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獨特性在於對理論的專研,這使得研究生院著重培養學生的論文書寫能力。近年來,慕中藝院學術之名前來報考的學生越來越多,錄取比逐漸降低,但從試題而言,它的問答大多包含在可以複習到的知識範圍內,所以難度總體而言不大。
作為一名對學術研究充滿熱忱的大三學生,我於2018年3月著手備考中藝院戲劇與影視所電影學方向。
與大多數學生一樣,我經歷過迷茫、焦慮,感受過前途茫茫的幻滅感,但我總是安慰自己:學習到的知識點已經重塑了人格,無論結果怎樣,都能在自我審視和人際交往中獲得認同。
情緒固然難以控制,我們可以適當放鬆,但千萬別把它作為放棄的藉口。做好了決定,就只有一個目標:收到錄取通知書。
3月—5月:我是一名跨考生,本科就讀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雖有電影相關課程,但從未對電影學習有系統梳理。
在這個時間段,我閱讀了常規的基礎書目:王宏建老師的《藝術概論》、程季華老師的《中國電影發展史》2卷、虞吉老師的《中國電影史綱要》、大衛·博德維爾的《世界電影史》,並整理了第一輪筆記。
需要著重注意對考研書目的辨析。考研是一場應試,它是對知識點的考察。不少網頁推薦巴贊的《電影是什麼》,這本書固然在電影研究領域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對於考研而言,它所涵蓋的知識點十分稀少,沒有必要在考研階段花費有限的複習時間。
5月—7月:開始第二輪筆記。一輪筆記是以知識點羅列進行書寫,第二輪筆記則是按模塊對知識點進行劃分。
以電影為例,我按地域把電影史知識分為:中國、美國、蘇聯、歐洲;再按技術革新把世界電影史劃分為:無聲電影時期、有聲電影時期、彩色電影時期、數字電影時期。這並不輕鬆,我在這一階段閱讀了儘可能多的書目。
許多同學經常問參考書目,我給的建議是第一輪複習把基礎書目看了,第二輪複習就可以放寬限制,儘可能多讀電影史專著。當你發現這些書目所講述的詞條有重合,那麼恭喜,你不僅抓住了知識點,還明白了不同的研究者對這一知識點的闡述方法,可以整合歸納在自己的筆記當中。
這一時期我閱讀的電影書目包括了:尹鴻老師書寫的《百年中國電影史》、丁亞平老師書寫的《影像時代——中國電影簡史》、《中國電影歷史圖志》、秦喜清老師譯的《世界電影史》、胡星亮老師書寫的《西方電影理論史綱》、陳曉雲老師書寫的《電影理論基礎》...若同學在這一階段不知如何選擇拓展知識的書目,綜上書目可以作為參考。
7月—9月:加入英語學習:每日英語單詞《紅寶書》打卡,觀看線上上課視頻,並開始做英語真題、逐詞翻譯真題。加入政治學習:觀看線上視頻,瀏覽一遍知識點,整理一份筆記。在時間分布上,首日上午英語下午藝術概論,次日上午政治下午電影學,交錯學習。
在這一時期,我逐漸把專業課知識點進行壓縮整理。
因第二輪讀書量較大,我記錄的知識點可謂集「百家之言」。但對於應試而言,一道簡答題250字、簡答題600字、論述題1200字,需要書寫的內容需要精簡併且有知識含量。
如何精簡?需要對電影史學習有所了解:首先,明白基礎知識和研究知識的差別。基礎知識是電影界普遍知曉的知識點,研究知識是小眾的未被電影界研究透徹的知識點。其次,明白公認知識和模糊知識的差別。
歷史的真實性是客觀的,但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卻有主觀的成分。當大多數電影界的人贊成某個電影歷史是真,那麼這便是公認知識點;當一部分人還對某個知識點抱有疑問,那麼它便是模糊知識點。例如中國電影的第一次放映的時間與地點,有的學者認為是在1986年8月11日的上海徐園;也有其他學者認為1897年的上海禮查飯店。
因此,這很難作為應試的考點。再次,對繁雜但細小的知識點進行省略,商務印書館影戲部在中國電影初期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對電影歷史產生不小的推動力。但由於它作為次級知識點但內容龐雜,所以作為考點的可能性同樣不大。綜上,我在這一時間段把專業課知識整理成精簡版筆記,方便日後背書。
10月—12月初,進行各科的背書。
英語背單詞、背作文萬能例句;政治背選擇題考點;電影學背暑假整理的知識點;藝術概論需要背誦的內容不是很多,它重在理解,但定義句一定要和書上吻合。
