負責人所言,雙前輪在國外也有類似設計,但國外的都是裝備在內燃機上,售價也高得嚇人。國內企業此番研發,沒有可借鑑參考的產品,必須百分之百自主創新。
這2000萬當然沒有白花,目前這個輪子已有7項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做到了全球領先;這款電動機車在義大利米蘭甫一登場,就獲得熱烈追捧,並被歐洲最大的摩託車代理商之一MSA現場籤下代理協議。
一個輪子的成功,更大程度上是其創新、創意的成功,也是設計的成功。這令我想起最近讀到《宜家的裝貨之道》一文,其中一個細節耐人尋味。
宜家有一種藍色的、底座比杯口要窄很多的杯子,如果要把這種杯子從工廠運到商場,最常見的做法是一個摞一個地碼放在運貨板上。但考慮到被子還有小把手,如果按照常規5釐米的寬度設計,一個運貨板放不了多少個杯子。最後設計師決定將把手寬度設計為3釐米,每個把手節省2釐米空間,這樣每個貨板上就可多碼放576個杯子,每輛貨車就可多裝載2.3萬個,運輸效率會大大提高,運輸成本會降低很多。
而成本降低了,杯子的定價也隨之下降——一個2釐米的設計調整,帶來了成本降低、市場擴大,設計之功可見一斑。
宜家在60多年發展進程中,形成了一套靠產品設計以求達到最大裝載率的獨特裝貨之道,這從另一個側面告訴我們,設計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沒有設計就沒有競爭力;沒有屬於自己的核心設計,便不可能在市場「領跑」,最多只能在同類企業後面「跟跑」而已。
想想也是,我們現在的不少企業就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品牌,無奈之下也只能搞「貼牌運動」,「貼牌」加工雖然不用擔心銷售的問題,但只能夠賺到一點微薄的加工費,不但做不大,而且一旦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便會搖搖欲墜,以至倒閉歇業。
「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柳冠中曾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最大的成果就是銷售。企業的重點都放在銷售上了,銷售總監在一個企業拿錢最高。什麼研究什麼開發,根本不做的。」在他看來,當經濟和工業都處於粗放狀態下,大家根本不會重視設計。所謂的設計就是酷、好賣,於是就出現了眼球經濟,美學經濟……由此而來的結果是,中國根本稱不上「製造大國」,而是一個「加工型製造大國」。
「製造,顧名思義,所謂『制』是規範、標準、工藝、流水線、設備,但這些都是進口的,不是我們的 ,『制』不是我們的,『造』是我們的。」
毫無疑義,一個企業如果不重視設計,到頭來必然會僵化發展的思路,捆住擴張的手腳。一個企業能否在設計上大有作為,關鍵取決於他們的設計自覺。企業負責人作為設計的第一責任人,必須自覺擔起抓設計的第一責任。說起來,這種「抓設計」的精神,其實正是「企業家精神」的重要精髓。
經濟學的研究已經充分表明,企業家精神作為一種「創造性破壞」力量,是長期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新時期真正的企業家精神就是要敢於創新、引領市場,而從「重銷售」轉向「重設計」,正是創新引領的重要一步。如果依賴陳舊的思維慣性,企望「僅通過與政府官員的合作來取得企業利潤的增長」抑或「把解決目前企業自身的經濟困難寄望在政府身上」,以至一味「靠模仿過日子」,不去重視企業發展戰略的設計、產品創新的設計、市場拓展的設計,那麼,企業發展遲早會走入死胡同。
曾聽聞這樣一種說法,如果一個猶太人開了一家生意興隆的加油站,旁邊就會有更多猶太人去開便利店、開餐廳、開旅社;但如果加油站是中國人開的,那旁邊就會出現更多中國人開的加油站。這個笑話有點刺耳,事實也不盡準確,但確乎從一個側面調侃了我們部分企業存在的一種模仿思維和跟風習慣。面對不斷湧現的新商機,唯有強化設計意識,強調差異發展,我們才能避免同質化競爭帶來的傷害,從而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充沛的「源頭活水」。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編輯:朱珉迕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