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手機痴迷的孩子,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需求,陪伴不夠非主要原因

2020-10-08 爸媽快來看


文/爸媽快來看

一說起對手機痴迷的孩子,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孩子被慣壞了,也是家長的陪伴不夠導致孩子安全感缺失,實際上對手機痴迷的孩子也是每個年齡段的不同需求,比如年齡小的孩子對剛剛接觸的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在自控能力較差的情況下很容易進入痴迷階段,而年齡較大些的孩子需要通訊作為聯絡,在日常所需的必要下手機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關於對手機痴迷的孩子,我們要知道痴迷的關鍵在於自控和習慣,儘管手機帶來的危害有損健康、有損視力,很多成年人、小孩戴著眼鏡也要去看手機,這是為什麼呢?很多人第一感覺就是「無聊」、或「陪伴不夠」,實際上無聊和陪伴不夠只是潛意識裡的原因,真正的深層原因則是在於習慣和需求。

前幾天,受中秋佳節的影響每天都在親朋好友的歡聲笑語裡徘徊著,在談笑風生裡有一幫對手機痴迷的孩子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2歲多的孩子會刷視頻、玩智力遊戲,而4、5歲孩子挑戰的難度更大一些,像王者、吃雞等網遊玩得連頭都顧不上抬起來一下,不知道孩子們究竟有沒有玩懂,但是對手機、對遊戲的喜愛是痴迷無疑了。

在一幫痴迷玩手機的熊孩子裡,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朋友小C的女兒,中秋節第二天受邀去小C家吃午飯,和小C同行回家時剛踏進家門,小C的女兒就飛奔而來抱住了媽媽,那一溫馨的一刻再次詮釋了「女兒是小棉襖」這句話,但是接下來小丫頭說的一句話,讓我嗅到了小C對女兒教育方面的工作疏漏。

怎麼回事呢?原來小丫頭見到小C回家並不是為了思念而興奮,而是興奮可以玩媽媽兜裡的手機,見面後第一句話就是「媽媽,你答應我寫完作業就可以玩手機,我已經寫好了趕緊把手機給我玩會」,而小C習慣性地從包裡掏出手機的動作,也證明以手機為誘餌激勵孩子好好寫作業的籌碼,用得早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在這種習慣性的方式裡最可怕的是朋友還沒有發現異常。

作為旁觀者,我沒有絲毫掩飾地提醒朋友:「孩子寫作業本身就是她自己的事情,為什麼要拿手機作為籌碼呢?」,朋友說:「這不是為了讓孩子更積極一些嗎」,這句話、這樣的想法可以說是很多家長都心存的教育捷徑,但實際上所造成的傷害則是一生的習慣影響。

在朋友的當局者迷裡,我告訴她:「如果孩子下次寫作業需要更大的籌碼,而這個要求你又不能實現怎麼辦?」,在直白的提醒裡,朋友意識到孩子的學習不能靠哄、更不能依靠籌碼去維持,缺少自主性的學習就會形成很多依賴,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對手機呈現痴迷態度。

用手機激勵孩子好好寫作業,只不過是孩子對手機痴迷裡的一段小插曲,想要孩子對手機收縮有度還需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手機玩就玩得過癮,不要玩得惦記、思而不得

關於孩子玩手機這件事情,我們要抱著隨應時代的步伐去看待問題,想要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機不現實、也不符合孩子的成長發展需求,所以關於孩子玩手機這件事情要呈開明態度,玩就要讓他們玩得過癮不要玩得思而不得,那些玩手機痴迷的孩子往往是想而不得的欲望心在作祟,正如我們想吃一樣東西吃不到嘴時,睡覺做夢的時候都在想辦法如何將這件東西送到嘴裡。

如果讓孩子每一次都玩足、玩過癮了,他們心中的欲望和遐想得以釋放後,才能以坦然的心態去做好另一件事情,但為了避免孩子在玩得過癮裡迷失方向感,在玩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界限規則,比如寫完作業之後給孩子多長時間自由活動,以不幹涉的形式讓孩子玩得自由一些,但這個自由的前提,一定是孩子接受到點後自覺放下手機的規則。

