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
作為一個大眾眼中神秘兮兮的存在,
經常以各種詭異的形象出現在各種影視作品中。
有時候是一個電話隨叫隨到的密友兼救世主:
(《被偷走的五年》中諮詢師和訪者關係曖昧▼▼)
有時候又化身腹黑狂魔用自己的專業技巧去利用來訪者:
(《愛情公寓》中諮詢師為了賺錢強行說患者有病▼▼)
????
求求你了,
快把這些花裡胡哨不靠譜的諮詢師都帶走吧!
本來國內的心理行業就魚龍混雜,
很容易讓大眾誤解其專業性。
而在大範圍傳播的影視劇裡,
這些瞎說瞎做的心理諮詢師,
更是讓心理科普的漫漫長途雪上加霜。
(我,諮詢師,電視裡的那種)
這些不靠譜的「影視劇諮詢師」,
你看過多少呢?
初心君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下各種國產影視劇中的心理諮詢。
01.
無視倫理的心理諮詢
說到影視劇中的心理諮詢師,
就不得不提「諮詢師專業戶」徐崢老師,
在《搞定嶽父大人》中,
徐崢飾演了一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範堅強,
在《催眠大師》中,
徐崢則則飾演了一個使用催眠療法的心理諮詢師。
可能是出於劇情需要及追求戲劇效果,
片中對心理諮詢師的塑造,
出現了大量違背心理諮詢倫理的內容。
①.不尊重來訪者
《搞定嶽父大人》中,
徐崢按來訪者的經歷給他起綽號:掉坑男,
並且在檔案上名字一欄直接填上「掉坑男」。
這樣的帶「歧視」色彩的行為,
當然是嚴令禁止的,
倫理是每個諮詢師入行都應該學習的第一課。
《倫理守則》
1.1心理師應公正對待尋求專業服務者,不得因尋求專業服務者的年齡、性別、種族、性取向、宗教和政治信仰、文化、身體狀況、社會經濟狀況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視對方。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工作倫理守則(第二版)》(下文簡稱《倫理守則》)
在《催眠大師》中,
則更是誇張,
徐崢直接用「必要時採取極端療法」恐嚇來訪者,
徐老師,這怕不是諮詢,是審訊吧!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倫理守則》
1.2心理師應充分尊重和維護尋求專業服務者的權利,促進其福祉。
②.不遵守諮詢設置
在與來訪者的諮詢中,
徐崢因為有私事打斷了諮詢,
他直接對來訪者說:
「我們下次再聊好嗎?今天真的有急事。」
但此時已經超時半小時,
且徐崢的內心獨白是:
「如果是平時,我會一直聽他抱怨完」,
可見他平時就根本沒遵守諮詢時間的設置,
或者根本沒設置時間。
在我們實際諮詢中:
心理諮詢師應按照一般心理諮詢的時間來設置時間,
一般是50分鐘左右。
且必須嚴格按照諮詢設置來進行。
除了時間設置,
《催眠大師》中,
徐崢以上洗手間等為理由,
多次查閱資料、打電話,
也是一種極其不尊重諮詢設置的表現:
心理諮詢的過程中,
除了諮詢師與來訪者,
不允許其他不相關的人進入諮詢室,
除了是心理諮詢的設置需要,
並事先經過來訪者的同意。
心理諮詢的設置內,
心理諮詢師不允許擅自隨意地離開,
並接聽手機。
《倫理守則》
1.11心理師在心理諮詢與治療工作中不得隨意中斷工作。當心理師出差、休假或臨時離開工作地點外出時,要儘早向尋求專業服務者說明,並對已經開始的心理諮詢或治療工作進行適當的安排
諮詢設置的存在,
作為一種界限,
保護的是諮訪雙方。
恪守諮詢設置,
才能真正做到以來訪者為中心。
③.與來訪者存在多重關係。
在《搞定嶽父大人》中,
徐崢作為提供幫助的諮詢師,
反而向自己的來訪者索取幫助與回報。
徐崢與一個來訪者,
並就如何搞定嶽父大人向其請教,
來訪者詳細地為其提供了指導。
同時,徐崢也幫助來訪者,
在現實層面解決了一些問題,
例如幫來訪者「人肉」出網絡上攻擊他的鍵盤俠等。
(範堅強:您是一位高人。)