例如格調是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美學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藝術家藝術造詣、文化修養、審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集中體現。A是....無論是名詞解釋、簡答題,或是論述題,都需要在第一段作概念分析。這是應試和做學術的標準。背書容易心煩意亂,一整天都進行背書是不合理且不現實的。
當大腦記憶裡難以維持運轉,我便開始練習真題,做完後在網上尋找其他學校真題,再自己給自己出題。當我捉摸學校的出題策略時,發現中藝院的專業課出題有規律可循。在藝術概論方面,雖說有些題目似乎聞所未聞,但總是可以運用書中知識點進行作答。
例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考察的是第二章藝術門類之間的關係。在電影史論方面,中藝院尤其喜歡考察幾十周年的知識點。
我於2018年12月參加2019屆考試,那一年的試題中,延安電影團(1938)、木蘭從軍(1939)、丟掉戲劇的拐杖(1979)、謝晉(2008去世)電影模式之爭,都是周年紀念日。反觀其他年份同樣如此,於是我在考場上做到了好幾道自己勤加練習的題目。
此外,我還把中藝院電影史論知識的所有題目進行整理歸納,發現主要有幾種出題類型:人物、公司、影片、理論、事件、史學研究、電影本體、類型片、電影產業。
其中電影產業又包括了:國家政策、產業鏈、全球化、新力量,後三者往往成為論述題的重要考點。「從網際網路看電影產業的發展趨勢」(2015)考察電影產業鏈、「國產電影的海外發展策略」(2016)考察全球化、「明星中心制對中國電影產業的影響」(2017)考察電影產業鏈、「外國電影借鑑中國元素的策略」(2018)考察全球化,於是我猜測2019年是時候考察新力量了,果不其然,「現代科技對電影的影響」(2019),便是從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的角度去分析電影新時代,我正好把準備好的觀點和例證代入其中。
12月中下旬:放鬆心情,日常背書(尤其是肖四肖八),保持做題節奏。
考場上:同學不用提前擔心答題做不完的問題,在考場的氛圍下,只要認真備考,你答題時便會奮筆疾書心無旁騖。不用刻意買畫直線的尺子,因為不允許在試卷上做任何標記。
1月—4月:籌備複試。首先,明白考試流程是怎樣的,主要分為:英語(口語、聽力、筆試)、藝術概論簡答、電影學複試(抽題、丁老師日常生活提問/電影史提問、報考專業老師提問、其他老師補問)。
英語方面,需要自己準備常規的口語問答,老師會專門留給學生背自我介紹的時間。聽力和筆試較為簡單,需保持四級以上水平。
藝術概論簡答題主要考察學生的政治思想,難度不大。電影學複試尤其重要。老師會拒絕接收所有資料,為公平起見,任何學生都是以考試定輸贏,而非之前有何成就和作品。丁老師作為主考官會考察許多電影史內容,需要著重複習。
能否聯繫到導師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對導師的研究方向有所了解,並有自己的看法。為報考導師下的苦工會收穫在專業老師的問答環節上。
若同學有報考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意願,那麼您應該是一位希望靜下心讀書做學問的人。考研已經提供給您這個環境,又何必為了憂慮考研失敗而忽視眼下不可多得的學習時間呢?
最後,以敬愛的賈磊磊老師在《電影學的方法與範式》後記中的精彩段落作為激勵大家的話語:
——懷疑,應當是我們邁入學術殿堂的第一張「準入證」。
——個性,是一個人「學術化生存」的標誌,沒有個性的學術,就等於沒有運動的生命。
——獨立,是學術研究極其重要的品質保障。
——表達,語言的表達方式對於學術思想的確立來講至關重要。
——踐行,是不是有學術的立場,是不是有公正的風範,是不是有堅定的信仰,是不是有坦誠的精神。
想了解更多可關注考研印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