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又到了,
有對象的人們都忙著線下談戀愛,
一瞬間只剩下單身網友們
在網上孤單蹦迪。
一刷手機,
滿屏都是在
認證男友禮物的朋友圈。
但其實,
過去的人們
從來不止過一個情人節,
真正會過的,都一年過三個~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因在習俗上比較近似情人節而被人們所熟知。在唐代古詩中,就有描寫元宵節的詩句。在宋代,朱淑真(一說為歐陽修所作)的《生查子》也寫道:「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作為新年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節象徵著春天的到來。人們會在這一天吃元宵、賞燈、猜燈謎,以示祝賀。而在封建社會中,元宵節也給未婚男女的相識提供了一個機緣。
在傳統社會裡,年輕女孩一般深居閨閣,不允許擅自外出自由活動,但是過年過節時卻可以結伴出門遊玩。唐代時,熱鬧的元宵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和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稱作行歌、踏歌。
未婚的男女常常借著元宵觀燈玩耍之際,為自己物色對象,更有才男俊女借節相會和互訴衷情。傳統戲文中,有關元宵偶遇鍾情的故事不勝枚舉。如《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夜情訂終身,《陳三和五娘》中兩人在元宵賞花燈時一見鍾情,《破鏡重圓》中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重修舊好等。
上巳(sì)節
「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
春秋時代農曆二月上旬巳日至三月上旬巳日 (魏時固定為三月三日),古代青年男女們會臨水聚會聯歡、遨遊、戀愛,並在那天選擇自己的配偶;實為自主婚姻、自由戀愛、兩情相悅、談情說愛的中國情人節。
而上巳節至今在一些少數民族間依然流行。上巳節(又稱三月三)更符合情人節的內容,本來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結交異性的節日,漢之前更有野合的習俗。
後來禮教興起,野合的習俗消失,但當時男女交往還是比後世自由,年輕男女依然會在當天到郊外踏青遊玩。例如在《詩經·國風》中的《邶風·靜女》,是敘述一對男女青年在幽靜偏避的城隅和田野約會的情景。《鄘風·桑中》,是一對少男少女在淇水旁的桑中上宮約會相聚 , 談情說愛的情況。
七夕節
而人們最為了解的中國情人節,便是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夕。七夕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又被稱為「乞巧節」、「巧日」或者「巧節」,因其節期在農曆的七月初七,因此也被稱為「雙七節」、「七月七」,又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係很密切,也因此被稱為「女兒節」、「少女節」或「女節」。
民間傳說,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晚上,牛郎織女會在「天河」相聚,而凡世間的人們,就借這良夕吉時,在庭中擺設香案,向牛郎織女雙星乞巧、乞福壽、乞子、祈求有情人可以天長地久。
在漢代,七夕的慶祝已經很普遍了,但傳統上慶祝七夕的內容與情侶約會之類的活動無關,只是乞巧、許願的節日。
傳統七夕節習俗活動主要有乞巧 ( 包括拜禱乞巧、穿針乞巧、觀影佔巧、用蜘蛛乞巧,看巧雲、吃巧等) 、乞美 ( 包括用鳳仙花染紅指甲、採樹葉洗頭髮、接露水洗浴等) 、乞子、準備享用專門的飲食以及祭祀佔卜等信仰活動,
而當下,儘管乞巧等習俗仍在一定範圍內存在,但發送手機簡訊,享受燭光晚宴,飲用香檳紅酒,開始愛情之旅,贈送玫瑰、巧克力和珠寶首飾等成為七夕節的主要活動內容。
看完之後是不是又開始陷入
「如何不經意間讓對象看到這篇文章」
的思考中呢?
聽說在情人節轉給對象的人,
會收到三份禮物哦~
當然前提是你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