(徐老師你醬紫對得起牆上掛的阿徳勒嗎
)
兩人之間的關係,儼然現實中的密友。
多重關係對諮詢師和來訪者都可能造成潛在的傷害,
來訪者就是來訪者,
朋友就是朋友,
二者不可兼得。
《倫理守則》
「1.7在雙重關係不可避免時,應採取一些專業上的預防措施,例如籤署正式的知情同意書、尋求專業督導、做好相關文件的記錄,以確保雙重關係不會損害自己的判斷並且不會對尋求專業幫助者造成危害」。
「1.12心理師認為自己已不適合對某個尋求專業服務者進行工作時,應向對方明確說明,並本著為對方負責的態度將其轉介給另一位合適的心理師。轉介時應向接受轉介的心理師介紹自己對該尋求專業服務者已經進行的治療工作,並將轉介情況做書面記錄留底保存」。
影片中的多重關係,
也就直接導致了徐崢在心理諮詢中,
以自己或他人的利益,
帶著私心與來訪者進行工作。
(範堅強:我的諮客裡面有高人)
《倫理守則》
「1.6心理師應清楚地認識自身所處位置對尋求專業服務者的潛在影響,不得利用對方對自己的信任或依賴利用對方,或者藉此為自己或第三方謀取利益」。
同樣在《催眠大師》中也存在著複雜的多重關係,
莫文蔚在劇中飾演的也是個諮詢師,
況且是徐崢的同學、好朋友,
其未婚夫還因徐崢的車禍而死。
儘管兩人間存在著複雜多重關係,
莫文蔚在老師的委託下,
仍然同意為徐崢提供催眠的心理治療。
好朋友、熟人,存在著關係糾葛的雙方,
不應該也不適合進入到諮詢關係中。
02.
無視專業性的心理諮詢
除了無視倫理型的,
還有最可怕的無視專業性的:
①:野蠻分析
《破冰行動》,
去年很火的電視劇,雖然爛尾了。
電影畫面的質感,
大佬聚集的演員名單,
緊湊的劇情節奏讓人直呼舒坦。
但是,正當初心君沉浸在這部緝毒版「人民的名義」時,
劇中「心理諮詢師」的出現把我拉回現實。
劇中緝毒警察李飛,
目睹了好友兼同事被毒販槍殺,
自己無力救援,
緊接著又被誣陷成嫌疑人被限制自由,
養父讓他去接受心理幹預。
諮詢師一陣審訊式逼問後,
主角李飛顯得有點不耐煩 ,
諮詢師就直接得出:
(缺失了啥啊,語病了呢
)
「他從小心理缺失」
「你覺得你還能當警察嗎?」的結論。
(PS:影視心理諮詢鐵律:被提問不能有負面情緒,有情緒就有病。
)
並開始對「原生家庭」侃侃而談,
各種原生家庭理論知識輸出,
直接把李飛整蒙了,
初心君表示我上我也蒙,
心理諮詢本來不就是讓人釋放情緒的麼,
咋就變成心理學1對1培優班了。
(市級心理治療室,就這?
)
類似的野蠻分析在《好先生》中也能看到,
在一次在酒吧裡的諮詢中,
(心理諮詢做嗎?在酒吧諮詢那種
)
見面僅僅幾分鐘,
徐麗飾演的諮詢師就直接下診斷,
「很負責任的判斷」、
「妄想性精神分裂」、
「反社會人格異常」
.......
這樣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還真是把初心君嚇到了。
事實上在心理諮詢中,
前一兩次諮詢都是諮詢師和來訪者建立諮詢關係的階段,
這個時候會通過一些量表測試和談話來對來訪者進行一定的評估,
但絕不是「短暫接觸」而做出的野蠻分析,
目的也不是為了給來訪者貼標籤,
而是諮詢師自己從專業的角度去理解來訪者,
從而更好地幫助他走出困境。
此外「妄想性精神分裂」這種精神障礙,
諮詢師是沒有資格進行診斷的,
必須要在專業的醫療機構,
專業的精神科醫生才能下此診斷。
②:簡化治療
其實說到心理諮詢、治療相關的影視作品,
不得不提近年來唯一一部以精神科、心理治療為創作素材的電視劇:
《愛上你治癒我》。
講道理這個片頭看上去還是很專業的。
歐文亞隆往屏幕上一打,內味兒就出來了。
劇中有一個案例,
講的一位共享單車的創業者,王琳瓏。
王琳瓏從小品學兼優,
但她壓力非常大,
母親從不允許她失敗一次。
就在這樣的畸形環境中,
王琳瓏拼命地想做出一些成績證明給母親看,
她選擇了共享單車創業。
好景不長,
隨著單車市場從爆發到隕落,
王玲瓏也經歷了大起大落的人生。
創業的失敗,
同時也催生了她的躁鬱症。
就在初心君等著看各位心理專家,
是怎樣合力幫助王玲瓏治療時。
神奇的是,
一次心理治療後,
順帶開了點藥,
這個案例居然就這麼結束了!
