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爸媽快來看
一說起對手機痴迷的孩子,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孩子被慣壞了,也是家長的陪伴不夠導致孩子安全感缺失,實際上對手機痴迷的孩子也是每個年齡段的不同需求,比如年齡小的孩子對剛剛接觸的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在自控能力較差的情況下很容易進入痴迷階段,而年齡較大些的孩子需要通訊作為聯絡,在日常所需的必要下手機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關於對手機痴迷的孩子,我們要知道痴迷的關鍵在於自控和習慣,儘管手機帶來的危害有損健康、有損視力,很多成年人、小孩戴著眼鏡也要去看手機,這是為什麼呢?很多人第一感覺就是「無聊」、或「陪伴不夠」,實際上無聊和陪伴不夠只是潛意識裡的原因,真正的深層原因則是在於習慣和需求。
前幾天,受中秋佳節的影響每天都在親朋好友的歡聲笑語裡徘徊著,在談笑風生裡有一幫對手機痴迷的孩子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2歲多的孩子會刷視頻、玩智力遊戲,而4、5歲孩子挑戰的難度更大一些,像王者、吃雞等網遊玩得連頭都顧不上抬起來一下,不知道孩子們究竟有沒有玩懂,但是對手機、對遊戲的喜愛是痴迷無疑了。
在一幫痴迷玩手機的熊孩子裡,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朋友小C的女兒,中秋節第二天受邀去小C家吃午飯,和小C同行回家時剛踏進家門,小C的女兒就飛奔而來抱住了媽媽,那一溫馨的一刻再次詮釋了「女兒是小棉襖」這句話,但是接下來小丫頭說的一句話,讓我嗅到了小C對女兒教育方面的工作疏漏。
怎麼回事呢?原來小丫頭見到小C回家並不是為了思念而興奮,而是興奮可以玩媽媽兜裡的手機,見面後第一句話就是「媽媽,你答應我寫完作業就可以玩手機,我已經寫好了趕緊把手機給我玩會」,而小C習慣性地從包裡掏出手機的動作,也證明以手機為誘餌激勵孩子好好寫作業的籌碼,用得早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在這種習慣性的方式裡最可怕的是朋友還沒有發現異常。
作為旁觀者,我沒有絲毫掩飾地提醒朋友:「孩子寫作業本身就是她自己的事情,為什麼要拿手機作為籌碼呢?」,朋友說:「這不是為了讓孩子更積極一些嗎」,這句話、這樣的想法可以說是很多家長都心存的教育捷徑,但實際上所造成的傷害則是一生的習慣影響。
在朋友的當局者迷裡,我告訴她:「如果孩子下次寫作業需要更大的籌碼,而這個要求你又不能實現怎麼辦?」,在直白的提醒裡,朋友意識到孩子的學習不能靠哄、更不能依靠籌碼去維持,缺少自主性的學習就會形成很多依賴,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對手機呈現痴迷態度。
用手機激勵孩子好好寫作業,只不過是孩子對手機痴迷裡的一段小插曲,想要孩子對手機收縮有度還需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手機玩就玩得過癮,不要玩得惦記、思而不得
關於孩子玩手機這件事情,我們要抱著隨應時代的步伐去看待問題,想要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機不現實、也不符合孩子的成長發展需求,所以關於孩子玩手機這件事情要呈開明態度,玩就要讓他們玩得過癮不要玩得思而不得,那些玩手機痴迷的孩子往往是想而不得的欲望心在作祟,正如我們想吃一樣東西吃不到嘴時,睡覺做夢的時候都在想辦法如何將這件東西送到嘴裡。
如果讓孩子每一次都玩足、玩過癮了,他們心中的欲望和遐想得以釋放後,才能以坦然的心態去做好另一件事情,但為了避免孩子在玩得過癮裡迷失方向感,在玩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界限規則,比如寫完作業之後給孩子多長時間自由活動,以不幹涉的形式讓孩子玩得自由一些,但這個自由的前提,一定是孩子接受到點後自覺放下手機的規則。
2、學就學得輕鬆,不要給孩子太多精神壓力
學習的精髓就在於精神上的放鬆,帶著較大的精神壓力學習只會讓孩子更壓抑一些,很多家長總是對孩子說「如果你拿玩手機的熱情去對待學習,我天天做夢都會笑醒」,這種以手機之名義去數落孩子的學習就是精神上的負壓。
關於學習這件事情我們要做到以平靜之心去靜待花開,不要太執著於當下的成績好壞,當孩子成績不好時不要著急下定論,鼓勵孩子「相信這件事情你可以做得很好,不要有太大的精神壓力、用盡全力去做好就是進步」,欣賞孩子一小步、就是一大步躍進的提速器。
3、孩子玩手機的習慣,是建立在家長的日常影響上
關於孩子玩手機的收縮有度習慣上,除了放開玩的束縛、和學習上少些精神壓力之外,真正的良好習慣還是在於家長的日常影響,如果家長一回家就抱著手機玩得沒有時間觀念,那麼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就是手機可以隨便玩,在這樣的信息傳遞下孩子自然是沒有良好的玩手機時間觀念了。
雖說手機具有很強的引誘能力,但一點也不建議用手機去激進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是學習、娛樂是娛樂,二者之間不要摻雜太多的威脅和引誘關係,手機的價值在於溝通、信息化和娛樂放鬆,作為家長要將這樣的手機觀使用展現給孩子,而不是給孩子傳遞一種玩得忘我境界。