2、學就學得輕鬆,不要給孩子太多精神壓力

學習的精髓就在於精神上的放鬆,帶著較大的精神壓力學習只會讓孩子更壓抑一些,很多家長總是對孩子說「如果你拿玩手機的熱情去對待學習,我天天做夢都會笑醒」,這種以手機之名義去數落孩子的學習就是精神上的負壓。

關於學習這件事情我們要做到以平靜之心去靜待花開,不要太執著於當下的成績好壞,當孩子成績不好時不要著急下定論,鼓勵孩子「相信這件事情你可以做得很好,不要有太大的精神壓力、用盡全力去做好就是進步」,欣賞孩子一小步、就是一大步躍進的提速器。

3、孩子玩手機的習慣,是建立在家長的日常影響上

關於孩子玩手機的收縮有度習慣上,除了放開玩的束縛、和學習上少些精神壓力之外,真正的良好習慣還是在於家長的日常影響,如果家長一回家就抱著手機玩得沒有時間觀念,那麼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就是手機可以隨便玩,在這樣的信息傳遞下孩子自然是沒有良好的玩手機時間觀念了。

雖說手機具有很強的引誘能力,但一點也不建議用手機去激進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是學習、娛樂是娛樂,二者之間不要摻雜太多的威脅和引誘關係,手機的價值在於溝通、信息化和娛樂放鬆,作為家長要將這樣的手機觀使用展現給孩子,而不是給孩子傳遞一種玩得忘我境界。