結?束?了?
拜託,這是什麼騷操作?
有人給初心君解釋一下嗎?
精神治療,真的如此簡單?
我的眼睛!!!
真實的躁鬱症治療,
不僅需要持續的心理藥物治療,
還需要面對藥物帶來的大量副作用,
病情好轉後融入社會產生的心理問題,
還要定期到醫院復檢。
(餘文樂在《一念無明》中飾演的躁鬱症患者)
這麼複雜的治療過程,
在劇中浮皮潦草地十多分鐘心理治療就完了,
剩下初心君一個人在屏幕前目瞪口呆。
這部42集的劇,
塞滿了28個王琳瓏這種真實改編的案例,
但因為其中60%的戲份醫生都在談戀愛
,
導致每個故事,要用十幾分鐘講完。
給人展示的精神治療過程,
往往是精神醫生化身小學教師,語重心長地對病人說一番大道理。
病人就頓悟般地願意宣洩出來、想通了,
最後醫生再開個紙條藥方,保管「藥到病除」。
這種「壁虎斷尾」、「棄車保帥」的手法,
真是讓人惋惜!
電影關注現實題材,是件好事,但更該慎重。
因為那是為一個個真實的人發聲,包括精神病患、精神醫生。
處理不當,反而會滋生出更多對他們的偏見。
同樣是患病,唯有精神病患遭到的是偏見和傷害。
不可避免地,即便知道自己有精神疾病,
很多人也不會去接受治療。
於是病情越拖越重。
這樣的社會偏見,顯然對誰都沒有好處。
03.
影視作品中
真實的心理諮詢師
看了那麼多部國產劇集中糟糕的心理諮詢描寫,
初心君帶大家看一部能真實反映心理諮詢的美劇。
那些口口聲聲一部不如一部的人,
應該看看《捫心問診》,
像我一樣,
我看著《捫心問診》,
滿懷感激。
《捫心問診》這部2008年出品的劇,
算是最準確地重現了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工作的影視作品之一了。
①.尊重來訪者
劇中心理諮詢師Paul(加布裡埃爾-伯恩 飾),
不論是面對高傲自大的飛行員Alex,
還是桀驁憤怒的Sophie,
Paul都能夠尊重對方,
認真去傾聽對方;
②.嚴格遵守諮詢設置
劇中心理諮詢師Paul的諮詢室:
橙黃的布沙發,
昏暗的檯燈,
一牆壁的書,
房間裡幽暗、安靜,
只隱約聽到鐘錶指針擺動的聲音。
一個舒適的諮詢環境,能讓來訪者更加放鬆。
Paul對於時間的設置也很嚴格,
每次30分鐘不多不少;
③.不與來訪者存在多重關係
劇中來訪者Laura對Paul產生了移情,
對他層層誘惑,讓Paul亂了陣腳,
於是與來訪者結束了諮詢關係;
④.不野蠻分析
面的Alex在諮詢中的各種挑釁、阻抗,
Paul會認真的傾聽,
盡力去理解Alex的攻擊與憤怒,
引導他去觀察自己的感受;
⑤.完整地呈現真實的治療過程
劇中每個個案都用了將近8集的篇幅去展現,
其中在Sophie的諮詢中,
Sophie對諮詢的態度從拒絕、挑釁、阻撓,
再到逐步試探、放鬆警惕、開始信任,
最後對Paul打開心扉,也對他人打開心扉,得到治癒。
整個過程一波三折,
卻又呈現得如此真實。
04.
尾聲
心理諮詢師對人性的洞察力就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
在他們的話語中分離現實與虛幻,
謊言與秘密。
一個看似不經意的用詞,
也許是某個傷口的入口。
一個眼神的迴避,
往往是心理防線的突破點。
沉默是迂迴的攻擊。
刻薄是恐懼的變體。
傲慢是悲傷的掩飾。
但這把鋒利的手術刀,
也需要大量專業的心理學知識作刀柄,
再用職業倫理、職業道德那隻厚實穩定的手握住,
才能發揮出最大的用處。
而心理諮詢就是用這把手術刀割開傷口、擠出濃水,
再精心包紮、上藥的過程。
我們沒必要逃避這個過程,
更不應該省略這個過程,
尊重現實,有時就需要有刺痛人心的勇氣。
這才是對觀眾最大的治癒。
本文作者:Bill
該文章為重慶麓沁心理原創,未經授權,不可轉載。
麓沁心理:重慶專業的心理機構,陪你撥開心靈迷霧,向內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