相關焦點

  • 每個年齡段的營養需求不同!你真的補對了嗎?
    那是因為就算同處在一個年齡段,實際上因為性別不同,需要的營養也有差別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 版)》也有提到 ,不同的性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 所需要的營養量都是不同的。雖然都是以營養均衡為基礎,但其實男女在不同年齡段補充營養還是有所側重 。
  • 孩子總愛「吃手」,不一定是缺鋅缺鐵,不同年齡段原因也不同
    孩子總愛「吃手」,不同年齡段原因也不同若還像之前一般頻繁吃手,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種自然的自我安慰行為,在孩子缺乏安全感,感到焦慮時,會不自覺地把手塞進嘴裡,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更多安慰,儘量少用呵斥、威脅的方式來帶娃。
  • 杜絕孩子痴迷手機需從娃娃抓起
    □ 藍宏橋近一段時間以來,經常聽到在讀小學、初中的學生軟磨硬泡要求家長給買手機的事情。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孩子渴望擁有手機呢?為什麼會有許多孩子痴迷手機呢?筆者不由地想到這樣一種真實的情形:一個三四歲的娃娃,獨自坐在椅子上,一雙小手抓住手機,入迷地看著、看著……這種情形在現實生活中時時、處處可見。雖然筆者沒有調查那些迷上手機的少年在娃娃時是不是玩上了手機,但是我們應該可以斷定,一個常常很有範兒地玩著手機的娃娃,其少年時期幾乎很難不讓他不會痴迷上手機。為什麼可以下這樣的結論?
  • 孩子叛逆啥都不聽?心理學:不同年齡段的親子溝通重點是同頻共振
    導讀:孩子叛逆啥都不聽?心理學:不同年齡段的親子溝通重點是同頻共振文|秦天情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情感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叛逆啥都不聽?心理學:不同年齡段的親子溝通重點是同頻共振!
  • 孩子總是莫名其妙發脾氣?並不是被寵壞了,每個年齡段的原因不同
    但是小孩子的肢體或是語言能力往往跟不上他們的思維,有時候大腦發布了什麼指令,身體不能很好地配合,講又講不清楚,這個時候孩子就爆發了。因為他們沒法解決矛盾,心智又不夠成熟,不知道怎麼冷靜下來,於是就只能發脾氣。
  • 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哪個更重要?性別不同、年齡段不同,結果不同
    文\山風說情感很多人在探討一個問題,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哪個更重要?有人說生理需求更客觀,還有人認為心理需求能給人一種安全感。其實,不同性別對這兩種需求是有差別,而且年齡段不同需求不同。從青春期開始,當孩子有了性別認知以後,女孩子在心理上比男孩子早熟,但男孩對生理需求更直接與客觀。
  • 孩子痴迷玩手機,父母試試這樣做
    手機和電視能讓孩子探索更多的新發現,學習更多的新知識,但也讓很多的孩子痴迷其中的遊戲和動畫片,分散的孩子的學習興趣。 那麼對於父母來說干著急是沒有用的,不如這樣做吧,效果還是很不錯的!有了好的學習氛圍,孩子也會慢慢愛上學習。有的家長喜歡在孩子學習的時候陪在旁邊,認為這樣能夠及時給孩子講解不會的知識,也能監督孩子專心學習,其實這樣反而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養成依賴的壞習慣。並且有的家長也不是專心的陪伴,孩子在寫作業,自己就在一邊刷視頻、打遊戲。 父母多陪伴孩子:多陪陪孩子,帶孩子走出家門,親近大自然,培養孩子其他的興趣愛好,多接觸其他的活動。
  • 育兒寶典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如何使用電子產品
    但是孩子繼續哭鬧,最後媽媽無奈地妥協了……類似場景屢見不鮮,相信很多家長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這個問題上都備感困擾。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建議如下。2歲以下的孩子美國兒科醫學學會(AAP)在1999年就開始強調,希望2歲以下的孩子遠離電視。
  • 不同年齡段孩子要讀的書不同
    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記者 鄧色迎實習生 黃燕 文/圖父母如果想陪伴孩子閱讀,究竟選擇哪類書籍比較合適?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進行親子閱讀時,方式方法有什麼區別?日前,在南寧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舉辦的第二屆「書香家庭,親子閱讀」活動中公益課堂上,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楊柳豔就許多關於親子閱讀的具體問題為大家進行了解讀。
  •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適合怎樣的動畫片內容?
    李小姐的孩子今年3歲,廣場上的「搖搖車」是小朋友的最愛,每次去都坐不夠。長時間下來,她覺得還不如花點錢買一個自己的,放家裡好好玩兒。 這裡在孩子喜歡的動畫片領域提出三點方法: 1、與孩子約定每天看動畫片上午半小時,下午半小時,並且讓孩子自主選擇內容。 首先,對一個小孩子來說,能逐漸主導自己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快感的事情,提供3部動畫片他可能都不喜歡,但提供30部肯定有他喜歡的。
  • 讀懂此文,你會明白不同年齡段,對於愛情的需求都是什麼
    愛情是人類重要的情感之一,它在成年人的生活中有著不可抗拒的力量,因為有愛情生活可以更美好,因為有愛情家庭可以更和諧,因為有愛情對未來充滿希望。愛情是人們生活中的情感寄託,它不同於親情,因為愛情是至親至疏的關係,可是是至親又可以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 孩子愛玩手機的原因:不是手機有多好玩,而是父母陪伴太少
    愛玩手機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父母的原因,最近深有感觸,父母天天玩手機,卻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那怎麼可能?我只能一步一步地改變這一現狀,即使孩子反感,也要陪著孩子玩耍和學習。最後經過兩個月的時間,我發現孩子的情況好多了,所以總結原因,愛玩手機的孩子,都是父母陪伴少的原因。
  • 你僅僅告訴孩子不能玩手機是不夠的
    怎麼又在玩手機?和你說了多少遍了,不能玩手機!看你這個樣子我就煩,手機是你親爹呀! 孩子的心理到底是如何想的?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下,每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歷程。我們所指的孩子一般指25歲之前的,大學畢業後的就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孩子了。
  • 害了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給孩子的陪伴
    ,相信家長們對它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手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便利,不管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它;要說「恨」,主要是因為不少孩子玩手機遊戲上癮,飯不好好吃,作業也不按時做,時不時家裡就上演一出「手機爭奪戰」。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代表委員們不僅「關注孩子沉迷手機應該怎麼辦」,提出解決之道、應對方法,更把目光投向孩子沉迷手機背後的深層原因,尋找青少年沉迷手機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關係。全國政協委員、網易執行長丁磊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青少年沉迷於手機的原因,家長和社會都需要反思。很多家長因為懶,才會讓孩子玩手機去解放自己。社會應提供更多可供青少年玩樂的場所。
  • 孩子沉迷手機,你真的知道真相嗎?
    孩子沉迷手機只是一個表象,每個沉迷手機的孩子背後,都藏著未被滿足過的心理需求當我們陪伴女兒的時候,玩遊戲的時候,她從來想不起來看電子產品,所以女兒需求的背後,就是希望被我們更多的看見,和更多的陪伴。有數據顯示:在玩遊戲的時間上,留守兒童要遠遠高於非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地務工,爺爺奶奶看不懂手機,又看不住孩子,孩子就很容易放飛自我。有位媽媽曾和我們訴苦,她和丈夫原本在外地上班,孩子留在老家給老人帶,去年回家過年發現讀初中的孩子喜歡宅在角落裡,邊充電邊玩手機,喊他名字,半天才答應。
  •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手機?各年齡段孩子電子產品使用建議來啦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採取不同的幹預措施。但3-6歲的孩子還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觸遊戲,極易上癮。因此,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適當接觸手機,如讓孩子明白手機可撥打電話、可與人聊天、視頻等基本用途,但一定要遠離手機遊戲。
  •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手機?各年齡段孩子電子產品使用建議來啦!(轉給...
    不少家長都在為孩子沉迷手機等電子產品頭疼。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辦?今天這篇文章,推薦老師轉給家長。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布有關幼兒接觸電子屏幕時間的建議報告。作為我們成年人,很多人都無法抵制電子產品的誘惑,就更別說孩子了。那麼,我們的孩子該如何使用電子產品,應該把握怎麼樣的一個度,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電子產品,如何防止孩子過度沉迷其中呢?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採取不同的幹預措施。
  • 孩子玩手機上癮是手機的錯?不,是家長沒有給他高質量的「陪伴」
    有的家長抱怨:「我的孩子天天玩手機,連上課都在底下偷偷玩,被老師發現了,還請家長去學校,太丟臉了」;有的家長無奈的說:「我家孩子玩手機玩的飯也不好好吃,作業也應付了事,沉迷遊戲,怎麼說都不聽」;很多寶媽紛紛贊同:「是啊就是這樣,我們家因為手機問題整天跟孩子起爭執,沒收過,打過罵過,根本沒有用,孩子還是吵著要玩手機,真是管不了了」。
  • FLEXA(芙萊莎)兒童家具滿足不同年齡段兒童的使用需求
    不斷成長的孩子,需要一個靈活舒適的生活空間。按照年齡段劃分,0歲至4歲、4歲至12歲、12歲至18歲是三個不同的成長時期。兒童使用的家具不僅是高度、大小的變化,孩子的興趣愛好也在發生變化,因此對家具的配置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需求。我們對以下三個時期兒童所使用的主要家具作了分類。
  • 最容易毀掉孩子的「毒藥」,不是打罵和離婚,而是父母的這種行為
    ,這似乎無關於年齡,手機裡總能找到各類兒童喜歡的軟體,有統計表明,很多孩子從一歲多就開始喜歡上玩手機,他們會看以看各類視頻為主,而3歲以上的孩子就會自主下載軟體,玩各類遊戲,6歲以上的孩子就會和人語言聊天……造成網民低齡化的原因,正是家長對於孩子玩手機的縱容,而家長的縱容導致了孩子越來越痴迷網絡世界,痴迷於各種新鮮的視頻和好玩的遊戲,而這種行為對年幼的孩子而言,傷害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